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6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四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静虑度

(2018-09-12 15:14:1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四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静虑度


       修持寂止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五种验相:

1、山崖瀑布

       刚刚修持寂止的时候,我们的心很难稳定地专注在所缘对境上,总是习惯性地向外追逐,不是攀缘过去就是计划未来,妄念翻腾如同瀑布一般,即使费了很大劲试图平息纷杂的心念,内心却似乎完全无法控制。大多数人会觉得没有修寂止的时候,心还平静一些,一修就心乱如麻,因此信心受挫进而失望气馁。其实,即便是在平时,我们的心也同样是杂念纷纭,只是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已。因为白天我们总是在外忙碌,夜晚又沉沉昏睡过去,日复一日,在散乱与昏睡的交替中上演着轮回的故事,很难得平静地向内反观自心。所以,修持寂止时,一旦看着自己的心念,才发现这颗凡夫心就如同狂象、野马般奔腾不停,而平常我们却一直忽略了杂念的存在,直到现在静下来才注意到它们。这是禅修的第一种经验,其实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说明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反观内心的察觉能力,因此这种验相也称为“认出妄念”。


2、峡谷激流

       第二种寂止的验相是心境犹如湍急的河流穿越峡谷,有时能够专注,但有时又像惊涛拍岸,随后又重新回到专注。此时已经比山崖瀑布阶段平静许多,即使有念头生起,也伴随着念头的平静,念头和念头之间的间隙出现了,这是念头暂停或中断的体验,因此这种验相也称为“妄念修整”。


3、河湾缓流

       经过持续的寂止修持之后,将产生第三种寂止的验相,就像是江河水流到了河湾一样平缓,有外力刺激才会产生浪花。这时候念头似乎处于疲惫状态,大部分时间都表现为平静,需有外来状况干扰,妄念才会再度生起,若没有外来的因素影响,妄念将不会再生起,因此这种验相也称为“妄念疲惫”。


4、海面波浪

       我们的心经过长期训练之后,修持寂止的第四种验相,就像已经没有大风大浪的海洋一般稳定,只是偶尔也有小波浪泛起,但频率不高,只要以正知轻轻引导,就能恢复稳定。当行者平静而清楚地保持这样的寂止时,只会偶尔生起为数甚少的妄念,因此这种验相也称为“妄念偶生”。


5、寂静海面

       修持寂止的第五种验相,就像是没有波浪的海洋,不受任何干扰的极度宁静。行者能长时间一心专注于目标物,心中极度平静,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不生涟漪,即便是有外在干扰,心念都十分稳定,不会因干扰而走远。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专注的对境既可以是外在的目标物,也可以采取向内观察自心的方式,甚至可以采用没有专注对境的无相寂止。需要了解的是,这种验相虽然非常特别,但仍属于欲界的禅定。


       我们透过深度寂止,确实能消除疲倦、身心轻安。因为心一旦平静会令修行者觉得很舒服,稍微集中精神就感觉身心愉悦。有些人能延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便自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有些外道以为只要这样让心念停止就已经达到证悟了,并试图一直延续下去。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这种以延长寂止时间为目标的修持根本不是觉悟,得到“舒缓的感觉”与得到“究竟的解脱”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仅仅是单纯地停留在寂止的状态,对于断除二执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时候必须提醒自己,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要获得究竟的解脱,而不应追求某种感觉。如果不结合胜观禅修,寂止境界再高也不能使我们解脱轮回。


       依照《大乘庄严经论》的说法,在获得寂止过程中,修行人的心会历经九个不同的安住层次,这一系列修持过程和觉受,即“九住心”。


       1.内住心:摄心内住,又称为初住。能从外境的追逐中收敛向内,开始关注自心的运作。心的训练通常就是这样从觉察开始的。这个阶段对行者影响最大的过患是怠惰,因此最需要充分运用六力中的思力,以兴趣、勤奋、信心三个方法来加以对治。内住心的重点在于刚刚开始安住。


       2.续住心,把心收摄回来,使其持续内住而不再散乱地放逸到别处。此时躁动不安的心虽然还是杂念纷飞,不时的外散,但已能短时间系缚在所缘对境上,内心较过去平静,但还需要不断提高觉知能力。续住心的重点在于坚持。


       3.安住心,偶尔出现散乱和放逸,立即就能觉知并把心引导回到所缘对境上。这个阶段,寂止的力量比过去提高了,但还有失去正念而外散的时候,只是立即就能觉察,马上又能重新专注在所缘境上,逐渐缩短了走失于所缘境的时间。这是九住心前三个阶段最重要的状态,若能用平静的对治方法,会使寂止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九住心前三个阶段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第一个验相:“山崖瀑布”。


       4.近住心,心念经过反复的内收,觉知力能逐渐地由粗重迟钝变得细微敏锐。能让心保持在所缘境上,心的专注力相当完整,不再失去目标,纵然将要起念时也能警觉,不会等到离失了才知道。因为此时心已经不会像之前那样跑远了,能体验到寂止的一点愉悦,于是兴趣和信心也随之增长。由于贴近所缘对境,所以叫近住。这个阶段运用正念和觉知特别关键,要一再观修串习寂止的方法和技巧。


       5.调伏心,这个阶段的寂止状态较之前愈加稳定,也由此累积了许多修持产生的利益,因此心生喜悦。在此阶段,修行人安适调顺,有时可以很清晰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状态也很无常,难以长时间维持。


       当行者的内心经历近住和调伏心的时候,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激流”。相对之前心如瀑布的状态而言,已经变得比较平静,但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细微的杂念一直没有停止,所以容易堕入各种各样难以觉察的细微念头中,仍需要非常敏锐的觉察力使修行提升。


       6.寂静心,体察到散乱和放逸的过患,熄灭了不喜欢寂止的心念。寂止的力量又增强了许多,警觉力也相当敏锐了,不会离开所缘对境。这时不要去搅动专注的状态,也就是并没有出现昏沉和掉举,就不必要进行画蛇添足的对治。另外,还需要运用六力当中的正知力,对自己寂止的状态有明晰的观察和监督。


       7.最极寂静,开始熄灭贪嗔等深深蛰伏于心中的二十种烦恼随眠。由于有效控制了这些烦恼随眠的滋扰,心变得极为平静,所以这个阶段称为最极寂静。


       第六和第七住心的寂止境界,相当于五种验相当中的“河湾缓流”。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但是都不会太粗重。从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期间,如果不精进,烦恼随眠或杂念就会破坏甚至中断寂止,修持的状态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退转。只有具备精进的力量,才能让寂止获得提升和发展,甚至后期会出现五种验相中“海面波浪”的境界。


       8.专注一境,达到不需努力就能得到的安住。心的轻安会带来身体的轻安,期间出现任何烦恼杂念,都不会把寂止的状态完全破坏或中断。这个阶段对应于五种验相中“海面波浪”的境界。


       9.平等住,又称等持、持住。到这个阶段能随心所欲任运安住,心能毫不费劲地自然保持在平等一味中。寂止的成效所带来的轻安持续出现,以任何对境为缘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安住,这就是欲界众生能达到的真正寂止,即欲界定,虽然这种状态已经是欲界最高的定心,但仍然达不到色界的初禅。


       这个阶段中,“寂静海面”的验相开始出现。六力当中的串习力此时最为重要。越修寂止,越会感到身心舒畅,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过去那些轻易吸引和影响我们的事物,都对我们失去了强大的控制力。


       综观整个九住心的历程,仍然是属于欲界修行者能达到的境界,九住心可以说是获得四禅八定的前行阶段。随着寂止的次第提升,可以逐渐削弱三界中粗重的二十种烦恼随眠。需要提醒的是,三界中所有层次的寂止虽然都只属于世间的禅定,但却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的基础。


       在九住心的基础上,如果继续修持禅定,则进入更高层次的定境,渐次获得四禅八定。尽管佛子的修行目标及结果是超越四禅八定的,但是三界的众生如果能在四禅八定的基础上结合空性见地修持,就能将世间的寂止转化为出世间的禅定。因此,有必要对四禅八定做简单的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