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标签:
梅兰芳与孟小冬中国戏曲恋情京剧杂谈 |
分类: 新闻 |
人们竟然需要通过娱乐事件的引导才有兴趣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来验证人生是如何的无常。
《梅兰芳与孟小冬》
作者:蔡登山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定价:28. 00
毋庸讳言,于今日的大多数人而言,梅兰芳更多是一个京剧的符号,我们知其名而实未能有机会领略他的艺术魅力,对其生平事迹其实也极其有限。由一幕电影而能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关注热潮——虽然看过的人失望居多——事实上,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娱乐特征的一个表征:人们竟然需要通过娱乐事件的引导才有兴趣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来验证人生是如何的无常——曾经在中国红极一时、痴迷者众多的梅兰芳,如今基本只在京剧界还存有影响,只有少数研究者还在津津乐道,对更庞大的群体来说,却都是风流俱往矣。
隐而不宣的魅力
电影《梅兰芳》的创作者自然有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但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单一呆板的梅兰芳形象是无可否认的,21世纪的观众们很难相信这个梅兰芳就是传说中的梅兰芳。因此,除去艺术粉饰,还原真实生活,见一个真实的梅兰芳,恐怕是有兴趣者们下一步的必然之选。
情感据说是一个人的最真实表露,而名人恋情从来都是吸引眼球的最佳创作题材与切入角度,这也就无怪乎电影会以大篇幅来渲染其事,蔡登山的这一本书也要以《梅兰芳与孟小冬》为名。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恋情曾轰动一时,二人都是伶界大明星,且一个是“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一个是“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在舞台上雌雄难辨,倾倒众生,在生活中也是心心相印假戏真做,恋情本身就已有了相当的戏剧性,最终,在“梅党”多人的撮合下,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但好景不常,二人最终劳燕分飞以分手告终,孟小冬晚年情归杜月笙,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一段恋情的始与终,尤其关于二人分手的诸种传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蔡登山的这一本《梅兰芳与孟小冬》用四个章节细述了整个“梅孟之恋”的前因后果,可谓传奇性十足,但让读者基本了解了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梅孟二人的情感世界由此也有了更现实的根基。平实叙述的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可见素面朝天有时比涂脂抹粉要生动得多。
但是坦白地说,我个人对“梅党”的兴趣要远多于“梅孟之恋”,这倒并非谢绝八卦自命清高,而是从梅兰芳与“梅党”之间的紧密关联中,基本找到了“梅兰芳何以是传说中的梅兰芳”的答案。以我的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梅兰芳与“梅党”的关系,是进入梅兰芳艺术世界与人生世界的一个更好角度,试问,如果梅兰芳没有足够的魅力,“梅党”这些人何以能够与他有长达几十年的合作乃至终生的追随?
“捧”梅与“控”梅
梅兰芳是大明星,追捧者甚众,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看看现今各类前呼后拥的明星即可明了。但许姬传从16岁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即大为折服,到后来长期担任他的秘书,形影不离,情同手足,钟情梅派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合作创作过《舞台生活四十年》,临终前还在审阅《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梅兰芳》;“戏口袋”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二十年之久,为他创作并排演了三十多出戏,如《俊袭人》、《洛神》、《太真外传》、《霸王别姬》等,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长演不衰,是使“梅派”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功臣,他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促成梅兰芳访日、美的演出,使梅兰芳有机会向西方宣传中国戏曲,让“梅兰芳”成为中国戏曲的代名词;“钱口袋”冯耿光在梅兰芳14岁时便已结识,“不仅终生捧梅,而且是梅兰芳的精神支柱”,“结交的几十年间,大凡梅兰芳遇到重大问题,都有冯耿光参与解决,包括梅兰芳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他从中促成的”,二人的友谊历五十年而始终不渝。“梅党”与梅兰芳的人生既然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对梅兰芳艺术风格、生活的介入程度的影响之深远,私人情谊之深厚,这已绝非平常的“粉丝团”之所为了。读来是否比“梅孟之恋”更令人动容?
“梅党”对梅兰芳的影响,学者徐城北有极为透彻的解说:“从艺术观讲,他们是一群相对开明的贵族,但从与梅的私人关系讲,又带有相当浓郁的封建色彩。他们既要捧梅,为此穷竭心力并不惜一掷千金;同时又要控制梅,因为梅的成功与否(甚至包括其艺术方向的正偏),不仅关系到自己这批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甚至还能影响到自己一生的财力地位。因此他们紧紧地围绕着梅兰芳,既有富于远见卓识的培育(比如支持他创立新戏、出国访问),也包含对梅个人意志的严重剥夺。这一点在梅一生的三次婚姻上也有明显体现??”这是客观之论,对“梅党”之形成的根本原因有着深刻的剖析,即便如此,无论各自出发点如何,“梅党”与梅兰芳的终生互动,对后来者了解梅派艺术、了解梅兰芳其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人谁识梅兰芳
对于绝大多数对京剧知之甚少的人而言,了解梅兰芳为人比他的艺术成就更为现实,而他人的印照,让一个立体的梅兰芳形象清晰起来。正如许姬传所言,“梅兰芳由于出身贫苦,长期生活、奋斗在社会底层,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一种急公好义的豪侠性格,举凡义演,无不倾力参加。贫苦无依的同行艺人投奔他时,他总能解囊相助,从无难色。即使在他自己极度困窘,隐居上海,以鬻画求生的年月,仍能肝胆照人,一如既往。”这是于私的生活一面,而在抗战中蓄须明志,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即此一端,就足以悬诸日月而不刊”,这是于公的一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徽班进京而成京剧,数百年间不知涌现过多少名角,然而,终只有一个梅兰芳能至今有如此声名,大概绝非偶然。
所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长期都生活在众人瞩目之中的梅兰芳的一生,也正像一出一直都在对外公开演出的戏剧,充满了跌宕起伏,有数不尽的人生况味,虽然有台下无数或痴迷或挑剔的眼光,但我们可以算是看透了梅兰芳吗?
谁能看透别人的人生?
南都周刊编辑:阚牧野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9/01/04/3ffff86093b44fa3af99062f0ffc40d1.jpg
1927年,梅兰芳在北京无量大胡同排练《西施》,左小童为其子葆琪。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9/01/04/801263601bd44bf4af35c73da3c4bd89.jpg
《梅兰芳与孟小冬》
作者:蔡登山
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定价:28. 00
毋庸讳言,于今日的大多数人而言,梅兰芳更多是一个京剧的符号,我们知其名而实未能有机会领略他的艺术魅力,对其生平事迹其实也极其有限。由一幕电影而能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关注热潮——虽然看过的人失望居多——事实上,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娱乐特征的一个表征:人们竟然需要通过娱乐事件的引导才有兴趣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来验证人生是如何的无常——曾经在中国红极一时、痴迷者众多的梅兰芳,如今基本只在京剧界还存有影响,只有少数研究者还在津津乐道,对更庞大的群体来说,却都是风流俱往矣。
隐而不宣的魅力
电影《梅兰芳》的创作者自然有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但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单一呆板的梅兰芳形象是无可否认的,21世纪的观众们很难相信这个梅兰芳就是传说中的梅兰芳。因此,除去艺术粉饰,还原真实生活,见一个真实的梅兰芳,恐怕是有兴趣者们下一步的必然之选。
情感据说是一个人的最真实表露,而名人恋情从来都是吸引眼球的最佳创作题材与切入角度,这也就无怪乎电影会以大篇幅来渲染其事,蔡登山的这一本书也要以《梅兰芳与孟小冬》为名。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恋情曾轰动一时,二人都是伶界大明星,且一个是“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一个是“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在舞台上雌雄难辨,倾倒众生,在生活中也是心心相印假戏真做,恋情本身就已有了相当的戏剧性,最终,在“梅党”多人的撮合下,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但好景不常,二人最终劳燕分飞以分手告终,孟小冬晚年情归杜月笙,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一段恋情的始与终,尤其关于二人分手的诸种传闻,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蔡登山的这一本《梅兰芳与孟小冬》用四个章节细述了整个“梅孟之恋”的前因后果,可谓传奇性十足,但让读者基本了解了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梅孟二人的情感世界由此也有了更现实的根基。平实叙述的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可见素面朝天有时比涂脂抹粉要生动得多。
但是坦白地说,我个人对“梅党”的兴趣要远多于“梅孟之恋”,这倒并非谢绝八卦自命清高,而是从梅兰芳与“梅党”之间的紧密关联中,基本找到了“梅兰芳何以是传说中的梅兰芳”的答案。以我的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梅兰芳与“梅党”的关系,是进入梅兰芳艺术世界与人生世界的一个更好角度,试问,如果梅兰芳没有足够的魅力,“梅党”这些人何以能够与他有长达几十年的合作乃至终生的追随?
“捧”梅与“控”梅
梅兰芳是大明星,追捧者甚众,这是毫不奇怪的事情,看看现今各类前呼后拥的明星即可明了。但许姬传从16岁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即大为折服,到后来长期担任他的秘书,形影不离,情同手足,钟情梅派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合作创作过《舞台生活四十年》,临终前还在审阅《德艺双馨:艺术大师梅兰芳》;“戏口袋”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二十年之久,为他创作并排演了三十多出戏,如《俊袭人》、《洛神》、《太真外传》、《霸王别姬》等,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长演不衰,是使“梅派”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功臣,他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促成梅兰芳访日、美的演出,使梅兰芳有机会向西方宣传中国戏曲,让“梅兰芳”成为中国戏曲的代名词;“钱口袋”冯耿光在梅兰芳14岁时便已结识,“不仅终生捧梅,而且是梅兰芳的精神支柱”,“结交的几十年间,大凡梅兰芳遇到重大问题,都有冯耿光参与解决,包括梅兰芳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他从中促成的”,二人的友谊历五十年而始终不渝。“梅党”与梅兰芳的人生既然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对梅兰芳艺术风格、生活的介入程度的影响之深远,私人情谊之深厚,这已绝非平常的“粉丝团”之所为了。读来是否比“梅孟之恋”更令人动容?
“梅党”对梅兰芳的影响,学者徐城北有极为透彻的解说:“从艺术观讲,他们是一群相对开明的贵族,但从与梅的私人关系讲,又带有相当浓郁的封建色彩。他们既要捧梅,为此穷竭心力并不惜一掷千金;同时又要控制梅,因为梅的成功与否(甚至包括其艺术方向的正偏),不仅关系到自己这批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甚至还能影响到自己一生的财力地位。因此他们紧紧地围绕着梅兰芳,既有富于远见卓识的培育(比如支持他创立新戏、出国访问),也包含对梅个人意志的严重剥夺。这一点在梅一生的三次婚姻上也有明显体现??”这是客观之论,对“梅党”之形成的根本原因有着深刻的剖析,即便如此,无论各自出发点如何,“梅党”与梅兰芳的终生互动,对后来者了解梅派艺术、了解梅兰芳其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人谁识梅兰芳
对于绝大多数对京剧知之甚少的人而言,了解梅兰芳为人比他的艺术成就更为现实,而他人的印照,让一个立体的梅兰芳形象清晰起来。正如许姬传所言,“梅兰芳由于出身贫苦,长期生活、奋斗在社会底层,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一种急公好义的豪侠性格,举凡义演,无不倾力参加。贫苦无依的同行艺人投奔他时,他总能解囊相助,从无难色。即使在他自己极度困窘,隐居上海,以鬻画求生的年月,仍能肝胆照人,一如既往。”这是于私的生活一面,而在抗战中蓄须明志,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即此一端,就足以悬诸日月而不刊”,这是于公的一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徽班进京而成京剧,数百年间不知涌现过多少名角,然而,终只有一个梅兰芳能至今有如此声名,大概绝非偶然。
所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长期都生活在众人瞩目之中的梅兰芳的一生,也正像一出一直都在对外公开演出的戏剧,充满了跌宕起伏,有数不尽的人生况味,虽然有台下无数或痴迷或挑剔的眼光,但我们可以算是看透了梅兰芳吗?
谁能看透别人的人生?
前一篇:最好的学校建筑就是不用烧煤取暖
后一篇:十年砍柴:陆虞侯的自我辩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