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18

(2023-10-29 10:00:24)
标签:

历史

 

 

“诽谤木”体现的政治思想

 

《尸子·卷下》曰:“尧立诽谤之木”;晋·崔豹之《古今注》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也。形如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也。《帝王世纪》、《吕氏春秋》、《文选》等书,亦有相同或相近的记载。

对于唐尧、虞舜史事,也同黄帝、颛顼、帝喾史事一样,自春秋以来,就多有不同的看法。到了近现代,则发展更甚。为什么?因为自夏禹破坏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政治制度,建立起“父传子袭,以国为私”的政治制度以后,人们便习惯于依后世之事想当然地以推理而解释前史。由此,对于“五帝时期”的许多史事就不理解了:对于唐尧、虞舜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事是如此,对于其“立诽谤木”、“置敢谏鼓”,鼓励老百姓对自己执政之失提意见,亦复如此。虽然,持怀疑态度者找不到什么历史证据,但也都还是要举后世事例去进行推论,去进行怀疑,去进行否定。所以,对于唐尧立诽谤木的史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要从“五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上,来做一个论述了。

所谓“五帝时期”,实际上前后经历了八位掌权执政者,这就是轩辕黄帝、少昊(青阳)、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唐尧、帝虞舜、伯禹。所谓“五帝”之谓,是按后世祭祀标准选择了五位可祭者而衍生出来的称谓。

“五帝时期”的政治体制,是由肇造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轩辕黄帝创立的。而其指导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也就是中国古代一贯所称的“大道”。轩辕黄帝创立此种社会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从宠信的大臣蚩尤掌握了一定军权而叛,自己亲弟弟姜榆罔为着一己私利的争权为乱之教训,所设计的选贤任能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我们若以古称,可称其为“民本制度”,类比于现代之辞,则可呼之以“民主制度”。

中国古典哲学将事物中既相互对立以区分,又本质上存在着互感而动、互交而渗、互为依存、互为己根的对立统一双方,以“阴”、“阳”为表述用语。如国与家、君与臣、君与民、上

与下、父与子、夫与妻等等,都是阴阳互依关系。所以,从哲学理论而言,民贫则国弱,民富则国强,有民才有君,无民则君亡。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君以民为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作为受民命而治理国家者,就要时刻不忘爱民、亲民、富民,以顺民意,以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只有爱民,那才是真正地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君位。这就是“以民为本”治国思想纲领提出的哲学理论依据。所以,民本思想与现在的民主思想,既有其相同、相类似的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方面。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统治者依照哲学规律,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来用之以自省、自律、而“克己”的,而不是用作宣传说给黎民百姓听,用以争取民心的。这个情况是由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就是谁学谁用,用以首先改造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好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这就是只有“克己”,才能“复礼”的道理。而近代的民主思想,则是人民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来的,是要从统治者那里通过斗争而争取的。所以,歌词中才有“争取人民民主”中的“争取”二字之用。由“受民命”而提出“以民为本”思想以自律,要做到真正地“以民为本”,其接下来的具体行为就是要“去私立公”、“贱身贵道”、“选贤任能”、“轻国重士”、“爱地亲民”。这些思想,都是统治者站在自己的地位、立场上而提出的,是与“以民为本”相一致的哲学观点。

去私立公观点:

受民命而治国,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人民。所以,对统治者自己而言,就时刻存在着一个“去私而立公”的重要问题。黄帝将统治者,称作“执道者”。就是因为,按照中国的哲学理论,国家的一切政策、法令、法典、法规、礼仪、制度等,既不是按照统治者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的,也不是以某个特定阶层、集团的利益而行制定的,而是按照“道”——客观自然规律而行制定的。故治理国家的一切措施,都不外于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遵从客观自然规律,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依据,就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天下为公、天下文明的理论依据。唯其如此,黄帝就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对治国家而执法者,无私,便能公正执法;心存私欲,必将违法而废政。所以,对于治国而执法者,去私立公,便是第————————

《黄帝经·经法·道法》。以下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黄帝经》。

一要务。因此,就提出:“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的理论。又说,“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欲必动,动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因为这公与私“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于万物之始终,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这就是后世“公正廉明”、“执法无私”等为官标准理论的由来。

要求执法者去私立公,就不是要求他们代表所谓统治者的利益,也不是要求他们代表被统治者的利益,而是代表全社会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尊道贵德的哲学问题。因为,执法就是执道,对执法者的惟一的终极性的要求,就是依法行政,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代表了全社会人们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公”的涵义。

贱身贵道观点:

贱身贵道观点,是去私立公观点本质性的进一步深化。由此而提出一种去私立公的具体行为准则。贱身贵道,就是克己遵从客观自然规律。此观点明确地告诉为官执法者,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执法行令,八面威风。而是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最普通的百姓,同样要奉公而守法,因为法律是依客观自然规律而制定的,是神圣而不可以冒犯的。徇私枉法,就是逆道,逆道必受自然规律的惩罚。为私的结果,就是使自己原本应有的利益丧失掉。因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礼。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所以,“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昏聩无道,遇难无助。遇难而无助,必遭败亡。由此而言,贱身贵道,是一种从客观自然规律引出的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科学方法,其终极性的目的,还是一个从“以民为本”为前提,对从政官吏所提出的行为要求。

选贤任能观点:

选贤任能的观点,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着类似的地方。不过,选贤任能观点则是把尊重人才和其道德联系在一起,和选拔任用联系在一起的。“贤”的标准在古代是将知识和道德放一起作总体衡量的,只有专门知识而缺乏道德修养,是不能被称之为“贤”的。而选贤任能的重点,又是放在“任”用上的。因为,对于人才只讲尊重,而不实际选拔任用,便毫无实际意义。正因为如此,在《黄帝经》中,就把人才和国家相比较,而作辨证性论述:“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道,故功得而财生。”反之,“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生。”譬如战守之道,就是“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禁之备具。”若“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谓身薄。身薄则殆,以守不固,以战不克。”所以,黄帝治理国家,问道于广成子,师于风后,以学伏牺之道,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各方面人才汇集的“智囊团”,其本身就是选贤任能的具体体现之一。其成员大致为:风后、力墨(有史籍作“力牧”)、鬼臾区(《史记》作大鸿)、大山稽、常先(姬姓。常者,以封邑为氏)、封钜等。

爱地亲民观点:

爱地亲民,是“以民为本”的最直接体现。在黄帝之际而言,爱地亲民,是其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一整套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个方面都必须遵从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这是一个按照哲学理论,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实际主要为农业生产而提出的理论。黄帝认为,民为国家之本,而土地又是人民得以生存的根本。因而提出了其时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平均土地,使民同利;毋逆天时,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反对大造宫室,特别要禁止春夏动大的土木工程;赋敛有度,使民致富;禁止奢华生活,反对藏金积玉等。黄帝说:“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王者,不重地则失其根,不爱民则失其本,“尤为爱民,与天同道。”

关于黄帝与中华文明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帝时期是中华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如张岱年先生明确提出,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黄帝文化。但是,具体到黄帝的政治思想,黄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则很少有人谈到,甚至还有对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者。

唐尧之所以立诽谤木,就是按着轩辕黄帝的民本思想,充分听取黎民百姓对于国家治理方面的意见,就是要充分听取黎民百姓的生活感受,以便检讨自己施政之失而改进之。这是唐尧在执行“以民为本”的思想中,在民本政治制度建设中的一项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创举。唐尧当初为倾听百姓心声而立的“诽谤木”,后世演变为华丽的装饰物,立在皇帝的宫门之外,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其本身就是对集权独裁政治制度的一个历史性讽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