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缘何揪住清华“真维斯楼”不放?

(2011-05-24 16:43: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清华大学多了一个“真维斯楼”!昨天下午,这条消息忽然在微博和人人网上传开。不少清华学生发现他们的第四教学楼被更名为了“真维斯楼”,纷纷拍照上传到网上。清华大学和服装品牌忽然有了这样的联系,让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现代快报》 5月24日)

 

接收赞助是肯定的。要不是有真维斯赞助,为什么不改成“班尼路楼”呢?大学该不该金钱化?从“4000万”教授,到“宝马”教授,大学的每一次金钱化都会像是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泛起阵阵涟漪。特别是像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大学代表,它们的一举一动更像是一种方向标,它们的做法代表的不仅仅是北大、清华自己,甚至不是中国大学,而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潮流。


    大学教授不是清贫的代名词,大学更不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去要求一个群体或者个人甘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以往所信奉、所遵循的一些精神规范,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改变着,我们大多数人也学会了去坦然面对这种改变,并且努力去适应这种改变。

 

我们已经很宽容。但是到了大学这里,我们突然变得有些吝啬起来。比如说相当比例的人不能接受这个“真维斯楼”,不能接受“4000万”教授,也不能接受“宝马”教授。这是因为我们把大学,特别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当成了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的人,我们一方面主动或者被动着金钱化、急功近利化,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不相信这种金钱化、急功近利化的东西,可以真正让我们获得进步,可以真正作为传家宝留给后世子孙。我们,也包括整个社会都在寻找着这么一处后花园,能够让我们当做永久存放某些东西的希望之所。

 

我们,选中了大学,选中了北大、清华这些我们以为的最后的象牙塔。

 

但是现在当我们看到就是北大清华这些象牙塔,也开始一步步地被世俗的标准侵蚀,甚至是吞噬的时候,我们就像是被剥夺了最后的精神栖息之所,表现出了数倍于社会的敏感和责任。

 

财政拨款和正常的经营,已经足以让北大、清华“衣足饭饱”,甚至是“锦衣玉食”。实事求是地说,当这些拥有特殊优势资源的中国标志性学府放低姿态也要去去追求额外的金钱的时候,这比其它社会行当要更容易。比如说清华大学这座普通的教学楼,只是冠个企业的名字,可能就有大量的真金白银进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需要一种自觉地坚守。当我们无法从法律上去规定、去禁止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只能依赖于这样一种坚守。

 

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文人……失去了这样一种底线的坚守,不但是教学楼可以改成“真维斯楼”,甚至是“清华大学”也可以改叫“阿迪达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