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铁事故连出让我们无法保持淡定

(2011-07-11 16:49: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7月10日晚9时10分许,由港铁运营的深圳地铁4号线清湖站的上行扶梯运行至1/3处后,突然停顿后逆行,扶梯上的乘客猝不及防摔下,造成4人受伤。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生事故的扶梯是品牌为CNIM的电梯。(《广州日报》 7月11日)

北京地铁4号线电梯事故的场面还没完全从我们眼前撤去,深圳地铁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这是巧合?还是别的原因?不只是北京,不只是深圳,不只是“奥的斯”,不只是“CNIM”,为了全国彻查地铁电梯安全隐患似乎已经刻不容缓。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为了省钱,中国内地一些地铁公司购买的是用于商场的轻载便宜扶梯,这种扶梯的价格只有重载扶梯的三分之一,但在公共交通枢纽使用它们可能是致命的。长时间承载大量客流不但会缩短电机和传统系统的寿命,而且会超出安全装置的设计使用极限。”

如果查证属实,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虽然是电梯,但是人也是这次事故的“合伙人”。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益在作祟,为了节省成本,就购买一些原本不应该在公共交通枢纽使用的轻载便宜扶梯来代替价格要贵出两倍之多的重载扶梯。在这个环节当中,其实我们忽略了这些轻便电梯是怎么流进地铁市场的。是原本就没有这些规定?还是一些人钻空子或者是使用非法手段达到了这些目的?而无论如何,当我们用血的代价来揭开这些潜流的时候,就是我们完善各项制度来杜绝这种危及公共安全行为的时候。

面对新一轮的地铁热,这就又涉及到一个监督的问题。在地铁安全监督这样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面前,一般公众是不是就该完全缺席?监督最避讳的就是自己人监督自己人,倘若我们完全使用地铁系统的专业人士来监督地铁安全,未必就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公众的参与渠道不妨考虑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既懂得这些专业知识,又非地铁系统的人去做这些事情,同时也似乎该有专门的部门来对地铁这种特殊的公共交通安全设施进行监督和负责。

地铁因为不占地上空间和运输量大受到很多城市的青睐。在汽车即使限购、限行,交通也依然拥堵的时候,类似于地铁、公交就成了很多人的出行选择,也是一些城市交通要重点发展的对象。我们现在对公共交通的发展不是太多,而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能又成了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而且越是要求快速发展公共交通,也越需要我们注重这种安全的保障。否则的话,只能是阻滞公共交通发展的速度。

此前传出北京有关部门正研究高峰期对非持卡乘客实施涨价,以减轻高峰时的压力。出行是“硬要求”,如果没有其它渠道来分流这种需求,涨价未必能够阻止公民去选择地铁这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出行方式。地铁安全的本质上是个质量和人的问题,市场的调节即使起作用,也只能是个细枝末节的地位。

地铁电梯事故集中出现,这为我们的公共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来一次彻查,很有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