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史迹考》48
(2023-11-09 10:08:17)
标签:
历史 |
虞舜南巡原因的探讨
《史记·五帝本纪》言:“(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皇览·冢墓记》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所葬也。”此中的“叔均”应为“商均”之误书。郭璞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墓在今九疑之中。
《水经注·湘水》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豁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依众多古籍所载,舜选贤禅帝位予禹后,确实南巡,因而死葬在了江南之九疑山。
但所有史籍都未记载舜南巡到底是为了什么大事情,这样,就不能不使人们有所猜测。
虞舜的南巡,与轩辕黄帝的南巡是不一样的:黄帝战蚩尤,战炎帝之后,经过东、西、南、北的四方征战,尔后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始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之后又封炎帝为缙云之职,仍使其主政于南方。如此,黄帝的南巡,既有着为国家安定计,以安抚炎帝之需,更有着探视胞弟,以叙家庭亲情的实际需要。所以,其南巡的地点正是炎帝第二次主政南方的所在之处;而虞舜南巡则似乎没有这方面的重要因素,是时,国家安定,人民乐业,各族和睦相处,南方没有需要帝王亲巡处理之事。
轩辕黄帝之南巡,是在帝职所任期间,所以南巡是为帝王的正常职责;而虞舜的南巡,则是在选贤禅让帝位、交出了公权之后。所以,虞舜的南巡,完全是个人行为,而非公事。更何况,虞舜在南方没有任何亲属需其探寻。
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是可以想见的。特别是人到垂暮之年的长途跋涉,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亦正因为是如此,当年轩辕黄帝的南巡,就直接导致了黄帝正妃嫘祖病死于南岳衡山。虞舜帝交出了治国的行政大权后,有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而南巡必要呢?
所以,虞舜的南巡,应是与伯禹这个野心家有关,是为了躲避掌握了军政大权的禹,是为了避祸。其理由如下:
其一,舜之南巡,按《史记》之载已是百岁老翁,如此年迈而远行,实属罕见,不为避祸,又作何解?
其二,舜之南巡,汲取了黄帝南巡因而丧妻的教训,未携娥皇与女英。这是因为,娥皇、女英,相对而言,被禹谋害的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留在妫汭,可以免受很多风餐露宿的长途跋涉之苦;
其三,虞舜的南巡,则带上了其子商均。这是因为,商均作为虞舜的儿子,在登上了帝位的伯禹眼里,会威胁到其政权的稳固,因此遇害的危险性就比较大。正因为如此,商均亦客死于江南九疑。
其四,根据我们对于伯禹的研究,其在还未受虞舜之禅而掌大权之前,就因记杀父之仇,露出了对虞舜帝的不恭敬,又依据其掌权后的的暴虐,可以肯定,舜在交出政权之后,禹一定有更加露骨的狂傲表现,从而使得虞舜深切地感到了威胁,所以选择了携子南巡的避祸之举。如此,就又牵出了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客死异乡的历史性悲剧。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宁远县境内,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山。九嶷山山体孤峰挺拨,峻峭而秀美。境内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海拨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1座,最高峰畚箕窝海拨1959.2公尺,是湖南第四高峰,海拨最低处为326.5公尺,垂直高度达1632.7公尺。 九嶷山山高林密,林繁竹茂,古木参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森林和植物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素有天然动植物园之称。园林内森林覆盖率达86%,在5680公顷原始次森林中,树种达87科596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植物160种,其中九嶷山斑竹堪称“中国一绝”世上罕有。
九嶷山,九峰耸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紧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与女英峰,特别端庄秀丽,婀娜多姿。舜源峰下,有舜庙,红墙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苍翠。是处碑碣林立,历史,镌刻在了石头之上。虞舜的故事,传播在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