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标签:
杂谈 |
分类: 装备 |
韶韶球杆
我是很少换球具的那种人,Driver用了近三年,只换过杆身;一套MX-25铁杆组也用了两年,推杆一直没换。可最近,看铁杆有点不顺眼,抽风似地想换套新的。
球友大概都有过类似的心态,要么觉得换套杆会打得更好;要么觉得水平提高了,或许可能应该尝试一下更“专业”的球杆;要么就是纯粹的喜新厌旧,新款上市了心痒痒。。。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MX-25的杆头比较笨重、Offset太大,杆身太轻、Kick point太低,球飞得太高,风大的时候比较吃亏。。。等等。
http://s11/middle/4fb78567g927ffa9cb04a&690
其实MX-25是套好杆,够用;而且随着手部能力的提高,握杆越来越弱势,offset较大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这套杆大概是针对差点8-18的水平;而我现在的差点是8,偶尔还会打个85杆什么的,还远远不到球杆影响到成绩提高的地步。但是那天老婆问,过生日你要什么礼物,我脱口而出说那就买套杆吧。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我看中的是Mizuno的MP系列。
以前回国经常可以见到成绩在90杆上下的球友用MP57、MP60什么的,我特别惊讶,因为我的认知世界里,通常用这些款的差点应该在6-8以下。过去两年里我也一直对这个系列有所觊觎,但往往一上测试台就原形毕露,Smash Rate, 距离,稳定性都大幅度下降;叫人不得不死心~
这次重装上阵,在Demo Centre把PING的S58,Mizuno的MP-52、53、57、58都试了一遍。6铁的挥杆速度在80-85mph,Smash Rate在1.35-1.40,误差半径是10米,工作人员说这些杆都可以用,看个人喜好。就杆身来说,对方说我的力量还不够,建议我使用轻质杆身,例如TT DMG XP; XP版的重量大概是115g,普通版则是130g以上;硬度介于R、S之间。
我比较谨慎地选择了MP-52,因为它是MP系列中容错性最好的一款,另外价格刚好Mark Down,还不到MP58的一半。杆身选择了DMG XP R300,虽然以前用S300也挺好。
http://s8/middle/4fb78567g750c95fe9787&690
对M家的好感则主要来源于自学球起便被告知的一个说法,M的铁杆锻造技术业界数一数二。事实上也是,其软铁锻造杆的打感坚实柔和,在网上有人用“buttery”、“so flush and smooth”来评价这种感觉,仿佛在描述食品。如果说喜欢上高尔夫是源于第一次甜蜜击球所带来的快感的话;喜欢上M家的铁杆就是源于这种快感无数次地得到加强。另外,M家的铁杆设计充满简约之美,特别是MP系列,除了电镀和Logo之外不加任何修饰,颇具高手气质~
MP52是2008年老款了,但我很喜欢它的外形,值得信赖;不像其他几个型号,持杆往下看,杆头太小太薄,还是信心不足。而且本来这款球杆推出的初衷就是用于MX和MP系列的过渡,“既满足球员对宽容度的要求,又满足其对操控性的期待”,就我而言,就是既满足了虚荣心的要求,又不至于造成太大困扰,实在是太适合了。
http://s8/middle/4fb78567g927dd8b56ad7&690
作为MP系列的入门杆,MP52还不能算半刀背,官方说法是“半凹背”。因为3-7号铁杆的背面开挖了两条新月状的沟槽,是MP系列中唯一采用背部空腔设计的,目的是提升容错性;而8-PW 的背部则是实心的,没有沟槽,以保证中短铁的打感和操控性。
用了MP之后,杆面角度也有变化;前面我有篇日志专门分析过这种差距,所以从此我就要用上31°的6铁,35°的7铁和47°的PW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练习场小试身手后我发现距离还增加了,PW大概是120~130米;7铁轻松到160~170米。搞得我有点忐忑,因为距离增加后误差也就放大了,对成绩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而且要知道三四个月以前我5铁的应用距离才170米啊;现在要让我5铁打190米,一点信心都没有,换句话说,我现在5、4、3铁和18度铁木杆之间,很可能根本拉不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