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粤绣非遗传承人王新元“放下钢枪,拿起绣花针”而想到的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 |
昨晚,打开2022年8月6日首播的《老兵你好》节目,一个2001年退伍老兵王新元拿起绣花针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节目中,先从一幅广绣《······》开始了话题。节目介绍了这个一边打工、一边学绣,然后到辞职而专门搞起绣花传承与传播的传奇故事。故事不很离奇,却比较引人入胜。
现在老兵王新元,已经有着众多头衔:首先,他是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粤绣)”市级代表性的传承人、又是省级广(粤)绣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这些头衔,无一不证明着了他在广绣刺绣上的一些执着与成就含量的成份。
刺绣是指针丝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一种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对于老兵王新元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老兵你好》节目里介绍,他先是由业余开始接触和学习开始的。然后,才萌生在刺绣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想法和理念。王新元同志,一旦涉足入到“粤绣的天地”,他就凭借着曾经军旅的军人意志与不怕困难的精神勇往直前。现在,在他看待的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以及创新中的变与不变等问题都有了更进一层的突破与拓展!
主持人向他:对于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如何?从回话与交流中看得出,好像他对粤绣这个事业,不仅情感非常丰富,想法独到。又非常之执着。给观众有既到位的见解视野,又有恰如数家珍一样的透彻感受;的确,他既不避讳传承与创新中的艰难与不如意;也不掩饰他自己对于在广绣继承与推广过程中的一种种渴望感受,有血有肉。
再有老兵王新元对粤绣的理解与熟知,他是建立在一系列自信的,自洽的,务实基础上的东西。因此,给人有非常牢靠的感觉。仿佛让人看到近景和远景。
有人讲,当他在被“质疑”时,让这个老兵也自己质问过自己,对粤绣的守正与创新,自己守到“正”了?后来,幸运的验证,也就是上面的众多头衔,证明了他可以算是得到了一个正确着的答案。
看《老兵你好》节目,王新元表示在粤绣创新的道路上还要走下去,甚至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我不会停下来。”这是他的信念。
面对对这个“传承”概念,我也在想,既然我们钦州坭兴行业里也有不少市级、省级、国家级的传承人,那我们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传承的东西,似乎少了一种能代表传承守正的信条与理念,甚至有是会给人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为,曾有不少人问过我:这是优秀的钦州坭兴陶艺作品吗?是的,我也不知道,因为对照钦州坭兴陶概念,它也对不上号。
大家都在说“守正”,我却认为守正,首先要求守住正本。然后在正本基础上再有所“创新”。而这一个过程不能掉下了正本。这样,今天我们的创新,也就是明天需要传承的一个优秀的传统。如果想把钦州坭兴陶艺发扬光大,起码在守正创新的前提下展开。否则,缺乏了正本,就有可能只能走向没落。
我们讲,每个时代都会有一定时代自己的“标签”与“印记”,也会有每个时代里流露出各自优秀的艺术“语言”。每一个艺人都想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四大名陶——钦州坭兴。关键是,你的作品是不是钦州坭兴,这些的代言,有没有影响到钦州坭兴陶艺的正统本源问题。因为,眼下有些人为了追求外壳釉化感,不少人开始大量使用了其他陶土。我不知道,将来最终能不能归结成为钦州坭兴的一个符号、一个概念范畴之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