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4日

标签:
历史 |
“保岱”与“护路”
历史地名,在无声地传达着历史信息。历史上,尧、舜的国都潘城,在汉代被置为潘县治,北齐置为北燕州治,唐贞观八年置命之为妫州,是时为妫州及其下辖之怀戎县治,现在则称作“保岱”。这“保岱”是个什么意思?历史上的潘城,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作“保岱”的呢?对此,涿鹿县的一些文人们进行过猜测,说是历史上这里曾经开过银矿,炼过银子,盖“保岱”原本为“宝带”二字,书作“保岱”是为讹误。我对此说持怀疑态度,乃至于否定。因为,找不到支持此说的历史证据,任何缺乏历史证据的说法,都等同于杜撰,不能轻信。
《说文》言“岱”之古文为“
”。“象高形,大山也,从山,代声。”段玉裁注云:“大作太者,俗改也,域中冣大之山故曰大(读dài 代)山。作太,作泰,皆俗。《释山》曰“泰山,为东岳”。
古文岱如“
”,按其形则正好是历山的一个极其形象描绘:此山北端高约1000公尺的山顶,是一个和缓的勺状古溶蚀洼地,洼地中后期沉积了中更新世的老黄土。四面的环绕山峰犹如城郭,中间的“山间洼蚀盆地”中,是四百多亩良田。我们登上历山,置身于盆地的广阔农田之中,是只觉“四垣齐
—————————
袁宝印
孙建中 刘坛森:《延怀盆地第四纪地层及地文期》载《泥河湾研究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页。
密,隐如城郭,不知为万仞山巅”的。我们觉的,这个古岱字的字形,就像造字者专门按历山地形与山的高程,“量身定做”的一般!这证明,岱字的原意,应该是特指大山山顶上有耕田的山。形容大,读音dài 代,如大(dài)王,大(dài)夫等。故称泰山曰“岱宗”。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宣府镇志·山川》的记载,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文曰“舜王池在舜帝乡,今保大堡西南百余步。”你看:这个记载中的“保岱”,就是“保大”。
由此可见,尧、舜都城后来被称之为“保岱”,其意义就是保护历山。因为,这与历山四周的村名“护路湾”、“上护路”、“下护路”,是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的。保岱、护路,其第一个字相联,就是“保护”。保护什么?当然是保护历山上的唐尧、虞舜等祠庙。
将尧、舜都城命名曰“保岱”,历山南北的三个村庄称之为护路湾、上护路、下护路,是在历史上的什么年代呢?对此,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载,现存文物上石刻,也是能够有一个大致上的年代确定的:
第一,《宣府镇志》对“保大(岱)”的记载是明朝弘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历的1498年;而上护路的“薄字屯”堡门横额石刻是明朝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这两个的年代只相差了十七年,属于同一历史时期。按着《宣府镇志》的记载,潘城被命称为“保岱”是在弘治年之前,因此才有舜王池在舜帝乡、今保大”的用语。而上护路堡门石刻,也同样有一个刻石而记,怕人们忘记了原村名“薄字屯”的意义。这两条记载
——————————
都告诉我们,保岱、护路湾等村名的命称,是在明朝之前。而明朝之前,唯一有可能的,就是辽统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995年。此事得从公元936年石敬瑭为做个“儿皇帝”将幽蓟一十六州地献给契丹主耶律德光说起。
石敬瑭将幽蓟一十六州地送给契丹后,唐之新州被改名为奉圣州。“奉圣”者,桥山、历山有庙供奉先帝圣君轩辕黄帝、唐尧、虞舜之所谓,“辽之先,出自炎帝。”所以,对于炎帝及其子曾经垦荒耕种过的历山诸庙修缮与保护是很重视的。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下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礼祀之”。“于是,诸州孔子庙、及奉圣(州)之黄帝祠、儒州之舜祠并得修缮”。只是,清之毕沅将舜祠错记在了儒州,又漏记了尧庙。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是国家的文明始祖,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要以其近祖陪五帝进行祭祀。并且规定“不王不禘”。于是,那些个未能统一中华国土的偏安帝王,各都想着将自己打扮为“顺天承运”的正统统治者。大概,辽帝耶律隆绪将修缮奉圣州桥山黄帝庙、历山唐尧庙、虞舜庙的事,弄得声势很大,这种消息传到了既以中国正统皇帝自居,而又始终无力收复幽蓟一十六州地的宋真宗耳朵里,就受了不小的刺激,于是就搞起了“天出云瑞”,“地长芝草”,改元“大中祥符”,谥孔子,修庙宇,兴封禅,授命王钦若、杨亿赶着编撰《历代君臣事迹》一书,以便将黄帝、——————————————
唐尧、虞舜庙附会到宋朝统治的地界内,好行建庙祭祀。唐尧、
虞舜时的都城被命称曰“保岱”历山南面的护路湾、北面的上护路、下护路之命名,大约就是在这公元995年,或者是其后不久。
历山所在地没有长城。但是,历山西面的溪源村却有烽火台存在。龙门峡的西侧峭壁上,又有一神秘的人工开凿之石室:石室的门很小,且隐蔽在岈嵯生长的山柴后面,很难被人发现,石室约有一间房大小,里面凿有供人坐或休息用的石床,石床上方有凿透南石壁的瞭望小窗口,从石室内透过这个小窗口,外面的什么景物一览无余,但从外面,却很难发现这个窗口。由于龙门峡旁的这个峭壁上的石室,上离龙门峡峰顶有好几丈,而下面更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除了村里极个别的男人们小时候攀岩拽柴冒险进入过外,其余的村民也只是听说石室里的情形。这种情况与“保岱”和“护路”的命名有无关系呢?在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之前,我们是谁也不敢妄加猜测的。因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拒绝毫无证据的猜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