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校建筑就是不用烧煤取暖

标签:
实验小学窑洞建筑师穆钧中国杂谈 |
分类: 新闻 |
甘肃庆元市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没有名气,也不漂亮,土黄色的一排排小平房,像是某个历史革命根据地。2008年12月,在以走向“公民建筑”为口号的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中,这个边远小学校却获得“最佳建筑奖”,这在学界引发了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的热议。
2002年,当建筑师吴恩融、穆钧第一次到访毛寺村时,听到了关于一个妈妈和她的孩子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冲走的辛酸故事,他们在那里建了一座无止桥。村里那所破败的窑洞小学,成了他们下一个改造对象,他们只想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
它的直接造价只有422港元/平方米,不及鸟巢、央视新大楼等这些大建筑的零头。12月15日,在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中,没有鸟巢,也没有央视新大楼,有的只是像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这样回归鸡毛蒜皮的“市民建筑”。它表明了传媒独立的审美态度:拒绝奢华,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
顺应土地、传统和天性
几个月前,穆钧再次回到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他问一个孩子觉得这所学校怎么样,穆钧猜想那孩子会说“不错,挺舒服的”。然而孩子的回答却是“它非常漂亮”。
毛寺小学漂亮吗?从土黄色的一排排小平房,让见惯了钢筋水泥建筑的人,像是在参观某个历史革命根据地。这就是毛寺小学的“美”,穆钧说,就是顺应了“这片土地和本身的传统”,顺应了“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天性”。这是一个建筑师最简单的创举”,他让作品服务于人,没有凌驾于传统之上。
作为设计师,其实“量身定做”是件更需要下苦功的事。穆钧等人发现,当地的房子住起来冬冷夏热,而传统窑洞倒是冬暖夏凉,于是从生土窑洞中借鉴了基于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元素。比如屋檐下的地面,为防止屋檐水淤积,一般要用很多混凝土,但这对贫困地区而言是奢侈的。后来看到当地土法是铺碎砖,他们就使用平整性更好的毛石,既省钱又美观。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所需的10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教室北侧嵌入台地,既保证南向日照,又有效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同时,宽厚的土坯墙、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学校建成后,学校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再需要烧煤来取暖,省下来的钱可以为孩子们多买新书。”
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教室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如土坯、茅草、芦苇等。这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施工人员由当地的村民组成。
“其实我更为关注的就是新建筑诞生的过程,对当地村民的启发与激励作用。”穆钧说,在城市化的加剧和都市化主导一切的今天,缺乏关注的乡村社会,原本那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信已消失殆尽。从这个项目中,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的传统,得出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这也是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特殊意义所在。
毛寺生态小学的最终胜出,让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很激动,“这凸显了这个奖项的价值取向,也呼应了‘走向公民建筑’这一主题。”其实谢英俊的建筑理念便是“协力造屋”,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靠他们自己建起房子。“我在灾区看到很多传统房子,非常好,那就是他们建造出来的。建筑设计中电脑要做到适当,否则农民不见了,他们的创造力不见了。”
链接资料:
最佳建筑奖—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舒适快乐的教学、活动空间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土材料,挖掘当地的建造技术,不仅延续了当地传统的施工工艺、组织模式,还使当地的工匠认识到传统技艺的价值所在。
杰出成就奖—冯纪忠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居住建筑特别奖—土楼公舍
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提升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加以改进。
青年建筑师奖—标准营造
“标准营造”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代表作雅鲁藏布江小码头随势赋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景成景,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环境,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组委会特别奖—谢英俊
汶川地震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积极进驻震区,实地考察和开展大面积重建工作,目前已经建成绵竹遵道镇生态厕所。
南都周刊编辑:潘葱霞 见习记者|沈玎 广州报道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9/01/04/287e03f730be4da1a77e6acff18bac14.jpg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设计者之一穆钧,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右)为其颁奖。
摄影|孙炯
2002年,当建筑师吴恩融、穆钧第一次到访毛寺村时,听到了关于一个妈妈和她的孩子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冲走的辛酸故事,他们在那里建了一座无止桥。村里那所破败的窑洞小学,成了他们下一个改造对象,他们只想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
它的直接造价只有422港元/平方米,不及鸟巢、央视新大楼等这些大建筑的零头。12月15日,在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中,没有鸟巢,也没有央视新大楼,有的只是像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这样回归鸡毛蒜皮的“市民建筑”。它表明了传媒独立的审美态度:拒绝奢华,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
顺应土地、传统和天性
几个月前,穆钧再次回到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他问一个孩子觉得这所学校怎么样,穆钧猜想那孩子会说“不错,挺舒服的”。然而孩子的回答却是“它非常漂亮”。
毛寺小学漂亮吗?从土黄色的一排排小平房,让见惯了钢筋水泥建筑的人,像是在参观某个历史革命根据地。这就是毛寺小学的“美”,穆钧说,就是顺应了“这片土地和本身的传统”,顺应了“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天性”。这是一个建筑师最简单的创举”,他让作品服务于人,没有凌驾于传统之上。
作为设计师,其实“量身定做”是件更需要下苦功的事。穆钧等人发现,当地的房子住起来冬冷夏热,而传统窑洞倒是冬暖夏凉,于是从生土窑洞中借鉴了基于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元素。比如屋檐下的地面,为防止屋檐水淤积,一般要用很多混凝土,但这对贫困地区而言是奢侈的。后来看到当地土法是铺碎砖,他们就使用平整性更好的毛石,既省钱又美观。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所需的10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教室北侧嵌入台地,既保证南向日照,又有效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同时,宽厚的土坯墙、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学校建成后,学校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再需要烧煤来取暖,省下来的钱可以为孩子们多买新书。”
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教室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如土坯、茅草、芦苇等。这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施工人员由当地的村民组成。
“其实我更为关注的就是新建筑诞生的过程,对当地村民的启发与激励作用。”穆钧说,在城市化的加剧和都市化主导一切的今天,缺乏关注的乡村社会,原本那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信已消失殆尽。从这个项目中,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的传统,得出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这也是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特殊意义所在。
毛寺生态小学的最终胜出,让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很激动,“这凸显了这个奖项的价值取向,也呼应了‘走向公民建筑’这一主题。”其实谢英俊的建筑理念便是“协力造屋”,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靠他们自己建起房子。“我在灾区看到很多传统房子,非常好,那就是他们建造出来的。建筑设计中电脑要做到适当,否则农民不见了,他们的创造力不见了。”
链接资料:
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奖名单
最佳建筑奖—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舒适快乐的教学、活动空间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土材料,挖掘当地的建造技术,不仅延续了当地传统的施工工艺、组织模式,还使当地的工匠认识到传统技艺的价值所在。
杰出成就奖—冯纪忠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居住建筑特别奖—土楼公舍
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提升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加以改进。
青年建筑师奖—标准营造
“标准营造”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代表作雅鲁藏布江小码头随势赋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景成景,充分尊重自然景观环境,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组委会特别奖—谢英俊
汶川地震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积极进驻震区,实地考察和开展大面积重建工作,目前已经建成绵竹遵道镇生态厕所。
前一篇:官员公费出国:被宰也就忍了
后一篇:柳中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