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中国企业盲目膨胀—评上市公司境外投资巨亏
去年十月时本人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企业的盲目膨胀—评民生银行的两大投资》,评论了民生银行入股陕国投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的投资。对于这两项投资,民生银行新加坡独立董事明确表态反对,而笔者在文章中也是持同样态度。管理上有句话,“不投资是等死,投资不好是找死”。笔者在那篇文章中大胆地预测,民生银行的投资属于找死的行列。于是这篇文章引来了一些读者的口诛笔伐,估计多是与民生银行相关的。不过事情来得太快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民生银行投资美国联合银行已经出现了50%的账面亏损!!民生银行的QDII产品也同时传出了大幅亏损清盘的传闻,这一切都提示我们境外投资风险之巨大。可惜民生银行的例子并非近期的唯一,亏损也非最大。
翻看近期中国上市公司的境外投资,尤其是收购一些境外上市公司股份的项目,无论是以IPO折扣价投资的黑石,还是类似民生银行的定向增发,几乎没有幸免者(中国人寿在VISA上短期算是有收获,长期表现待观察)。即便是最近吹得神乎其神的中国铝业联合美铝收购力拓12%股份,最近也是落得个账面亏损上25亿美元的下场,相当于中国铝业两年的净利润。平安保险业暴露出亏损3亿欧元的窟窿,而且还要进一步加码投资。幸亏证监会对于中信证券的投资给予了严格审核,中信证券自身尽职调查的程序也没有流于形式,才规避了收购部分贝尔斯通股权的风险。按照原先的约定,这项投资如果真正实施,将会造成中信证券90%的亏损(100美元收购价对应目前10美元股价)。
上市公司融资的目的,一是补充资本金,二是投资扩张,而后者的重要性更大一些。发展迅速的上市公司,无一不是在投资上有所建树。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投资的质量。企业投资无非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
②
③
但是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口头上可以将投资目标说得宏伟无比,但是在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投资而投资,其项目于企业的战略并不相关,甚至有些是中饱私囊。从上述提及的投资来看,中国企业支付巨额对价换来的只是部分股权,甚至是没有发言权的股权(如黑石)。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这些投资还是基于财务投资的角色,根本不能从投资中获得他们所臆想的收获,更不用谈及实施所谓的战略了。
此外,中国企业大都存在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即便获得了一定的管理权,也难以最终修成正果。缺乏管理能力的并购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就如同美国在线吞并时代华纳一样,貌似成功的蛇吞象游戏,因为美国在线的管理能力不足,而最终导致美国在线最终的消亡。文化差异、政策差异等等,都使得那些豪情万丈的收购最终以失败收场,TCl、明基都给了我们教训。
邯郸学步的故事值得我们去领会和反思,不要以为市值大了,能力就自然强了,什么都了不起了。部分中国人有自大的倾向,其实这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因为不自信,所以怕别人瞧不起。学别人搞并购,中国企业还太嫩了些。如果能够踏实地当个财务投资者还好,如果真的要学别人把企业管起来,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规则是别人订的,中介机构是境外控制的,政策、法律是保护当地企业利益的,你一个外来的人凭什么玩得转?除了把钱留下来以外,好像可以做的事情并不那么多。
千万别干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做人与做企业是一个道理。不要以为有了点钱就变成上流人士了,其实底蕴还差得远。有钱就自觉得自己是爷,可惜举手投足总是带着许多东施效颦的味道。以前以为中国人期货玩不过老外,是因为智商再高也无法与雄厚的资本相比。现在发现即便有了雄厚的资本,还是玩不过老外,或许要检讨一下深层次问题。说句实在话,许多企业的管理能力、人员素质远远不如其资金实力那样大,要提升这能力,就要改组管理层,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老外行业的圈子很小,中国人还不是主角,核心问题人家也不带你玩,所以境外投资更要谨慎小心。看着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名字,总是感觉关系不一般,或许有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
小拓找到大拓,希望帮助拉升一下股价,让兄弟们的日子过得更宽裕些。大拓也不想掏钱,于是一帮托儿们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接下来,大拓在市场上扬言收购小拓,其间这些托儿们开始鼓吹两者垄断后对阿中如何、如何不利。阿中一慌,忙不迭掏出钞票在高位认购了小拓的股票。其实按照市场的规矩,大拓收购小托是违背反合并条例,但是没有人提醒阿中,阿中当时也无暇考虑。于是乎,大拓小拓皆欢喜,唯有阿中悻悻然。
--仅是故事虚构,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程程
二〇〇八年四月九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