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断除对施主及其财物的贪执
颂词曰:
因求利养相互争
损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
根除贪执佛子行
颂词直解:
因为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会引发相互争斗等过患,会损坏甚至失去大乘行者闻思修的事业;所以,对于亲友、施主及其财物,彻底根除贪执就是佛子的修行。
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选择怎样度过一生,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决定,选择权完全在自己。但就大乘佛子而言,既然已经选择了成佛之道,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再以世间物质利益为主导的生活方向。但是,如果没有通过闻思修来了解和体验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虽然号称佛子,内心深处却仍然坚固地执着于私利,立场必然摆不定,时善时恶,内心常常像有截然不同的两个声音在激烈辩论:一个主张“我应该贪婪、应该嗔恨嫉妒”;另一个声音却说“我应该慈悲,应该宽宏大量”,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和决断力,我们会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要跟从哪一方。如果选择跟从无明和谬见,会认为物质利益非常珍贵而加以执着,深陷金钱物质之上的观念中,那么金钱物质就被自我赋予了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恣意摆布着我们。例如,为了虚妄的自我获得存在感和安全感,我们会通过接受施主的供养和恭敬等方式来实现。希望获得利养,害怕得罪施主,这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出离心——没有从执着的状态出离,更没有菩提心,自然也就成为了亲友、施主、金钱、庙宇、房舍等任何一切事物的奴仆。
正如文殊菩萨的甚深教言:“执着此生非行者,执着世间非出离,执着自利非菩提,执着生起非正见。”这个总结一切佛法的甚深教言中第三句说道:“执着自利非菩提”,意思是如果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自私心态就表明我们不具备菩提心,也就意味着我们还不是菩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世间种种痛苦中脱离,我们身体力行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功德,以求达到人天、声闻、缘觉或阿罗汉的境界,也许真的能获得人天善趣或出离轮回。为达到这种自我利益的目的,业力就有了运作的目标和方向,而我们也就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决不会成为菩萨。
只追求自己的世俗成就,或只为个人解脱而希求证悟,是缺乏宏大愿景的表现,这种心态会成为获得二谛菩提心的最大障碍。我们对于自利如果还有执着,即便再成功也只是世间凡俗的成就,再高也只能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无法成就遍智佛陀。因此,断除对施主及其财物的贪恋这一学处,就成了佛子行走于大乘之道上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修炼。
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我执这个大魔王会一再设下种种利益的陷阱,尤其是在物质生活空前繁荣的现代社会,令佛子们在大乘道上不断面临挑战与抉择。如果能觉知并跨越,这种胜利将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修持境界;如果失去正知正念、寂止和胜观,忘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便会迷失于金钱物质与名利得失之间,以此证明和加固了自我,再次落入了轮回的窠臼。这就验证了《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所记载的古老预言:过去有一位迄栗积王,梦到一头大象,庞大的身躯虽然已经穿过窗户,尾巴却被窗户障碍而出不来。迦叶佛为国王解释,这预兆着未来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有众多信徒虽然身体出家学佛,内心仍旧贪恋世俗的利益而不得解脱。
具体而言,由于贪着那些给予利养的施主及亲友,佛子没有勇气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直接指出施主的缺陷,生怕失去施主;而施主既没有因为付出财物而获得正确的指导,也没有机会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布施度,同时对这位佛子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双方共同的期待和担忧中,关系将变得复杂化,神圣的佛法变成了一种商品,佛子也悲哀地沦为施主的经营顾问和风水先生,身陷在这些无尽的俗务当中,变成一个伪善阿谀的俗人。特别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贪执会逐步升级,演变成更为恶劣的闹剧:修行人因为贪求施主、名声、利养和恭敬,引发相互之间的争斗,不惜以夸大自己、贬低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由此而违犯戒律,罪过极大。
贪执施主及其财物,终会令自己的本分——闻思修的事业退失,追求解脱成佛的初心也逐渐泯灭,被虚幻的俗务埋没、扭曲。让佛性觉醒的目标终被抛诸脑后。因此,断除对施主、亲友及其财物的贪执,就是诸佛子的修行。
凡夫内心总是有深深的忧虑,哪怕生活条件优越,也依然莫名地担忧自己会遭遇生活困窘,为此而竭尽全力维护和增强物质堡垒。世尊曾说:“纵然发生面粉兑换等量珍珠的饥荒,佛陀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所以,发自内心崇信三宝的大乘行者,有遍智佛陀这样的授记,根本不应该担忧生活没有着落,而应致力于超越轮回的修持,让暇满人身宝的价值最大化。一切以温饱为借口而去收集利养的心态和行为,都只不过是填补自我的不安全感罢了。
无可否认,物质利益确实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欢愉,可是却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这些欢愉无一例外地极为短暂,最后都成为了灾厄与痛苦的来源。幻梦迷人眼,佛子若能看透世俗利益的本质并作出正确选择,尤其当我们真的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才能成为与自我交战的胜利者,也才不会贪执施主和他的供养,而只会慈悲地帮助施主觉醒内在的佛性。
只要行走在大乘道上,无论是在家或出家的佛子,都会面临这样的修行。比如,在家居士出于贪念,会特别关切对自己有利的道友,而刻意淡漠对自己无利的道友。因为在家居士避免不了世间工作,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工作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对自己有利的人就特别垂青,对无关紧要的人便另眼相待。如果内心充斥着贪欲,又没有太多时间用修持去对治,势必会让我们造很多的业,这一系列的业行,就会成为行者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障碍,更是直接阻碍我们了悟实相。因此,应避免跟施主之间产生过度的依赖感,寂天菩萨的忠告是:“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故应远凡愚,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和施主及亲属既不过于亲密,也不流于生疏,这样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罪业。
当然,我们也要有清晰的正确认识,修学经中所说四法关键在于内在的精神。检视我们的内心,如果自己完全没有自私的动机,而是出于护持和弘扬佛法,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排斥以四摄法摄受施主,这两者相互并不矛盾,主要是真实的发心很重要。但同时又要把握好分寸,提防自我堂而皇之地将“弘法”“度众”转为另一种借口,把贪执施主及其财物变成理所当然的行为。
在没有了悟自性之前,凡夫都会有分别心,不可避免地偏爱施主,而忽视了其他众生。出于对施主及财物的贪执,对其他众生就失去了平等的慈悲。如果没有诚实审视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会误以为自己行持的是正法,当自己不知不觉间被贪执控制的时候,所谓的“弘法利生”甚至有可能变成邪法。
当然,如果自己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佛法并不否定对施主说一些爱语,那也是一种慈悲行。要避免的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而虚情假意地去帮助施主,通过这种虚伪的行为把施主据为私有。例如,某位施主或道友对我们的事业或修行有利,我们就对他特别执着,长此以往,不知不觉就把施主当作了私有财产,给施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我们自己也并不轻松,更多的担忧是某天施主会弃我们而去,就这样一直徘徊在患得患失之间。夏吾瓦尊者用自嘲的方式教育弟子:“我不能容忍施主承事恭敬其他修行人。”纽荣巴尊者说:“于利养恭敬,当生罗网想!”可见,这种贪执必须要断除。
断除内心的贪执,决不是不慈悲施主。大乘行者若对任何众生失去慈悲心,就与自己追求的目标相违背了。所以,我们慈悲的对象,不管是施主还是其他任何人,对所有的众生都应平等一致,一样的慈悲,一样的利益,不应厚此薄彼、分别对待。
《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当观察利养恭敬生贪欲;当观察利养恭敬摧正念……”当施主前来恭敬供养承侍的时候,是抱着虔诚和善心,如果我们自认不凡,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傲慢,贪心也越发膨胀而忘乎所以迷失自己,实际上自己虽然受了菩萨戒,但还是个没有了悟空性的凡夫,因此一定要提醒自己内心具备纯净的动机,不要因为贪念让正法变成邪法。否则,施主的供奉只会让我们失去廉耻心,生起吝啬心、争斗心,只知偏向施主和亲友,施主越多,名气越响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阴暗、心胸狭隘。当有一天施主不再提供供养的时候,我们内心憎恨、嘴上责骂,行为更是恶意爆粗,这样一来,闻思修持必定毁坏无疑,仅有的一点出离心、菩提心、信心都会退失殆尽。正如寂天菩萨所告诫:“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所以,要懂得知足的可贵,《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菩萨应当观察利养恭敬的过患,这样观察之后应减少贪欲,不再集聚利养。”《入菩萨行》中也说:“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意思是,利养虽能维持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条件净除罪恶、增长福德,但如果为了利养而嗔恨他人,或与人争斗,岂不是断送了自己的善业,反而增长了恶业。
本论作者无著菩萨说:“知足是最好的财富,无贪是最究竟的幸福。”知足少欲的人内心更纯净,能减少闻思修的障碍,同时也最富足快乐。
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紧紧缠缚出家人的,就是别人的供养和尊重。能从名闻利养的诱惑中独善其身而解脱出来的人,极为罕见,就像在烈火中仍然完好无损的莲花一样稀罕。
需要明确的是,《佛子行》是针对菩萨传讲的,而菩萨并不仅仅是狭指出家人。在真实生起了菩提心的前提下,出家与在家佛子都可以摄受施主,并不排斥亲友和施主,重点是要断除对亲友和施主的贪执,避免被这种贪执引发的过患所害。最大的伤害在于:执着一己之私就会失去宏大的发心,失去了菩提心就无法获得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