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山地理方位考

(2022-08-27 09:21:32)
标签:

历史




桥山地理方位考



        见于中国史、地著作记载的桥山,计有:河北涿鹿桥山、陕西北部阳周桥山、甘肃真宁桥山、甘肃真宁子午岭桥山、陕西坊州桥山,这些个桥山,其地理位置不同,近者相距八十里,远者相隔上千里,我们从其历史记载先后、源流上略加考证,孰真孰伪,自见分晓。

        我们先说涿鹿桥山。
        历史沿革:有熊国时为青丘所在的“诸沃之野”;五帝时期为轩辕之丘所在之冀地;夏、商、周为冀州涿鹿之野;战国时期为燕国上谷郡地;秦为上谷郡地;西汉至三国魏末,为下落、潘、涿鹿三县地;西晋为广宁郡下辖的下洛、潘、涿鹿三县地;北魏时期为广宁郡下辖之广宁、潘、涿鹿三县地;北齐为北燕州怀戎县;隋为涿郡下辖之怀戎县;唐初为妫州怀戎县;唐光启中改置为新州,下辖永兴(治今涿鹿城)、涿鹿(因涿鹿古城废而治于矾山镇,唐末,又因涿鹿县久治矾山,改称矾山县)二县地;辽为奉圣州永兴、矾山两县地;金代为德兴府下辖的永兴、矾山二县地;元为顺宁府下辖的永兴、矾山二县地,至元二年(1265年)省矾山县治,并古涿鹿县地入永兴县;明、清为保安州;辛亥革命后,恢复古涿鹿县建置名称至今。此举“桥山”历史记载如下:

        1、《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都),穷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八百岁。”
        2、《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指灵山)在女丑北……群巫所从上下也。轩辕之国(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穷山在其北,(射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丘’应作‘台’〕。”
按:《山海经》所记载的十巫上下之灵山,即今河北省涿鹿县城南100多里的灵山。有东、西两个高峰,西峰称西灵山,海拔2420米,东峰称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涿鹿县与北京市的界山;灵山北40多里是轩辕之丘遗址;轩辕之丘遗址西北20里是轩辕黄帝葬地穷山。
        3、《国语》、《左传》、《楚辞•天问》的印证。
中国古代对于列入国家祭祀大典享祭的先祖,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有一个标准的,不符合这个标准,即使是国君生之父,也不能列入国家祭祀大典而行祭祀。这个标准是:“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祭典。”
夏禹父子,不仅破坏了五帝时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选贤任能帝位禅让之制,建立了变天下之公为一家之私的父传子、家天下独裁政权,更破坏了五帝时期的国家祭祀之制,以个
————————————
  《国语•鲁语》。


人私愤,在国家祭祀中排除了唐尧、虞舜,又以私亲,将其因罪被杀之父鲧列入了国家祭祀大典而行祭祀。这就是“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的历史事实。
        成为罪人是可耻的,祭为有功之祖是荣耀的。但是如何才能将治水无功被杀的鲧变成国家之功臣呢?于是夏后氏就编造神话,美化鲧以欺骗世人。这个弥天大谎是这样编出来的:说是鲧被处死于羽山后,其尸三年不腐,神人以吴刀剖鲧腹而生禹,禹继父志而治水成功。鲧悔自己治水不成而欲再建新功以补己过,就化作黄熊向西北行,到了穷山轩辕黄帝陵前求黄帝在天之灵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由是,在黄帝神灵的指点下,鲧向南行到灵山,被灵山十巫以药治活后,鲧就到轩辕之丘以北的诸沃之野,教涿鹿百姓播种小红黍,织蒲编,立了大功。因而,鲧符合“以死勤事”之列,合当列入国家祭祀大典而享祭。这类神话的片断,分别见于《归藏•遗爻附》、《山海经•大荒北经》、《左传•昭公七年》、《国语•晋语》等书中。举凡稍有点头脑的人,就不会相信这一套鬼话。战国时的屈原,就对此提出了全面质疑: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鲧腹禹,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徂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 黍,莆 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屈原的质问,不仅是对夏后氏所编欺骗世人谎言的全面戳穿,对其以亲情而祭有罪之鲧的有力否定,同时也客观上
—————————————
《礼记•祭法》。
  屈原:《天问》。


是对穷山所在地理位置作了一个印证。“徂穷西征”数语,一因今本“徂”误作“阻”,二因今人不知“穷山”为何地,三因夏后氏所编谎言今人不知,四是今人只知颂禹治水之功,却不知禹之历史罪恶,故历来为《天问》作注者,对以上诸事不知所以,自唐兰先生发表《天问“阻穷西征”新解》后,学者们才豁然开朗。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这样说:“鲧所被‘阻’之‘穷’,确即此穷山,因巫咸国在其南,去此不远也。”
        4、《春秋命历序》:“轩辕,有熊之子也……兴于穷山轩辕之邱。轩辕之邱在穷山之西南。”
按:《春秋命历序》此说,误将轩辕之台说成了轩辕之丘又“东”为“西”,错了一个字。轩辕之台在穷山之东南。
        5、《前汉书•刑法志》:“黄帝有涿鹿之战”。文颖注曰:“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6、《后汉书•郡国志•上谷郡•涿鹿》:“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
        7、三国《魏土地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
        8、北魏的郦道元惑于班固之说,既在《水经注• 水》篇引《魏土地记》,记载了涿鹿桥山,及桥山下温泉、温泉祭堂,又在《河水•奢延水》说阳周县南有“桥山黄帝冢”。虽然,北魏历代帝王六次到涿鹿桥山祭黄帝庙,但人们述史释地,往往只注意引证地理书籍之载,而忽视与此相关的史———————————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纬•论语纬•孝经纬》,1993年版,第206页。


事之证。故,《水经注》之载,实为中国地理著作中出现不同地理位置所指的“桥山”开了一个头。
        9、《隋书•地理志•涿郡怀戎县》:“后齐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后周去“北”字,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乔(桥)山,历(山)、(黄)阳山,大小翮山,涿水,阪泉水。”
        10、《辽史•地理志•可汗州•怀来县》:“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于此。又有温泉、阪泉、磨笄山、鸡鸣山、乔(桥)山、历山。”
按:《辽史》的编撰者,只知辽时的怀来县是由唐初的妫州及下辖的一个怀戎县演变而来,然却既不知唐武则天长安二年以前,妫州及怀戎县治在100里以西的汉潘城,又不知道到了辽代原怀戎县已划为奉圣州、归化州、归地州、宏州、可汗州及西京下辖的文德、望云、怀安、永宁、永兴、龙门、怀来七个县地,因而,就将原唐初妫州怀戎县的名山、古迹都记到了怀来县的一县之内。是时,妫泉(妫泉之名为误,本名为“潘泉”)、桥山、历山在奉圣州永兴县,温泉、阪泉在奉圣州矾山县,鸡鸣山在可汗州怀来县,磨笄山本就不在唐初的妫州境内,属于唐代史书的错记,此山在古代国境内,辽时在蔚州下辖的定安县境内。
        11、据《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十三年(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是时,奉圣州之永兴县(即汉代的涿鹿县)桥山的黄帝庙、历山的唐尧庙、虞舜庙等古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元史•祭
————————————
  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祀志》:“元贞元年(1295年)初,命郡县通祀……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是时,永兴县桥山黄帝庙、历山尧、舜庙均得祭祀。因有元代诗人鲜于枢赋《桥山》诗。诗曰:“旁通日月上星辰,有路遥应接玉京。仙弈未终人世换,秦鞭不到海波平。当时混沌知谁凿?他日崆峒强自名。枯树重荣事尤异,欲从樵者问长生!”
        12、《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保安州》:“桥山上有黄帝祠,后魏主嗣泰常八年如涿鹿,登桥山,遂如幽州也。《魏土地记》:‘下落城东南四十里有乔(桥)山,山下有温泉’……《水经注》:‘乔(桥)山下有温泉,能治百疾’。”
        13、《清史稿•地理志•宣化府•保安州》:“府东南六十里……南:涿鹿山、桥山;西南:釜山、历山;东南:羹颉山……古阪泉”。
从上述历史记载和考证中,我们用事实得出一个结论:轩辕黄帝的葬地,就是水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温泉屯乡里虎沟村南的桥山。

—————————————
  见《古今图书集成•卷一六一•宣化府部•艺文五》及《保安州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