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16

(2023-10-28 13:37:21)
标签:

历史

 

 

唐尧对于天文历法研究的贡献

 

天文观察研究,在全世界,中国开展的最早,今有学者估计它应该是在距今的几十万年之前,因为泥河湾古人类与古文化研究业已表明,早在距今一百三十多万年以前,这里的古人类就有着明确的季节变化意识。就是真正的天文学观察与研究,大约也早在处于采集和渔猎生产的历史时代就开始了。此诚如恩格斯所说:“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天文学。”同时,天文研究和历法制定,又是同数学研究、哲学研究紧密相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又同天文学研究互为启发、互为促进,使这两者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因为,没有对天文观察、研究和历法制定的探索过程,便不会了解天体运行也存在着客观规律,就不会认识到天体运行规律会给地球造成影响,并且影响到地球上万物生长和人类生活。而不了解这些,自然也就不会有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宇宙观的产生。《易·系辞》对此说得是极为明白的:伏牺氏历史时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此中的“观象于天”,指的就是对天体运行的观察与研究;————————————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观法于地”之指,就是指对地理变化规律的观察与研究;“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就是对植物、动物生长繁育宜于何种自然条件的长期观察、研究、以及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近取诸

身”四个字说得含蓄了些,《黄帝经》中的用语是“稽之于男女”。这说的是在八卦卦画的创造中,用以代表事物阴阳的符号是由何产生联想决定其画法的问题;“远取诸物”指的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以此而画出“八经卦”,并确定出“天地定位,风雷相薄,火水相射,泽山通气”立卦原则的问题。由此而再八八相重,则可以贯通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明白地存在着的客观规律之德(得)了,可以类比于万物变化之情了。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其起源是极早的,是超出了现代人所想象的时间的。我们姑且依伏牺氏历史阶段为计,按现代考古学研究中的细石器文化时代为说,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开展,也是在距今三万至一万多年以前的遥远历史上。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研究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史记·五帝本纪》及《历书》记载: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后,设立专门机构,指派专职官员负责“迎日推策”以“顺天地之纪”,“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因此而有我国第一部历法——《黄帝历》的产生。《史记》之载,是依据众多古史,因之它可以和《阴符经》、《管子》、《世本》、《吕氏春秋》、《淮南子》、《新书》等所载的“黄帝命羲、和占日”,“尚仪(常羲)占月”,“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相互印证。

自黄帝以来,中国历代都有专职官员负责天文观察和历法修订,并在很长的历史中,其职官都沿用“羲叔”、“和叔”、“常羲”之称。如《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中国的哲学理论产生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天文观察与历法的制定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最基本观点,就是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根,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只有阴阳平衡、守恒,才能生发万物。所以,中国的历法就既不搞纯阳历,也不制定纯阴历,而是自黄帝之际起,一直制定的是阴阳相合的历法,称曰“阴阳历”。这就是:年值的测定与计算从阳,月的安排从阴。年度之计,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天的时间为准;而月的时间按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圈数值为准。

这种历法的好处是:纪年从地球绕太阳公转,保证了一年二十四个农时节令的准确测定,有利于黎民百姓依时耕作,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这也正是中国历代都特别注意观察太阳沿黄道带运行,经过四象二十八宿的二分二至点准确时间这一问题的深刻原因;纪月从太阴,又保证了朔望之日的准确性,使人们夜晚一望空中的月亮圆缺程度,便可知此月到了那一天。因为,这样的历法,每个月的第一天都是朔日,每个月的十五日都是望日。就连中文里的“望”字之造,都是画一个睁大了眼睛的人仰首望月“ 《尧舜史迹考》16 ”之形,这就活灵活现地反映出了历史实际情形。

但是,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必有弊,用阴阳相合的历法,就是不仅在天象观察方面要求准确,而且这在年、月之分上就造成了一定的计算上的一些麻烦,要做出精确的、合理的技术性数值调整。因为月球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日。这样,定一个月为29天则少,定为30天又多。对此,历法的制定中就决定用“大月”、“小月”以作处理,大月定做30天,小月定为29天。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个微小的差数,如此积小而成大,就必然直接影响到朔望日的准确性。所以,这就决定了大月与小月不能够 平均地间隔,而是必须依照分月所作的微小差数积累,适时地增加大月或小月进行调整,以便尽量保证朔日与望日的准确程度;再一个问题,就是一年之中置几个月难题亦须做出很好的处理。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0日,而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十二圈的时间总和,还比一年的实际岁实少了十天又二十一个小时左右,对此又该如何处理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就想出用每19年中再增加7个月的办法来解决。如此,有的一年之中就会出现13个月,对这个多出来的一个月,就称其为“闰月”。闰月,也同样是不能随便想往哪一年的哪一个月后面加就可以的,而是必须视年与月之间渐次积累的余数而定。这就是《尚书》所载尧语中“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意义。

中国的天文学观察研究,一直走在世界领先的地位,众所周知的《黄帝历》就已经是四分历,也就是说,一年的岁实定之为36525日,而到了南北朝之际,祖冲之根据实圭表测算所制定的《大明历》,实际岁实精确到了3652428日,而在欧洲,一直到了十六世纪,还用得是四分历。

人类对于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客观规律,都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修正原先的认知,才能够更趋于符合客观实际。唐尧忠实地继承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事业,积极进行天文学的观察研究,对于中国的天文历法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此,《尚书·尧典》有着明确的记载: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霄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进行卓有成效的天文观察研究和历法修定,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研究进行配合的,所以,这项工作注定了只有某位执政掌权的治国者重视,并身体力行,才会有所进展,有所成就。按照历史资料所载,唐尧执政时所领导的天文观察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研究,唐尧对于中国天文历法研究的贡献,是载之于史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