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重依次跳水 投资有亏无赢
(2008-07-04 15:22:35)
标签:
爱在中国行股票 |
权重依次跳水 投资有亏无赢
工行、浦发业绩预增、美股上涨都为承接昨天反弹提供了有力支持,可惜股指竟然令人意外地低开,煤炭股因为资源税传闻而成为了空方又一炸弹,权重股轮跌效应明显,主流资金频频减仓。不论平安如何澄清,一个事实难以改变,即投资富通出现了严重的帐面亏损。这不能不让人对其投资运营能力产生合理怀疑,而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属于其核心竞争力!!尽管有机构认为平安被低估,但是笔者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平安因自身问题走向破发的趋势或已形成。如果今日下午再次拉升冲破昨天反弹高点,可认为形成自2566点的反弹,上午洗盘、下午拉升的走势在强力反弹中常见。但是走势相反,下午逐波回落,再次强化了2750点的阻力,只能将昨天绝地反击理解为对快速下跌的修正,多少印证了笔者《绝地反击 基础不稳》的观点。银行1.6倍市净率估值的文章对冲了业绩利好,欧洲央行加息也为中国加息拓展了空间,石油价格再创新高,这些信息都偏空。周末加息可能性不大,一方面要等待经济数据出台,另一方面也会考虑资本市场承受力。在大家熟悉某一地位之后再加息,这样引起的冲击要小,否则又会像当初存款准备金率一样造成大盘暴跌。有网友总结权重股跳水规律,沪深300第一权重股招行跳水,第二权重股平安接着跳,今天第三权重股神华跳,下次是否轮到第四全重股中信证券了呢?有意为之?不解。空方节奏可怕,空方实力超然?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不懂就不动,认真想想昨天笔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对于基金帮规,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肯定众说纷纭。毕竟传说中砸场子的行为,造成股市下跌和投资者损失,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此口诛笔伐情有可原。笔者试图以客观立场谈点不同观点:基金应当有帮规,而且应当有出于良知的帮规!!记得以前看一部证券行业的美国电影,一位女经纪人破产后(为了降低粮食价格赈济穷苦人民的正义),交易所中所有人都参与其财产拍卖,包括以前的敌手,高价买下财产帮助渡过难关。这恰恰是他们行业中的帮规!!基金们理应团结,不能相互拆台,害群之马也要付出代价。很可惜,三个中国人一条虫的故事不断上演,过去价格联盟瓦解,使得企业不得不在微利中挣扎,成为补给全世界的血汗加工厂。基金一项重要社会使命就是稳定市场,任由所谓聪明人胡来,那么基金斗基金将不断上演,就如同以前机构斗机构一样,最终两败俱伤,得益的无非是坐山观虎斗的QFII、热钱。维护基金秩序就是维护基民们的利益,也是维护市场稳定,而这不仅需要明文的政策法规,也需要不成文的行业帮规!!
昨天谈及平安时,提到中国人寿是上市保险股唯一值得关注的(注意并非是现在值得介入的价值投资品种),这里简单提供一些判断参考。首先,中国人寿是只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平安、太保都有财险),而人寿保险是众多保险中最具有价值、风险相对较小的险种,因此其估值也是最高的。其二,中国人寿在当初香港上市时,为了保证其业绩,剥离了当初高利息时代的保险业务(这部分业务是严重亏损的),平安、太保这部分亏损业务仍在上市公司之内。其三,作为国内保险业的龙头企业,国内各种优惠政策和产业政策都会优先考虑中国人寿。其四,由于长期以来的半官方管理形成了企业文化,其经营和投资都相对保守,这种保守恰恰是熊市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不会出现巨额的亏损投资!!关于对太保的评价参见笔者在太保上市之初的意见。
中国几个走出去的企业,如平安、招行、民生,大笔的投资换来的不是亏损、便会是经营包袱,主要是介入的时机和自身管理能力问题。像招行这样明星级的企业,多少会受累于市场期望的压力,搞不好就在扩张之中迷失自我。安然跨塌,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达到分析师的盈利预测,逐渐走火入魔。上市公司不要被分析师的预测绑架,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才是基石,才能获得价值投资资本的长期青睐。企业扩张要投资,在中国决定投资成败主要因素是政策和人文环境。同样的项目,剔出经营管理因素,如果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支持,肯定会获得超出意想的收益。正是这种思维惯性,相当的投资项目其核心不是项目本身,而是项目之外的因素,当代浮躁的心情更让理性思维远离了投资管理。经常会看到许多人对项目侃侃而谈特别具有煽动力,仿佛世界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如果能够记录其谈话并追踪,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发现其逻辑问题、自相矛盾之处。如果真的依据其建议操作,经营公司、公司亏损,管理国家、国家衰败。语言表达,更多地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其肢体、其表情、其感染力,具有一定欺骗性。科学的投资管理不需要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这种理智判断的基础则是严谨的逻辑分析和真实的数据统计。在这方面,中国人似乎有着先天的不足,起码近代不如欧美、甚至日本。想当年,阎锡山打败日军后的第一件事是找日本制作的中国军事地图。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使得一些专业人才转向了他们并不擅长的领导岗位。对于仕的崇拜,又使得部分官员堂而皇之地因其岗位成为了专家。其结果是,真正主导决策或者提供关键决策建议的“专家”,要么是已经转为管理者的落伍专家,要么是从管理者位置被抬举上去的伪专家。也正是因为官员的位置,使得这些专家们无法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国多数企业也是如此,可行性报告可以直接扔进废纸篓子,虽然也有净现值等时髦测算,可惜其基础多数是瞎扯蛋。多数企业盈利不是因为其业务模式多么创新,管理理念多么先进,而是依靠政策,依靠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可以因为策划红火一时(注意是策划、营销手段,而非真正的创新),却因为缺乏后续能力而迅速走向衰亡。国外大企业的软实力确实厉害,一位师从李政道物理博士(父亲同学的儿子)竟然被投行招募,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完善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这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政府能够有一套相对不错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型,也不会在经济政策上游离不定、丧失调整良机)。此外,他们聘用人员的标准,注重经验、能力、智商、行为取向(有些大公司招聘先考智商和行为取向)。国企喜欢的谨慎之人,在这些公司被认为是不敢承担责任的无能之辈!!有钱并不意味着有实力:有钱没有实力的公司恰好是被并购的对象!!有钱没有实力的公司也是被当凯子耍的对象!!盲目投资的结果,无非是市场上多了几个人傻、钱多的谈资。企业不怕老板造,就怕老板乱投资,多少有点道理。
程程
二〇〇八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