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龙泉寺
写北京的寺庙,搁笔了好长时间。主要是考证的资料太少。一时难以定稿。譬如这龙泉寺。北京至少就有五六处。从北往南依次有白龙潭的龙泉寺,昌平青龙山的龙泉寺,海淀凤凰岭的龙泉寺,石景山法海寺旁的龙泉寺。还有那著名的潭柘寺,本来也叫龙泉寺。而且山顶上还一龙潭为证。房山万佛堂原本也叫“龙泉大历禅寺”这就不好以某一处为主,来说北京的龙泉寺。
最近,天旱无雪。颐翁到处转寺庙,为百姓祈雨。所有有龙寺龙庙的地方,他都要去看一看。所以也就累及朋友陪着他到处跑。先说这白龙潭风景区内800亩风景林碧涛翻腾,松柏满坡,叠潭垂锦。古松石上长,古刹石上修,古潭石上涌,古像石上刻。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年年到此游览避暑。区内至今保存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五龙祠、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万福山等多处古迹,龙泉寺内还有戚继光的龙潭序和李鸿章的碑刻。深不可测的白龙潭则位于一条1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泉水沿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飞帘溅玉,在三个大石阶下面冲凿出三个圆圆的石潭,合称白龙潭。阴雨天时,白龙潭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似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莅临此地。
再说昌平“恭亲王园寝”东青龙山上有龙泉寺,西白虎(峪),背靠翠华山,南有影壁——大汤山。龙泉寺的泉水引下来未果,实际是条旱河,雨季时东边由太平峪来水。
海淀凤凰岭脚下1700多年的古刹北京龙泉寺,正在用当今最时尚的传播平台——微博,配合着中、英、法、德、俄、日、韩七国语言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线景区以最完整的东方养生文化修炼群佛道合一的京西名刹“龙泉寺”为起点,沿山而行,可观古代养生修炼场,如仙人洞、三佛洞、玄远洞、修仙椅等,四者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修炼群,凿刻于辽金时期,不同的洞穴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所刻人物姿态造型不同,代表古代练功养生修炼的四种不同境界。
石景山法海寺左边的龙泉寺,是法海寺附属建筑。位于法海寺之西,俗称“西庙”。始建年代无考,初称龙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称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间易名天仙圣母祠,又称“圣母祠”。每年农历四月,京都诸“圣会”均赴蟠龙山圣母祠进香。现在庙门上没有标明龙泉寺。但景点介绍上还是叫龙泉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当时名为嘉福寺。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高僧华严和尚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到龙泉寺进香礼佛,并对龙泉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这里进香的皇帝。此后,金熙宗将龙泉寺改名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的先河。
房山万佛堂花塔是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即770年,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出资创建,原名“龙泉大历禅寺”,为唐代宗御赐。因殿内嵌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故俗称万佛堂。万佛堂位于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无梁建筑,歇山顶,通体砖石结构,门窗由汉白玉发券而成,正面辟汉白玉券门。万佛堂的最后一次修缮在明万历十七年即1522年。
说起北京的龙脉,龙泉,龙寺,龙庙。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可近年来就是不下雨雪。真叫人扫兴。都说市场经济好,什么都可以买到。可这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是没法用金钱买来的啊。不实行限水令,似乎很难制止北京水资源的浪费。
颐翁有诗叹曰,
龙多治水没有水,缺水北京该怪谁?
谁都不肯节约点,点滴汇聚有神威。
盼望实施限水令,莫叫市场毁境危。
有钱难买水浪费,强制护水环保回。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白龙潭风景区内800亩风景林碧涛翻腾,松柏满坡,叠潭垂锦。古松石上长,古刹石上修,古潭石上涌,古像石上刻。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年年到此游览避暑。区内至今保存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五龙祠、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万福山等多处古迹,龙泉寺内还有戚继光的龙潭序和李鸿章的碑刻。 深不可测的白龙潭则位于一条1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泉水沿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飞帘溅玉,在三个大石阶下面冲凿出三个圆圆的石潭,合称白龙潭。阴雨天时,白龙潭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似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莅临此地。 《光绪昌平州志》卷二有“恭亲王园寝”图。东边与履郡王的四爷坟地搭界,南边到大道,西边是大沟,北边为翠华山,占地十几顷。坟地风水取的较远,东青龙,山上有龙泉寺,西白虎(峪),背靠翠华山,南有影壁——大汤山。坟地最南边有三间四柱石牌坊一座。北行有石券桥—,下有文河,原计划将龙泉寺的泉水引下来,未果,实际是条旱河,雨季时东边由太平峪来水。:过石桥为碑楼一座,内立光绪谕祭碑——方。碑楼后边有东西茶饭房,再前行有石狮子一对,挨着宫门三间,旁边红墙开有东西角门。东西墙与两边水沟相距十四丈六尺。进宫门有享殴五间,享殿后月台之上有宝顶一座,除正坟葬有奕訢和嫡福晋瓜尔佳氏外,其余两座为大、二侧福晋墓。后罗圈墙到山脚九十丈四尺。山上后盖造花厅一所。
凤凰岭脚下1700多年的古刹北京龙泉寺,正在用当今最时尚的传播平台——微博,配合着中、英、法、德、俄、日、韩七国语言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 中线景区以最完整的东方养生文化修炼群佛道合一的京西名刹”龙泉寺”为起点,沿山而行,可观古代养生修炼场,如仙人洞、三佛洞、玄远洞、修仙椅等,四者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修炼群,凿刻于辽金时期,不同的洞穴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所刻人物姿态造型各不相同,可能代表古代练功者养生修炼的四种不同境界。那么,为什么辽金时期仙人道士选中此地养生修炼?那时是怎样修炼的,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化景象?古人追求自我情操的完善,对今天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只有来此一游,方能体会养生修炼追求得到成仙的良苦用心。
今年元宵佳节当天,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多语种微博正式开通,在原有中文微博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韩文微博。记者登录学诚法师的微博发现,七个语种的微博每日同步更新,内容一致,除了中文微博已有27000多个粉丝外,另外六个外语微博在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内积累了数百名粉丝,还有不少网友转发和评论。
金刚石塔
“远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的自然氧气库!”是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总的特点。该景区位于海淀区西北部西山农场境内,距天安门直线距离33公里,总面积15.33平方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方净土,是观光、度假和会议的理想去处。
风景区内野趣天成: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层峦叠翠、密林曲径,奇花异草遍及山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上风上水的地理优势,使之有”京城绿肺”之称。区内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净化空气纯度为市区的5倍,含负氧离子为市区的150倍。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3-4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5%。风景区享有”京西小黄山”之美誉;奇山、怪石、林海、神泉为其奇妙的天然景观。奇峰”千姿百态,争奇斗异,神女峰荡气回肠,雄师峰龙盘虎踞;”怪石”林立,行神兼备,如玉兔凌空,如石猴戏天,如情侣私语,如仙人足迹;”林海”,古松古柏古银杏,古木参天;桃林杏林苹果林,林园世界,既可观赏,又可采摘;”神泉”:元素丰富,绵甜爽口,泉中珍品,闻名远近。风景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春游踏青,夏令避暑,秋季采摘,冬观雪景的胜地。
风景区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东方养生文化的遗址、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他们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区内北、中、南三线四十余处可观景点。
北线景区:景点密集,山与水结合完美。以”古、奇、怪、幽”取胜。沿途可领略奇峰怪石,探究幽洞密穴,欣赏流泉飞瀑,考察古刹宝塔等,主要景点有李儿港海崖地貌;搁衣庵、上方寺及其玲珑塔,飞来石塔、摩崖石塔等古寺名塔;观音洞、修仙洞、藏珍洞、古猿洞等幽洞秘穴;神泉、怡景潭、滴水岩、鲸鱼背、金龙潭等流泉飞瀑;还有誉为华山之险的”天梯”等。适合开展登山攀岩、品泉、寻古探幽等多种旅游活动。
中线景区以最完整的东方养生文化修炼群佛道合一的京西名刹”龙泉寺”为起点,沿山而行,可观古代养生修炼场,如仙人洞、三佛洞、玄远洞、修仙椅等,四者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修炼群,凿刻于辽金时期,不同的洞穴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所刻人物姿态造型各不相同,可能代表古代练功者养生修炼的四种不同境界。那么,为什么辽金时期仙人道士选中此地养生修炼?那时是怎样修炼的,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化景象?古人追求自我情操的完善,对今天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只有来此一游,方能体会养生修炼追求得到成仙的良苦用心。
南线景区为宗教、考古、寻幽探险、野游猎奇的胜地。黄普院、关帝庙及吕祖洞等组成宗教文化积淀丰厚的”三角带”,是佛、道、儒三教文化荟粹之地。这个三角带以她悠久的历史和妩媚的风光,成为一个优美迷人的胜境。她同时又是一个谜一般的地方:北魏石佛之谜,金刚石塔之谜,黄普院底层洞穴之谜……还有盛极一时的妙峰山进香”老北道”;沿途宗教文化盛行,山奇水秀,石美洞异,惊险处叹为观止,幽深处心旷神怡……
杏花节期间,公园举办杏花科普展。作为凤凰岭杏花节的配套活动,以凤凰岭科普长廊展示区为平台,向游客系统介绍杏花的相关科普知识,让游客在赏杏花之余,通过科普展,对杏花有更理性的了解。
法海寺左边的龙泉寺,法海寺附属建筑龙泉寺,位于法海寺之西,俗称“西庙”。始建年代无考,初称龙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称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间易名天仙圣母祠,又称“圣母祠”。每年农历四月,京都诸“圣会”均赴蟠龙山圣母祠进香。

白龙潭风景区内800亩风景林碧涛翻腾,松柏满坡,叠潭垂锦。古松石上长,古刹石上修,古潭石上涌,古像石上刻。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年年到此游览避暑。区内至今保存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五龙祠、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万福山等多处古迹,龙泉寺内还有戚继光的龙潭序和李鸿章的碑刻。
深不可测的白龙潭则位于一条1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泉水沿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飞帘溅玉,在三个大石阶下面冲凿出三个圆圆的石潭,合称白龙潭。阴雨天时,白龙潭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似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莅临此地。
交通路线:从东直门乘980到密云西大桥东站下车,换乘前往不老屯的专线车(车站有很多私人小面包客车,大概每人5元左右)跟司机说一下到白龙潭下车就可以了;自驾车走京承高速,上101国道向承德方向行驶20公里,见路标右转可到白龙潭景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当时名为嘉福寺。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高僧华严和尚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到龙泉寺进香礼佛,并对龙泉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这里进香的皇帝。此后,金熙宗将龙泉寺改名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的先河。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明初重臣姚广孝趺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来此隐居修行,今天寺内的少师静室就是姚广孝修行的住所。从太祖朱元璋起,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据记载,当时四月到潭柘寺“观佛蛇”已经成为京城百姓的风俗。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当时名为嘉福寺。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高僧华严和尚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到龙泉寺进香礼佛,并对龙泉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这里进香的皇帝。此后,金熙宗将龙泉寺改名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的先河。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明初重臣姚广孝趺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来此隐居修行,今天寺内的少师静室就是姚广孝修行的住所。从太祖朱元璋起,朝廷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据记载,当时四月到潭柘寺“观佛蛇”已经成为京城百姓的风俗。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当时名为嘉福寺。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高僧华严和尚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到龙泉寺进香礼佛,并对龙泉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这里进香的皇帝。此后,金熙宗将龙泉寺改名为“大万寿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的先河。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明初重臣姚广孝趺坐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来此隐居修行,今天寺内的少师静室就是姚广孝修行的住所。从太祖朱元璋起,朝廷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据记载,当时四月到潭柘寺“观佛蛇”已经成为京城百姓的风俗。
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规模、土地财产、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先后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多次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亲赐寺名为“赦建岫云禅寺”,并为大雄宝殿题写了“清净庄严”匾额,从此,潭柘寺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皇家寺院。寺内仅房屋就有999间半,僧人多达数千,北京地区有一句谚语:“潭柘寺里有名的僧人三千六,没名的和尚数不清”。至今,寺里还保存数代君王的墨迹和诗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潭柘寺开辟为森林古迹公园,成为了一处游览胜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初经有关部门批准,僧团进驻,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2001年6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潭柘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柘寺的1696年历史相比较于北京城850年历史多出一倍。故而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姚广孝就是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不少灵感。所以北京城许多地方例如紫竹院、龙潭、白石桥、牌楼等都能在潭柘寺找到对应的地方。潭柘寺有“九关九门”,于是北京城内也有九座门,现今,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九座门仍然保存着原来的名字。在修建紫禁城时,姚广孝模仿潭柘寺的地方就更多了,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
万佛堂花塔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
“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期工程抢修的万佛堂,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即770年,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出资创建,原名“龙泉大历禅寺”,为唐代宗御赐。因殿内嵌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故俗称万佛堂。万
佛堂位于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无梁建筑,歇山顶,通体砖石结构,门窗由汉白玉发券而成,正面辟汉白玉券门。万佛堂的最后一次修缮在明万历十七年即15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