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尧舜史迹考》19

(2023-10-29 10:35:07)
标签:

历史

 

 

唐尧对民本政治的贡献

 

唐尧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民本政治制度建设,是做出过历史性的、卓越的贡献的。对于这一点,今天的我们无论对其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

以轩辕黄帝为肇始的民本政治制度,至唐尧、虞舜时期,业已发展到了很高级的程度,正是由于唐尧的努力践行,不论自夏禹以来父传子袭、以国为私、独载专制的社会政治绵延多久,却始终不能掩盖“五帝时其”这个“大道之行,选贤任能”的实际社会历史。反而,后世为了争夺帝位而子弑父、母杀儿、兄弟相残的血雨腥风表现得愈加惨烈,而人们对五帝时期以民为本、选贤任能社会政治制度就愈加心向往之。对此,唐尧的历史贡献,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地树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掌握到了治国大权,能够不搞任人唯亲,不搞“父传子袭、以国为私”的家天下,而是以人民利益为国家的根本,采取选贤任能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国家各级官吏、特别是掌权治国的帝王,在公利与私利、为别人与为自己的政治选择、权力运用上,就是极难作到的。因此,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在权力还远远做不到有权力加以制约的时候,能不能真正以民为本、选贤任能,实行民本政治,对于实际掌权者,就是极端重要的一种政治修养与品德考验,是真知“道”与假知“道”的试金石。正因为如此,轩辕黄帝就把人才和国家相比较,而作辨证性论述。他说:“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道,故功得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令行;令行天下,而天下则之。”之,“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生。”“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

唐尧在选任能,进行帝位禅让上,处处显示了唯公无私的高尚品德:尧有十子,嫡长子曰丹朱,尧认为其品德不济。所以,唐尧根本就没有想过将帝位传于己子的问题。尧在帝位继承者的选贤上,是不拘一格的:

最初,唐尧是想把治理国家的帝位传给人所共知的贤士许由的,结果却被许由给谢绝了,许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许由不干,唐尧就想到了国家民意代表机构的“四岳”,看其中有无贤能者可以接替自己。他对四岳之长言:“我居帝位治国己经七十年了,你们之中,有谁能顺应天命而接替我吗?”

四岳之长们都说自己德行不够,接掌不了治国的大权。尧又让四岳推荐他们亲朋好友之中有德有能者。大家便推举了普通百姓中的光棍汉姚重华,并讲述了这位后生的品德。唐尧说他也听说过这个人。于是,为了国家与老百姓,唐尧慎重地对舜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与培养:

一、尧对舜进行微服私访式的考察,亲到舜所耕耘的历山茅屋之中见虞舜,进行“面试”式的谈话。亦有的古籍,如《公孙尼子》说是尧去黄阳山下见正在放牧的舜。尧与舜谈礼,舜——————————

《黄帝经·经法》。

《黄帝经·十六经》。

《庄子·逍遥游》

之所论乐而不逆;尧与舜语以政治,舜之所言至简而又易行;唐尧进而与舜论道,舜之所言广大而不穷。其云:从道必吉,

反道必凶,如影如响。

二、唐尧对于与舜的谈话,虽然很满意,但为了国家,为

了黎民百姓,他还是非常谨慎的。这种为选贤而敢于大胆破格,

为破格选贤而又极其谨慎,贯彻于帝位选贤禅让之始终。为了进一步实际观察舜的品德与能力,就决定下嫁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与舜为妻,以便长期对舜治家、相妻德能的观察。同时又派九男跟随于舜,以观察他对于社会交往方而的所作所为。

三、当尧看到娥皇、女英在舜的影响下孝顺长辈、恪守妇道,随舜之九男也从舜的言行举止中学到了很多处世哲理,很高兴。在此之后,唐尧又考察舜对于官员的管理能力。“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编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四、当唐尧对虞舜的一系列考察,都使尧非常满意后,在决定赋于舜重大权力之前,又测试舜遇到大的疑难、灾变面前有无镇定自若的处置能力,这就是在暴风雷雨天,使舜入山林川泽,验其生存的行为与智慧。结果是“舜行不迷”。于是,唐尧“命虞舜摄行天子之政”,自己退居二线,从旁观察舜的治国能力。最后,认为舜完全有治国的智慧与能力之后,才决定正式禅位。

唐尧对于不传帝位于己子,而禅帝位于虞舜的事情上,是这样回答人们的质疑的:“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

《尸子·卷下》。

《史记·五帝本纪·尧典》。

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治理国家,就要时刻考虑国家的利益,就有一个时刻都存在着一个“去私立公”的重要问题。唐尧在践行以人民为本位的选贤任能政治制度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公而无私的帝王。唯其如此,史家就忘情地赞扬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轩辕黄帝建立以民为本的政治制度,对治国者提 出了一个“贱身贵道”的观点。贱身贵道,就是克己遵从客观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治国者必须把自己看成一个最普通的百姓,而不能将自己高高地凌驾于人民之上。因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广大的黎民百姓就是天,为自己,显高贵,欺压黎民百姓、徇私枉法,就是逆道而违天,逆道违天就必受自然规律的惩罚。为私的结果,就是使自己原本应有的利益丧失掉。因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礼。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所以,“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昏聩无道,遇难无助。遇难而无助,必遭败亡。由此而言,贱身贵道,是一种从客观自然规律引出的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科学方法,其终极性的目的,还是一个从“以民为本”为前提,对从政官吏所提出的行为要求标准。唐尧遵从黄帝“贱身贵道”之教,体察民情,一生从无丝毫傲言、从无自以为是之行。他

——————————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经·经法·四度》。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说:“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行。”为着倾听黎民百姓的意见,将执政者的一言一行置之于普通民众的监督之下,他还在通衢大道树立“诽谤木”,鼓励人们向他提意见。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理,他都要首先听取“民意代表”“四岳”之长的意见,从不独断专行。

尧时的“四岳”,是一个以东岳、西岳、南岳、北岳而代表国之四方为名称,所建立的一个民意代表机构,他并不是现在有人理解的某个人。唐尧在治水、选贤禅让帝位等许多重要大事上,都是事先征询四岳之长们的意见。有时候唐尧与四岳之长的意见不一致时,他还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按四岳之长的意见办,从不独断专行:

例如,尧欲选任一个治理水患的官员,就此而向“四岳”咨询。“四岳”之长一致推荐了鲧。尧不同意,认为鲧这个人性情乖戾,干不成大事。但“四岳”之长们则一致反对尧的看法,说:这就怪了!你没有试用,怎么就知道他不行呢?帝尧只好放弃自己的意见,任命鲧治水。结果不出尧之所料,鲧的治水之法是到处滥堵,越治洪水为害越重……后来,尧听从了舜的建议,依法惩处治水无功反而造成更大灾害的鲧,而任命了鲧之子伯禹治水。这个历史记载,不仅证明了尧有民主精神,同时亦明了“五帝时期”的民意代表机构之设,不仅有名,而且有实,其参政议政的权力是很大的。

——————————

贾谊:《新书·修政语》辑。

轩辕黄帝有一个思想观点,叫做“爱地亲民”。“爱地亲民”

是“以民为本”政治思想的最直接体现。治理国家,没有赋税不行之制不行。没有赋税,就不可能养活既不种田、又不做工、而专门管理社会的一批人,没有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就会乱,社会秩序混乱,就不符合广大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基本利益。但是,实行税赋之制,则不能搞苛捐杂税,敲榨、盘剥黎民百姓,而是要做到赋敛有度,使民致富;由此,更要禁止治国者过奢华的生活,就要坚决反对国家管理人员藏金积玉等行为。黄帝告诫官吏:“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 五帝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时已有宫室瑶台之建,而尧之所居,则是与平民一样白屋;当时已有蚕丝绣制的黼黻之衣,而尧则穿与平民一样的蔴布大衣;而当时宫中已能食用山珍海味,而尧则是过着粗茶淡饭的平民生活;在尧之前,帝王、官员出行已乘大驾高车,而尧则坚持“素车玄骑”

正因为如此,孔子感叹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蕩蕩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以一位精通历史的教育家、哲学家之眼光,对于这一段历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黄帝经·经法·四度》。

《尸子·卷下》。

《论语·泰伯》。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孔子对历史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他是将“五帝时期”与夏、商、周三代作比较,以“大同”与“小康”而作评说这番话的。在中国古代而言,人们都明确地知道孔子这是对“五帝时期”民本社会政治制度的赞扬;但是到了近现代,在一片疑古、非古、批古的风气之中,有人却闭眼不承认历史、进而篡改历史,以附合其学习西方的某种“理论”,硬说孔子这是谈一种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等等。

如今,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践检验,学术界又才开始认识到,“五帝时期”已经是中华进入到了社会文明的时代。轩辕黄帝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黄帝文化。但是,具体到黄帝的政治思想,黄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则很少有人谈到,甚至还有对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社会民本政制度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者。这很有些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味道。

 

 

 

 

 

————————-

《礼记·礼运》引。

张岱年:《炎黄传说与民族精神》,载于王俊义、黄爱平主编的《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