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美·生活

标签:
生活美学课 |
分类: 同学分享 |
http://s6/mw690/001svbdqzy6T4dz5vBX95&690
【by 伊布】
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
——(美)爱默生
如果有人有闲统计出一个“清华学子最难抢的十大课程排行榜“,这门”现代生活美学实践“绝对榜上有名。而中选后的喜悦,或许不亚于街头转角处邂逅一段罗马假日式的浪漫,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是鲜花、是清茶、是许许多多美的风景。
从第一次将鲜花带回家(当然,这里的家其实是宿舍),生活便开始变得不一样了。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去换水和打理花枝,没有小半个小时是下不来的。拿着剪刀围绕花朵们来回转圈,把一盆花360度仔仔细细看了个遍,而在这个过程中,嘴角却是一直上扬的,内心则是一直平静的。正像英国诗人济慈说的那样,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一早便满眼满心的美好,一天都会是美好的。
从那天起,许多习惯便随之改变了。不再是朋友圈里的从不讲话的专业“潜水员“,我开始每周上传自己的插画作品,向朋友们分享自己插花过程的感悟和体验。朋友们也渐渐对插画有了兴趣,我们一起评价每次的成果,探讨可能的修改意见,冷清的个人朋友圈里渐渐热闹了起来。就在前不久,几位好友一起为我过生日时,我收到了至少3个盆景。他们说,有了这些,即使以后插花课程结束了,每当我抬头望向窗台时,那里仍能生机盎然,四季常青。
事实上,我们在插花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美好的体验、分享的快乐,还有随之生发出来的平静的思索。在中期的校庆插花展上,小组四人商量着要插一组能体现都市与乡村生活差异的作品出来,于是便有了一圆一方,一高一矮,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的两盆花。然而在取名字时,我突然回想起陈怡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课上讲到的道家“道通为一“的思想,“存异“的目的实在”求同“。不论是都市生活的繁华醒目、如梦似幻,还是乡村生活的闲适清新、自在悠然,两处生活如何选择,关键还在自己的心之所属。千年前,东坡居士用一阕《定风波》,抚慰了旅人的不安;用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打消了行者的疑惑。于是这组作品便借苏子妙言,被命名为了“此心安处“——不论今后是惊艳于繁华,还是沉醉于宁静,“此心安处“便是自己真正的归宿。
美是需要经营的,在上完彩妆课程之后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这一点。一副美好的妆容,凝聚的是化妆师全身心投入的知识、技术、心情和眼光,而这些也同样构成一个人的美学修养。而淡妆浓抹,各有用武之地;妆容不求极致,只需相宜。
还有不得替代一点就是,就像老师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设计师永远都是大自然“,我想这同样是这堂课最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徐志摩也说过,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气候的变迁,忙着这,忙着那,忘记了草木的消长,忘记了风云的变幻,甚至忘记了做人的快乐——说到底,病根在”忘本“,即忘记了所谓的”文明人“其实都来自于自然,不应也不能远离自然。”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清明节,抛开各种论文与展示的顾虑,约了三五好友一起出门踏青。出门时,满满都是孔夫子当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不同于孩提时代的童趣,对于现在的我,或者现在的都市人来说,清明更像是一道特赦令,让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甩开钢筋水泥的禁锢和各类案头工作的拘束,换上球鞋背起背包,到户外拥抱那久违了的自然,呼吸满是鲜花和青草香、再混杂点泥土味的户外空气,在草地上和亲朋好友撒泼打滚、追逐嬉戏。虽比不得南湖诗人游历时那般的诗情画意,但至少,在“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这一点上,我也算是做到了吧。
讲到这里,不由得觉得,美,该是一种生活态度。想起很久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青春逝去、繁华不再,她一个人辗转来到乡下,开始做农活来维持生计。一切似乎都变了,但有一个习惯她一直没落下,那便是每天下午3点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没有茶叶,她便去买碎茶;没有点心,她便磨了面粉自己烤。下午茶的内容似乎也变了,但那份享受还在,情怀还在——那是一种就连多舛的命运也夺不走的优雅,是一份安静却不可抗拒的力量。
我有这样的习惯吗?或许有,不过是来到这个园子才养成的——宿舍熄灯的晚上,我会跑到操场的草坪上散步,等走累了,便躺下看星星,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在北京这样一个超大都市中,也只有这种接近五环的地方、当周围的灯火辉煌全都不在的时候,星星才能被人注意到。而躺在草坪上“以天为被地为庐“,也算是小小地回归自然一下,忘却那些竞争或任务,让身心有个彻底的放松。于我而言,美一定是”静“的,不仅安静,而且干净,让人宁静。至于如何获取这种宁静,大家各显神通便好。
其实,插花过程中看到的也不尽是盎然生机,也有凋落,有枯萎。这堂课使我亲眼见证了郁金香的凋谢,那是我之前从未想象过的场景——原本亭亭玉立的橙色郁金香,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种我不认识的玫红色,花朵张开成一个180度的平面,仿佛在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拥抱。然后,花便落了,一瓣瓣的。我承认那一刻我是心疼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虽然早已背熟了陈继儒的这幅对联,但自己始终还无法做到这般洒脱。
那天晚上,我又去了操场,路过了一束束盛开的连翘、榆叶梅和垂丝海棠。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这便是生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一无所有,什么也留不住。生命永远在在宇宙中轮回往复,生生不息。而我们要做的,或许便是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生活,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花开花谢,一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