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辰
曲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52
  • 关注人气: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46

(2023-11-09 10:04:12)
标签:

历史

 

 

论五帝时代的帝位禅让制度

 

有人以为,帝位禅让只是唐尧、虞舜的个人作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帝位禅让是五帝时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体现治国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等思想在公权交接上的一种制度性体现,是其时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论述如下:

第一,五帝时期帝位选贤禅让的基本情况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人当中,无一人继黄帝而登帝位。而是在黄帝死后,才由其子青阳挑选了高阳继黄帝而承帝位的,这就是“五帝时期”的第二帝——帝颛顼。同样,高阳挑选出的帝位继承者,也不是自己的儿子。虽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乏,我们难知详情。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历史记载十分明确的历史事件中,看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

“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正是从黄帝的继位做起的,并成为整个“五帝时期”坚定执行的一种制度:青阳既有着自己继承帝位的极为有利条件,更有着挑选自己的儿子们继承帝位的一切有利条件,却为什么不但自己不继帝位,也没有挑选自己的儿子去继承帝位呢?这种与夏禹之后历史上为争夺帝位继承而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用尽了人间一切阴谋诡计,而形成强烈对比的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研究吗?

————————————

  张岱年:《炎黄传说与民族精神》,载于王俊义、黄爱平主编的《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帝颛顼,依孔子之说,《史记》之载,是为黄帝之孙,昌意

之子。但这种记载同最古老的史料是有出入的。倘若按《竹书纪年》以及《山海经》等书的记载,则为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山海经·海内经》言:“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纪年》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又《蜀国春秋》也曰:“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景 《尧舜史迹考》46 ,生乾荒。乾荒娶蜀山氏女曰枢,是为阿女,所谓淖子也,生颛顼。”《山海经·大荒东经》又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看来,乾荒、韩流,应是一人,因其字形相近而在历史的传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依照五帝时期的代系而言,则帝颛顼为黄帝曾孙为正,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是这样。颛顼在佐少昊治国处理政务之时,就显露出了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品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颛顼被青阳选贤而初登帝位时,非常年轻,所以其初都在少昊之地,距青阳所居之邑很近。此后的帝都才又北迁幽陵之地,大约相当于今之北京市附近。这也正是古史所记,既言其都的星野之分为玄枵宫(即“天鼋宫”),又言颛顼都幽陵这种表面看似矛盾情况出现的原因;在黄帝之后的一段历史上,有人精心治理着国家,却实际无帝位继承者,最后是青阳选择了黄帝的一个曾孙继之为帝。如此,历史上长期使人们疑惑难解的“黄帝至颛顼何以历时很久”的问题,或许也就有了答案:黄帝肇造大一统的国

————————————

  《竹书笺注》辑引。

  《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家制度时还很年轻,顶多是其中年之时。而黄帝寿命很长,其死后又有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国家实际无帝位继承者,到后来继黄帝登帝位者,又是其年纪很轻的一个曾孙。这样,从黄帝到颛顼,就事实上延续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而按照后世的常规计算这段历史,人们就犯疑惑,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帝颛顼,亦同样未将帝位传于己子,而是挑选了蟜极之子辛为帝位继承人,此若依《史记》之载,是为帝颛顼的族侄,而按《山海经》、《竹书纪年》、《蜀国春秋》之记,则帝高辛是帝颛顼的族弟。高辛即帝位后,史书称之为帝喾,是“五帝时期”的第三帝。甲骨文祭祀刻辞中作“ 《尧舜史迹考》46 ”,王国维释此字为“夔”,以为即“帝喾”。郭沫若认为“王说无可易”。依照我们的研究,“ 《尧舜史迹考》46”确实是帝喾,但此字应当释作 “俊”才对,释作“夔”,是过分强调字形的一个错误。

帝喾之所以被选贤,任为帝位继承人,亦是由其公而无私,有急民之所急的品格,符合“以民为本”的纲领性治国精神。《史记》称其“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地之义,知民之急”。其登帝位执政后,“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帝喾有四妃:元妃娵訾氏女常羲,生子挚,姬姓。曾受禅而为帝;次为有邰氏女姜原,生子弃,弃本从母为姜姓,因农功而赐姓姬;三为陈锋氏女,放勋,放勋从母氏姓伊,后受挚禅让帝位,史称唐尧;四为有娀氏女简狄生契,赐姓子氏,即商先祖。“五帝时期”,帝喾惟一将帝位传于己子姬————————————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挚的人。挚登帝位九年,自感政绩不佳,治国不如唐侯放勋,就亲率群臣到侯国唐地(今河北唐城南八里)禅帝位与其弟唐侯,唐侯受禅让即帝位,都于潘,这就是唐尧。史家因挚执政九年,政绩不佳,因而将他排除出“帝”数之外,自黄帝到虞舜称曰:“五帝时期”。所谓“五帝时期”,实则经历了“六帝”“七代”执政者,到禹为第八代,而非“五帝”。

唐尧年老,以“选贤任能”的禅帝位标准,认为其子丹朱不堪大任,不能以子害国。因之咨询于“四岳”,看他们之间谁堪此任,四岳之长齐荐于舜,这就是历史上的帝虞舜。虞舜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帝位禅让上,同样是依照“以民为本”的政纲而行事:他建议帝尧处死了治水无功而成患的鲧,却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鲧之子禹,完全没有考虑禹一旦大权在握之后,会不会受到禹报杀父之仇而生祸患的问题。

第二,帝位选贤任能的禅让是一种制度

从前面简要的历史情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五帝时期”的帝位禅让,并不是一帝、两帝的个人行为,偶然之举,而是行之一贯的一种帝位权力交替普遍做法,是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最广大的黎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切以人民为本位,为依归。帝位禅让的标准,就是选贤任能。为了确保统治国家的大权不致落入无才、无德的不肖者之手,其选贤任能都分两个步骤实施:先在实践中考察、选拔、培养,在正式禅让而放权之前,都让被选拔者先辅佐帝王处理国家大事,认为可以,就进一步让其摄政,将要禅让帝位者暂时退居一边,实行观察、监督、指导。当将要禅位的老帝王确信其继任者有足够的治国才能与品格,又在百官和天下百姓中有了一定的威信之后,这才择日祭告天地、祭告于先祖之庙,正式交出所有治理国家的一切大权,老帝王就从此完全退出政坛而安度晚年。如此,就使得国家的权力交接,在自然平稳之中逐渐过渡,避免因政权交接之中社会出现动荡不安,以保证政令实施的连续性。

第三,与“禅让”相配套的还有其他制度

我们之所以认为“五帝时期”的帝位禅让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因为:第一,它有着一个治国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黄帝所制定的“以民为本”思想在起作用;第二,它不是某一帝的孤立、然行为,而是整个“五帝时期”的一贯做法;第三,这种禅让有着一个考察、任用、逐步交权的过程;第四,作为一种国家度的长期实施,它还有着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在一起实行着。

“智囊团”的建立。

为了尽量减少决策上的错误,整个“五帝时期”都存在着一个为帝王治国而建立的“智囊团”类型的机构,它分别由哲学、天文、医药、农业、军事等各方面专业人才所组成,历史记载称之以“帝师”。如被称作“黄帝师”的人有:风后、力牧、常先、大山稽、鬼臾区、大坟等;被称作“颛顼师”的有:大款、亮父、绿图、柏夷等;关于柏夷、亮父,《路史》等将其看作是两个人,《晋书·景帝纪》之说亦然。而《吕氏春秋·尊师》篇则载之为一人,曰“柏夷父”,《古史考》作“柏亮父”,未知孰是;被称作“帝喾师”的人有:柏招、舟人、赤松子等;其中“赤松子”的事值得怀疑,因为古神话中亦有这么一位,言其能入火受烧而不死等等;被称作“尧师”的有:子州、支父、尹寿、务成子等;“舜师”则有:纪后、许由、蒲衣等。

民意代表机构。

“五帝时期”为贯彻执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策,还设立有一个民意代表机构,史称“四岳”。此概以五方名山代称五方,帝王居中而治,就将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民意代表机构以四方名山之称而称曰“四岳”。对于“四岳”,五帝时期史料不全,我们不知其全部情况,但从尧时的记载,我们知道这“四岳”参政议政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尧欲选任一个治理水患的官员,就此而向“四岳”咨询。“四岳”之长一致推荐了鲧。尧不同意,认为鲧这个人性情乖戾,干不成大事。但“四岳”之长们则一致反对尧的看法,说:这就怪了!你没有试用,怎么就知道他不行呢?帝尧只好放弃自己的意见,任命鲧治水。结果不出尧之所料,鲧的治水之法是到处滥堵,越治洪水为害越重……这个历史记载证明,“五帝时期”不仅有民意代表机构之设,而且是确有参政议政之权的。

黎民百姓的舆论监督。

在治理国家之中,要知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去民之所恶,为民之所需。建立民意代表机构,是施政的措施之一,事实上它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一是通过这种渠道所听的民意,是间接的民意反映。且其代表面有一定的限制;二是这种机构不常设,则无法参政议政。而常设,一些民意代表必会长期脱离人民,其意见就必然会产生“失真”情况。所以,“五帝时期”还采取了另外两项措施:一是帝王五年一巡狩,直接巡视各地官员施政情况,直接同黎民百姓接触,听取百姓的意见;二是鼓励黎民百姓随时向各级官员直接提意见,如立诽谤木、置敢谏鼓之类具体措施。

所有这些措施,说到底,还是一个哲学问题:

凡人之本性,听美言而心悦,闻逆耳之言便厌恶:而人之为了个人的利益,则又都知顺情说好话,多说顺情美言,不去指责别人。对官员更是多唱颂歌,而不会轻易批评,以免招惹祸患。如此,一般的人要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真实意见,特别是反对的话,应当说是机会极少,是很不容易的。对于做了官的人,手中掌握着权力的人,就更加突出:因为手中有权,要想听到直言不讳地批评自己施政缺点、错误的真实意见,尤其困难!然而人之处世为人,若是不能听到别人对自己缺点、错误的批评,焉能及时改正缺点错误,取得进步?做官者听不到对自己执法、施政方面的真实意见,而听到的只是一片赞扬之声,岂不就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如此,在早已出错而还昏然自得的情况下办事,焉有不办砸,不摔跤之理?

所以,中国的哲学首先就提出了在思想上不断地“反己”、“克己”、“自胜”、“无私”、“兼听”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学道首先是用来修习自己的心性,反己以存真,克己以复礼,胜以自强,无私以增智,兼听以存明。只有上明于天道之反,下明于地道厚德载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不断地“去私而立公”,才能够堪负重任,以成大业。正因为如此,造“圣”字就以一个突出耳朵听别人张口发言之形“ 《尧舜史迹考》46 ”而为“圣”。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圣人。

五帝时代的帝位禅让制度,虽然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如:只在皇族之中进行,普通的黎民百姓绝难企及;没有强有力的

————————————

  《周易·乾·经文》。

  《黄帝经·经法·道法》。

权力制约机制,选贤一旦产生失误,便很难得到纠正;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掌权者上择下的权力交接机制,而不是黎民百姓都参与的下选上真正选举。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在距今的四千七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以前的历史上,就曾经实行过这样以民为本的选贤任能制度,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历史事实!

正是这个存在了五百年左右的帝位禅让政治制度,以及其指导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政治思想发展历史,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的,这也正是中华历史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所在。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样一段历史,无论怎样评价它,都不会过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