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文,记载着钦州坭兴行业极为珍贵的创始史料

标签:
旅游情感收藏文化杂谈 |
一篇短文,记载着钦州坭兴
行业极为珍贵的创始史料
作者:月明
前几天,笔者在一份1958年6月24日的《徐闻日报》上,发现该报第三版里有一篇题为:《把泥土变成财富的人》的文章。文章虽不长,但却记载了多年来钦州坭兴行业含含糊糊的一个清晰着的概念——坭兴“祖师爷”。这也是我在正规出版物上,第二次看到这样有名有姓记载我们钦州兴陶行业创始人的文章。
该文没有作者的署名,文章是这样的开头:“把泥土变为人民的财富,黎石芝创制钦州宜兴泥就是一个例子”。“黎石芝”这个名字,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那已经是好几年前在广州的事情了。
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天,在文津古玩城门前的那条老街里,我曾步入一家较为大型的古旧书店。而这家书店里摆放有一本厚得出奇的巨型杂志映入了我的眼帘。于是乎,我伸手拿起来看了一下,只见这是一本由广东省政府建设厅编印与发行的《广东省建设月刊 ·工商专号》,于1933年出版的特大型的杂志(即之前从未见过这么大型的杂志)。即按常规讲,杂志一般不会编辑得那么厚。也许,正因为这个太为特别的原因,因此,我便随意地翻了几下。
然而,不翻不知道,这一翻,几乎把我所有的神经,象触电一样的颤抖感,既惊喜交集,也仿若就在一个瞬刻间中全身心都麻木似了的。而这样的麻木过后,又仿似有一股神奇的潜能聚于脑壳之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就在这本杂志里,刊登有一篇题为《调查钦县宜兴紫泥陶业报告》的文章。说心理话,当时我见到这篇文章时,那种激动的神情,现在我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了。
然而,后来当我向店家打听这份杂志的叫价时,我自己也是做梦也想不到它的价格,竟然是一个即便让我猜上三次,也无法猜想得到的一个价位······
话说回来,《徐闻日报》上的这《把泥土变成财富的人》文章,其内容与述说风格,特别是核心问题的记述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共同地记载了我们钦州坭兴陶行业的创始人——黎石芝,这一点比较关键;当然,对东泥与西泥个性特征等问题的介绍,也基本是一致的。
报纸里,作者说:“在钦州城东七、八里的只角岭附近水田中,出产着一种天然的泥土,泥色淡赤,泥质幼软,搓拈起来象糯米粉一样酥软”;当描绘到西泥时,文章是这样的描述:“可是,事情说起来也有点怪,在钦州城西七,八里的‘漁翁撒网’(这是一个老地名)山上,也出产一种天然的泥土,和上述只角岭水田中的泥土恰恰相反,它的泥质秉性燥硬,色也暗褐”。
这篇文章,还把这两种泥的大致情况加以这样的描述:“不管酥软也好,燥硬也好,这些泥土却从来没有人理会过,栽种农作物,也不见得适宜,生也并不好。如果单独以东泥或西泥烧制陶器,都不适宜,因为东泥泥质性软,烧起来不受力,也不耐火;西泥性燥硬,单独用来烧制,也易于龟拆。如果把这两种泥和来用,软硬调剂,却恰到好处。”在这里,文章的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分别向读者介绍了我们钦州东泥与西泥的一些个性与特点。
当然,文章还把“祖师爷”黎石芝作了一一的交代:“钦州城东门有一位塾师,他见到了江苏宜兴出产的陶器制品。既实用也雅致,闻名全国。”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钦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和重要的口岸地带。在钦州知府陶弼的诗词中,大家就可以知道宋朝年间钦州就拥有一个比较名叫“春台”的博易场。因此,江苏宜兴之紫砂器流经钦州,这自然是一个常见的小事情。况且,钦州自古也就有过“苏杭街”,什么有名陶名瓷转借钦州之道,也就是一个常有、常见之事情。
短文中,还讲到黎石芝:“觉得钦州出产的泥土,质理色泽倒也不错,他就决心仿照宜兴陶器来试制。可是,当他单独使用东泥或西泥来烧制时,制出来的成品总是不好。但这位墊师并不灰心,他再三试验,结果却给他发现了,如果将东、西泥混和来用,就恰到好处。这样,这位塾师就成功地创造了钦州人民的一种富源——创造了钦州的宜兴泥。”
黎石芝是一个“塾师”, 塾师是指旧时私塾的老师。历代塾师大部分来自那些读书不多、没有条件参加科举,或参加科举屡遭失败的读书人。他们用所获知识谋生,叫“舌耕”,被社会公认是一种清白而崇高的职业;另一部分,则是获得一定功名,但未能进入官场,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罢,或自行退出官场,或退休回乡的读书人。他们或因生活无着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广教化、诱掖后进为己任;其他还有洁身自好,不图仕进的人;因改朝换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传授学术思想,延绵道统为己任的人等等。
因此看,黎石芝此人,应该讲,他是出去见过世面的人,起码讲,他到过宜兴,了解过宜兴紫砂制陶,并且还是有一个有文化、接受能力较强的人。
而再讲到1933年从广州来钦州调研钦州坭兴行业的两个技术人员一个叫杜衡,广东三水人,时年42岁;而另一个名叫何家俊,我暂时没有查到他相关的资料。何家俊在那篇《调查钦县宜兴紫泥陶业报告》文章里排名为第一作者,莫非他是广东徐闻人?否则,这一观点是谁弄到《徐闻日报》来?
记得何家俊、杜衡他们俩当年都曾作为“广东省政府建设厅工业试验所南路调查团成员”身份,肩负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房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建国大纲》)的重任而来到钦州的。也因他们的钦州行过后,从而使得我们钦州坭兴陶行业变成一个查有实据,索有源头的清晰景况。
2022.9.16于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