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窑子头”与“姚字屯”

(2023-11-11 11:38:21)
标签:

历史

 

 

史书记载舜的出生地,按其约定成俗的方式,首依其姓,再在其姓字之后加一村墟之“墟”字,便记之曰“姚墟”。“姚墟”就是姓姚的人家居住的村落。

史籍所载的“姚墟”,就是今河北省涿鹿县城西南约三十里历山脚下的窑子头。只不过,现在这个村名“窑子头”没有任何实质性含义,从字面意义上,是如何解释也解释不通的,就连解成窑洞也难,难就难在“子头”二字难表其义。究其原因它是其村原名“姚字屯”的一种依音讹写。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这“窑子头”就是“姚字屯”的一种依音讹写呢?对此,我们只要对历山周围的村名演变进行一个调查,就会明白。这是因为,不论是什地方的地名历史演变,一是多有历史记载;二是会有刻石之类文物可证;三是这种历史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第一,在涿鹿县,经过前几年的地名调查研究,证明凡是称作“屯”的村子,其建村的历史是最为久远,往往有数千年的历史。如轩辕黄帝葬地桥山下供历代帝王大禘时斋戒、沐浴、驻跸的“温泉行宫”所在处,其村名就叫“温泉屯”。而黄阳山下、紧挨桑干河的村子朝阳寺,历史上是依其紧挨桑干河而叫做“桑干屯”;称“堡”的村子,建村年代最短,如沿桑干河南岸一字排开的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七堡等,以及矾山和临近的怀来县称作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的村子,则都是因公元1333年遭受毁灭性大地震后,明朝经历了一百年连续从山东、山西、湖广移民新建的村庄。

“窑子头”与“姚字屯” 第二,舜耕的历山下,其村庄原来也都称作“屯”,而且是在其“屯”字前面加以不同的姓字为称,如上葫芦原名叫“薄字屯”,下葫芦称作“福字屯”。依此证明,“窑子头”实际是“姚字屯”的依音讹书。对此,上葫芦、下葫芦堡门上的石刻村名就是很好的证据:上葫芦堡门石刻横额的村名其时间为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这证明直到明朝初年,人们还都熟知此地原有村名及其相关历史。

第三,现在的上葫芦、下葫芦两个村名,亦是依音而作的讹书。因为,它与地形地貌、种植等都毫无关系,而是与通往历山的道路有关。通往历山的路,共有四条,除了历山正东“姚字屯”村一条外,西南方向有一条,路口正好在历山西南形成的靠河山湾,村名叫做“护路湾”;北面可上历山的东西两条路路口,一个在上葫芦村南,一个在下葫芦村南,所以这两个村子的村名属于明朝时后改的。正确的村名应该是“上护路”、“下护路”。

  “窑子头”与“姚字屯”

 

村名的变化,隐隐透出一种历史事件的信息,这或许同历山之上规模宏大的“龙门寺”之毁有关系,因为历山上龙门寺的毁坏亦正是在明朝初年。当然是否如此,还有待人们对此进一步的研究。

舜所出生的“姚墟”——“姚字屯”,正处在历山尧庙、舜庙的下边,尧、舜都城的西北三里地方。历史上,帝王陵寝往往在帝都西北或正北的山地之中。这可能与八卦代表的方位有关。历山东麓的尧庙形制与规模,都与桥山黄帝庙基址相同。所以,历山,极有可能就是唐尧的陵寝所在地。

“姚字屯”的居民大部分都姓唐。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唐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应当不是偶然的现象。

“姚字屯”村南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平时只有一条溪水流过,从这条河道往西,是一条古官道,今道路遗迹、地名很多,道路旁出土过战国时代的车马具,现保存于涿鹿县文物管理所。史籍所载的“舜陶于河滨”,正是这条季节河流旁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