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人无声胜有声——顾颉刚对伪甲戌本的沉默

(2021-10-16 10:30:53)
标签:

顾颉刚

甲戌本

分类: 红楼史案

 

顾颉刚是所谓“新红学”的重要创立者,助成胡适《红楼梦新证》与俞平伯《红楼梦辩》两部“开山之作”,但其后便专注辨伪,很少再涉及红学,对所谓脂本更保持了惊人的沉默。

19276月,胡适得到“甲戌本”以后,除了他的私人秘书程万孚等,学界最早得知甲戌本消息并首先阅读的,是顾颉刚。

现在学界认为胡适在从来历不明的胡星垣手里购得甲戌本后,最早于1927811日致钱玄同的信中向外界透露他“近日收到一部乾隆甲戌本抄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奇遇”。再后来就是《申报》1928318日所登无畏庵主《许杨联欢宴中之谈片》所记315胡适在上海鸿庆里宴会中吹嘘“近得一部曹雪芹生前《红楼梦》之抄本”。

欧阳健先生在《从日记的缺失看胡适的红学》一文中认为,胡适收购到密切迎凑“新红学”观点的甲戌本这样的大喜事,“首先应该告知”俞平伯、顾颉刚,“因材料不存,胡适是否写了信,信中讲了什么,均不得而知”。

欧阳健先生推测是有道理的。虽然胡适对不利于自己的材料(日记、书信)销毁、挖改,甚至节略另抄,但只是他自己手里的东西,别人的日记和别人手里的书信等材料,他未必都有机会像对待徐志摩身后遗献那样做手脚。

从顾颉刚日记、书信中,我们可以得知,胡适在尚未与胡星垣成交时,就已经将消息告知顾颉刚;成交后,他首先给顾颉刚看。当然,他更希望顾颉刚这位已在史学界称王、勇于独断的学术超快手引用此书,恢弘自叙说,制造声浪,以巩固他矮化蔡元培、打压浙派的胜果,提高自己的声望流量,并且带动亚东图书馆系列新式标点小说畅销,以便他获得更多提成。

顾颉刚在1927730日寄胡适信中说:“抄本《红楼梦》已买妥,极快。但可卿之死,我和平伯怎样讨论,已记不起。学问之事,不进则退。这一年中我确是退得多了。” 

1927102日日记中又记:“看《脂砚斋批本红楼梦》。适之先生持《脂砚斋批本红楼梦》为是书抄本之最古者,其中有曹雪芹之事实焉。”

两处所提《红楼梦》抄本,毫无疑问即是甲戌本。这一时期胡适的日记多已销毁或尚未见天日(特别是他自己提及1927年六月六日起始的一册),但从顾颉刚日记看, 19275月到10月,胡适与顾颉刚除通信外,他们曾在上海、杭州多次见面。其时顾颉刚在广州中山大学任史学系主任,校务委员傅斯年为了使顾颉刚避开绍兴周某的锋芒,让他出差为中山大学购书。顾颉刚主要在江浙一带与藏书家和书商周旋。听说胡适已经与胡星垣成交,顾颉刚“极快”(很欣慰)。至于“可卿之死,我和平伯怎样讨论,已记不起云云”,是胡适点拨顾颉刚,甲戌本“可以证明”顾颉刚与俞平伯《红楼梦辨》中关于天香楼一案的主张,并希望他写文章制造声浪。 

1927年7月30日顾颉刚致胡适信,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点校版《顾颉刚日记》,“买妥” 为“弄妥”,极其不妥。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顾颉刚原稿草书,实当释为“买妥”。否则,就是胡适将刚购得的甲戌本让顾颉刚捯饬,为了避免被重抄复制,力求其“快”(或书仅十六回,抄写易 成)。以胡适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麻烦当时需要加夜班写书目卡片的顾颉刚。

胡适1927517,自美国经日本回国,下榻上海静安寺路1225号沧州饭店。22日,早晨刚从香港抵达上海的顾颉刚即与胡适在亚东图书馆见面,同时在座的有《每周评论》的出资人张祖训和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大家注意,也就在这一天,神龙恍惚的胡星垣给胡适写了那封推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信件——这封信半个多世纪之后才得见天日。

胡星垣之所以不将甲戌本卖给以公款广购古籍的顾颉刚,除了顾的虚声流量不如胡适,也是因为顾颉刚是将古书辩伪发展到高峰的人。平心而论,顾颉刚辩伪有过头之嫌,但目光思路异常犀利。何况他多与书估打交道,什么作伪的花样没见过,甲戌本这等破绽百出的烂污货色,怎能逃过其法眼?就是甲戌本经过胡适这个冒牌的伯乐摩挲赏鉴,高度肯定之后,顾颉刚其实并不买账。“适之先生持”云云,表明他并不认可。否则,胡适将此“奇宝”先给他看,即使不像后来周汝昌那样高兴得失常,写篇文章为彼此加持,也是应该的。顾先生即使不好名,也应给恩师点面子。也许因甲戌本造假过于拙劣,他丢不起这个人。甲戌本如此,何况后来每况愈下的其他传抄本!顾颉刚对胡适说自己学问“确是退得多了”,当然是自谦,他应该是成熟得多了,不再像助成俞平伯《红楼梦辨》时那样,根本没通读《红楼梦》,就率尔操觚,洋洋洒洒。

顾颉刚在去世前不久写的《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回忆1929年,他离开中山大学,在上海见到胡适:我去看他,他对我说: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了,要信古了!我听了这话,出了一身冷汗,想不出他的思想为什么突然改变的原因。

据《顾颉刚日记》,他从广东到达上海的时间是192931日,晚上才安顿好,第二天便去探望胡适,第三天又去。估计胡适对他宣布“要信古”,就在这段时间。这相当于对顾颉刚说要分道扬镳。对于曾长期受胡适罩护甚至经济资助的顾颉刚,当时感到恐惧,数十年后回想起来仍有余怨。甚至对胡适以洋律中、以洋套中的《说儒》之类大作受到学界驳斥,胡适无言以对,幸灾乐祸(顾颉刚也许最有理据批驳胡适,但慑于其势焰,保持沉默)。

胡适宣布与顾颉刚学术分手,其实理由很多。此时顾颉刚对胡适已有跨灶嫌疑,他已不是胡适写《红楼梦考证》时那个对他多方依赖、言听计从的“书记”。甚至顾颉刚中山大学的学生何定生都写出《关于胡适之与顾颉刚》专著,“欺师灭祖”,嘲骂胡适,抬高顾颉刚。再说,1929年初,顾颉刚因《现代初中本国史》教科书被禁,害商务印书馆罚巨款,且招来了学界对“古史辨派”的攻击,箭雨也落到胡适身上,甚至害亚东图书馆《古史辨》滞销,影响了胡适财路。善于趋利避害的“狐仙”,也急于割席。当然,更直接的原因是顾颉刚对胡适视为至宝的甲戌本的冷遇。

俞平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在理论上反思、批判了自叙传,并提示胡适历史与文学不是一回事,又断定甲戌本是传抄本,“价值有可议”,因此被胡适冷淡,甚至日记中都长期不出现他的名字。顾颉刚冷遇甲戌本后,胡适的报复更阴毒。在说自己“要信古”(其实他只信甲戌本这种对他有利的货色,历史虚无主义老而弥甚)对他提出警告后,其他方面也予以打压。民国第一次评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时,他的推荐名单上无建树卓著的顾颉刚。倒是与顾颉刚学术路数不同,且友谊小船都翻了的傅斯年,度外持公,推荐了顾颉刚。最终顾颉刚也当选——当然相对于顾颉刚,敢批驳胡适观点的牟宗三、以《中国哲学史》跨灶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冯友兰,受到的打击、排挤就更严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