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简约淡泊,可以天年。
(2019-03-25 17:01:20)
标签:
简约淡泊颐养天年摄生自爱色难无违 |
分类: 东方儒道法玄 |
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因崇拜中国文化,崇拜老子,便将原英文名约瑟夫·尼达姆,改为中文名李约瑟,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
俄国汉学家格奥尔基耶夫斯基,于1888年在其《中国人的生活原则》一书中认为,老子《道德经》的学说远远超过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者的学说,他反对黑格尔否认中国有哲学思想的说法。
生于1956年的叶·阿·托尔奇诺夫也是当今俄国的一名汉学家,他自取中国名“陶奇夫”,现为圣彼得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发表过大量涉及道教与科学方面的论文。
《老子》之言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的“摄生”、“自爱”的养生观念。认为功名利禄是一柄双刃剑,既利生,亦杀生,处之不当,为祸惨烈。
故而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把握和谐。他问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声与身体,哪个更值得珍爱?生命与财物,哪个更值得人羡慕?获得名声财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让人动心?过分珍爱名声与财物,必定极大地耗神费力并拖垮身体;过多地贮藏贵重之物,必定带来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欲壑难填;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懂得了满足之满足,才是永远满足)。为此提出了“自胜者强”的至理名言。
人的生存需要本来是很有限的,广厦千间,夜卧八尺;满桌酒菜,一个肠肚;华服百件,岂能全穿?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官位、美色等外在之物,使自己寝食难安,时无宁日;或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搞得神经衰弱,甚至于精神失常。故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抗拒外在的诱惑,这才是坚强啊!话好讲,真做起来又挺难。
故而,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之所以有大祸患,乃是因为我有躯体有欲望;等到我将躯体与欲望看得像并不存在一样,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无身是不以身为“身”。
功名富贵应看淡薄些,艰难困苦应看平常些,热闹风光应看冷落些,悲欢离合应看虚幻些。
这才能以其“无身”而成其身,这才能唯道是从,处之自然。
老子认为“圣人不病也,以其病尽,是以不病”(懂“道”的圣人之所以没有病态心理,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病态心理是可怕的,因此他才心明眼亮)。
其实,养生再说得简单些,就是让心灵悠闲点,“如何三万六千日,不放心身静片时”?
故保持心灵悠闲平静,才能以善良、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并以体道修德的态度去看待世界。
这样才会自重、自爱、知足、知止,自贵其身,而又并非贪生怕死。
《百岁秘诀》对这三大长寿地带的归纳为:最返朴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处世之道。
为人应当顺从自然,生活上则应一切从简,如此一来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简约淡泊,可以养年”的养生观上,苏东坡不如其弟苏辙。
老子的养生观是顺其自然,故而他反对人为与刻意追求。
总之,老子所创的道家以“重身轻物”的养生观独树一帜,他的继承者庄子亦曾发出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的警世之言。意为当今世上自以为“君子”的庸俗之辈,大多数人尽干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寻求身外之物的蠢事,他们忘了功名、财富与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真可悲呀。
所以庄子主张“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者,岂不惑哉”。意为珍惜生命的人,虽然富贵却不因夺养人的土地而伤害生命;虽然贫贱却不因求钱财而损害身体。然而当今世上有高官爵位的人,却把这些看得很重,唯恐失去,见到利禄而轻视生命,这不是太糊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