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礼仪

标签:
生活美学课 |
分类: 同学分享 |
http://s14/mw690/001svbdqzy6T4gybCHP7d&690
【by 小雯】
到清华的第三年,我以极好的运气选上了现代生活美学与实践课,体验了一种与其他课程完全不同的上课方式。不急不躁的讲课,教室里弥漫着不同花朵的香氛,与自然亲近,在自然中感悟,对生活与美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在这快节奏、教条化的学校里,每周五的下午,都是对心灵的放松与涤荡,是全身心的享受。
但有趣的是,生活与现实总是教我们,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浪漫的星期五午后也并非一切都是令人满意的。因为接下去的一节课便是大一小朋友的数学课,那些个初入大学稚气未脱,尚显得相当不淡定的男生们早早地就守在教室门外以期一会儿能“一个箭步”抢据最有利的听课位置。于是为数不多的静好时光,就在外面热切讨论的男生们高昂又杂乱的分贝中画上了一个又一个休止符。这边刚一下课开门,那边就火急火燎地蜂拥而入,随之进入的,是一股霸道的“馊肉”气味,冲走了教室里原有的馨香,老师戏称其为“青春的荷尔蒙气息”。
小男生们莽撞失礼的行为令老师相当头疼,一边摇头叹息一边给我们讲起在欧洲游学的经历来,如何礼仪文化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有一种沦落如斯的感觉?听着老师讲,使我不禁也想起自己在西班牙交换时的所见所闻来。
能去欧洲交换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十分幸运,经历了最初的陌生与恐慌之后,沉下心来,我喜欢上了置身于欧洲小镇的感觉。比起中国、美国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欧洲给我的感觉是不紧不慢、有条不紊,每个人都非常注重生活的品质,一点都没有被生活奴役的感觉,相反,那种惬意自在、那种享受投入与彬彬有礼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在欧洲交换的学习完毕之后,我和伙伴们就开始了环游欧洲之旅,除了一些游客密布的景点附近,欧洲的街道都是整洁的,可能在中国也不缺少干净的街道,但相较之下你会发现,欧洲街道两旁的居民楼里一簇又一簇娇艳的花朵探出头来,从人们的眼前一直沿着路开到天际。大多是鲜亮的红色,从那热烈明媚的颜色中,我可以感受到欧洲人对生活热爱、尊敬的态度,以及,那种不吝于把美与众人分享的大度。
刚到欧洲时,有一点让我不慎习惯但又相当感激的是司机们的驾车礼仪。是的,是好到让我受宠若惊。欧洲城市的小路上一般是没有交通灯的,在中国多年被各路司机培养出来的“奴性”让我在路口养成了等待汽车先过的习惯。而到了欧洲,这一套就行不通了,司机们看到行人总是会减速停车,看到我们几个在路口等着的亚洲面孔,还会用手示意我们先过。无论是行色匆忙的学生族还是走路慢慢悠悠、颤颤巍巍的老人,司机们总是能以良好的耐心等待所有人走过,包括小路上难免的上下班高峰时段,一辆辆小汽车也总是默默地跟着车流缓缓移动、不急不躁,安静得跟没堵车的时候一样,在中国,只怕不耐的司机早已摁响了喇叭。回国后,重新过上“行人礼让司机”日子的我,时常会想念起欧洲那人性化交通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充满尊重的时光。
老师在形容大一男生时还说到“他们不懂得怜香惜玉”,我觉得老师这句话是说到点子上了。不知是“男女平等”主义在作祟还是如今中国女性缺乏“女人味”呢?遥想起我和小伙伴们初到挪威奥斯陆,在陌生的大街上寻找预定的旅舍。冬日里,四个女孩,穿着厚重的冬衣、拉着巨大的箱子,另一只手里是写着地址的手机,徘徊踟蹰在洋溢着圣诞气氛的街上,时不时抬头比照墙上的门牌号,想必是看见我们为难的神色,一名衣着得体、面目慈祥的老人主动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而在我们拖着箱子往火车站快速进发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晨跑的年轻男子好心地给我们指了火车站的方向。可能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对女性施以额外的保护或关注是把女性当作弱者、轻视女性的表现,但这种关怀在我看来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绅士文化独具魅力的一点。
再回来看看园子里的男生们,青春、傲气,一个个都俨然是明日栋梁的风貌,目中无人插队的有,乱闯红灯更是不在话下。关怀女性?可能尚需磨砺。可以说,作为礼仪大国的中国,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缺失是令人不得不为之扼腕叹息的,都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可见礼仪教育的周期之长。礼节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知礼守礼的人行事,旁人看来只觉自然舒适,是一种“行为美”,而缺乏礼教之人行事,不是束手束脚之感便是只觉猥琐。
高速发展的中国使百姓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但这只是硬指标,在礼仪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