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四课(三)菩提心的学处之静虑度

(2018-09-12 15:18:56)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四课(三)菩提心的学处之静虑度


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内外道共同的修法,指四禅定与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如果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四禅八定,就成了证悟空性、解脱成佛的殊胜助缘;而如果是以追求神通、证得无色界四空定的状态、超升天界等为目的冥想,那就成了世间外道的修法。


       四禅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色界天人的境界,又称为色界定。因为修持禅定的功德,而降伏了欲界粗大的烦恼,依定力大小,而分别投生为四禅天的天人,他们身有光明、形色殊妙,可以相互穿越而无阻碍,内心平静安乐,寿命数劫不等。


       四空定是指无色界天人的四种境界,又称为四无色定。修行人在四禅定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随着定力的提高,业力烦恼进一步减少,而得到四空定,基本处于没有意识波动的状态,最后只留下细微的烦恼,寿命数万劫不等。


1、初禅

       修行人逐一历经九住心的境界,达到欲界定之后,继续修持“初静虑将禅未至定”,觉知到一切欲界的妙欲实为无穷的过患,而禅定才是妙乐。以此消减欲界的烦恼,而证得上界的功德,原本寂静的身心会分别出现八种动触:冷、暖、动、痒、涩、滑、轻、重等,渐渐感觉身心充满喜乐轻安,但过于执着这些禅悦又会影响心的平静,当这些感受逐渐淡化而达到一个不偏颇的平衡点,就像一潭没有丝毫波纹的静水,这时行者的心就能超越欲界而进入初禅了。此时,即使是欲界身体的业力还未消尽,但内心已经进入色界了。由于精神的转变带来身体的转化,身体粗大的业力逐渐变得十分薄弱,这个阶段即便不刻意追求,也会自然出现色界众生才具有的某些神通。


       初禅有五种特点:寻、伺、喜、轻安乐、心一境性定,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第二静虑将禅”而获得二禅。

 

2、二禅

       修定的人在初禅定境中继续深入,发现寻、伺的心念太粗,仍是过患而予以舍弃,在对治的过程中慢慢进入到无寻无伺的二禅定境,从殊胜定中生起喜乐。这时心不再受外界干扰,清明洞彻、静如止水,这被称为内静,断除初禅贪、寻、伺、掉,因此得以从初禅中出离。


       二禅有四种特点:内静、喜、乐、心一境性定。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第三静虑将禅”而获得三禅。

 

3、三禅

       修行人由“第三静虑将禅”继续深入,发现二禅所具有的喜心仍是过患,会干扰正知,从而远离喜心进入三禅定境,此时轻安妙乐遍满身心,因此三禅又叫离喜妙乐。一般入此定的人会有不想出定的贪着,因为三禅的快乐是世间最极致的快乐,而三禅以上没有乐的感受。


       三禅有五种特点:舍、正念、正知、轻安乐、心一境性定。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第四静虑将禅”而获得四禅。

 

4、四禅

       修行人由“第四静虑将禅”继续深入,又发现三禅的轻安乐还是一种过患,从而予以舍弃,于是成为不苦不乐的平等觉受,出入息完全停止,意念清净到极点而进入四禅。这个境界中,心如明镜寂照万物,心念不动唯有意识的觉知,所以又称为不动定。能够引发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神通,但因无明烦恼未断,无法获得佛陀的漏尽通。


       四禅有四种特点:清净念、清净行舍、受舍、心一境性定。

 

       随着禅定力进一步的提升,对五见五非见的削弱就更为明显了,由于修持禅定消除了获得色身的业,欲界或色界的禅定修行者,死后投生为更高境界的无色界天人。他们已没有物质形色,唯有心识安住在深度寂静的禅定之中,这种禅定的心识极其细微,基本处于没有意识波动的状态,因此也不存在任何神通,就这样历经数万大劫不等的时光,人类的世界经过数万次毁灭与重生,他们仍在定中。这种层次的禅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层次一个比一个高。


5、空无边处定

       修定的人厌离色身的系缚,想要灭掉种种色想,于是由色界定的四禅深入,把一切都观空,当空想成就后,心已远离色界而进入无色界禅定,内在的觉受是广大无边、空无一物的空境,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由于空境由想所成,虽灭色想但有心想,受、想、行、识及意根所对的法尘依然存在。


6、识无边处定

       修定的人继续修习禅定时,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仍是一种苦,因为有想就还有心念,于是他抛弃空想,以能知的心为所缘境,一心专注,见心识无量无边,其心定在广大空洞的心识中,所以叫识无边处定。识是能知的心,所知的念是法尘,有识无边的觉受,仍是一种细微的想。


7、无所有处定

       修定的人继续深入禅定时,发现识想法尘依然生灭变动并不安稳,于是既不作色空想也不作识空想,远离一切识想,心缘“无所有”而入定,所以叫无所有处定。其实,知道“无所有”的仍然是一种分别心,心还是定在无所有想的法尘中,有心有境、有二元对立。


8、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定有空想作意,识无边处定有识想作意,这两种定属于有想;无所有处定虽作无想,但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还是发现这是一种细微的想,于是舍弃一切想,有想、无想都不要,进入不作有想、不作无想的定境,所以叫非想非非想处定。此时有无想都已消失,修定的人以为这就是涅槃,其实他不知道非常细微的意识,即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的潜流依然存在,并没有断除我执而得解脱。


       色界的四禅定有色想作意,无色界的四空定有空想作意,尽管心念微细,还是没有超越能想、所想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只是逐渐远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并没有把它们灭掉,第六意识进入相应的定境时,依前五识所生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令内心寂静安宁并不是佛法所追求的目标,觉悟心的本性才是佛法唯一追求的目标,为达此目的,还必须训练佛教特有的寂止与胜观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