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皆理性,世间无英雄
(2009-10-28 11:03:50)
标签:
大一学生湖北长江大学杂谈 |
分类: 我的评论 |
陈及时,19岁,湖北通山县人,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
何东旭,19岁,湖北枝江市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方招,19岁,湖北罗田县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难能,所以可贵。
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流当中,有时候细微到就像是一粒灰尘投进大江大河。一年之后,能够站在江边给这三个大学生献上一束鲜花、烧一刀纸除了他们的亲生父母、亲朋同学,还会有几个人记得起他们呢?
但,还是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记住这三名大学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一点资料。
用三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两个小学生,值不值?可悲的是事后这些质疑声音的出现。在这些人看来,救人之前必须先衡量下地位是否对等、价值是否对等、学历是否对等,可是在你仔仔细细地拿着显微镜衡量完毕之后,估计不幸也成事实。
有人指责大学生不会游泳,还去逞强救人。会游泳又怎么样?不会又怎么样?既然是江滩,附近肯定会有游泳的人,还有渔船,肯定也有渔夫,他们又去救了么?很明显是有会游泳的不愿意救,怕自己有危险。
面对良心,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
救人者此刻一定高尚,见死不救者也未必卑鄙。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这种选择有时候甚至和道德无关,只和本能相连。你可以不救人,甚至事后你可以庆幸当时退缩的决定,但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是,我们不能在这几名大学生遇难之后,还在背后说些不咸不淡的风凉话。用三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两个小学生,到底值不值?这样的比较,是在把生命物质化、市场化,是在用已经泛滥的貌似光明正大的自私挟持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气。
一些人指责媒体大力宣扬这三个大学生的事迹,是在鼓吹人去盲目地见义勇为;但是你一旦站在了另一个立场反过来去指责此种导向,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要严重于媒体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止一次看到类似于公共汽车上小偷猖獗无人敢吭这样的新闻。今天,三个大学生为了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于许多生者来说,我们要感到幸运,因为至少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还可以保留有人会为你挺身而出的一点希望。
套用别人的一句话:人若皆理性,世间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