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九课(二)羞辱转为道用

(2018-08-27 13:46:56)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九课(二)羞辱转为道用


羞辱转为道用


颂词曰:

与我等同或下士  虽以傲慢而羞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  恒时顶戴佛子行


颂词直解:

       各方面条件与我等同或更差的人,虽然以傲慢的态度来羞辱我,但我仍然像对待上师一样,恒时顶戴恭敬他,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此颂词所指出的羞辱或藐视,并非来自条件比我们好的人。一般情况下,各方面条件比我们高的人,羞辱或者批评我们的过失,还比较容易忍受。如果是我们很崇拜尊敬的一位长者,也许我们能接受他的责骂,即便在很多人的面前辱骂,也能勉强接受,不会太痛苦;或者羞辱是来自上级领导等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在强权高压之下我们也只好委曲求全。


       但是,当条件和我们相当甚至低于我们的人来批评或羞辱,我们就极难忍受了。这是因为心里不服气,对来自他的羞辱无法接受,才会造成强烈的痛苦。羞辱可能发生在这些情况下:例如一个公司里,自己原来的下级变成了上级,常常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责骂,我们会难以忍受;同学聚会时,原来落魄的同学现在财富地位远超我们,而且态度傲慢自大,这也会让我们倍感羞辱;在朋友圈里,原来不如我们的人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了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动辄就来指点我们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我们也会觉得这是一种侮辱......这些情形常常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分析羞辱感的起源,其实来自自我的傲慢、嫉妒、攀比和颜面,在此劣根的支配下,一旦遇到羞辱的对境,难忍的痛苦就产生了。例如,女性比较在意外貌,如果有人长相、身材比她超出太多,就没办法比较了,于是完全能接受,因为差距太大。但是,遇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别人略微妆扮得好一些,心里马上就不服气:“她长得实在不怎么样嘛,还妆扮得这么妖艳!”其中嫉妒的意味明显。像这样和我们同等条件的人,她即便没有伤害我们,都会让自我浑身不舒服。反观自心,这都是由嫉妒心造成的。而对方若是带着傲慢和藐视的态度和语言,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难忍的嗔恨随之涌出。此时,凡夫基本上都会随着内心的羞辱感,陷入难忍的烦恼之中。


       凡夫的自我非常强大,以至于造就了无尽的轮回。有趣的是,自我同时又非常脆弱,是容易受伤的易碎品。我们认为遭到别人的羞辱,这是自我确认自己固有存在的又一方式。如果我们不能以智慧反观自心,看透所谓的羞辱,只会深陷自设的难忍痛苦中无法自拔。将别人的行为、语言、态度视为对我们的羞辱,或者因为不了解事物的实相,将羞辱视为真实的伤害,因而与之争斗,以报复、伤害对方作为回应,从而深陷庸人自扰的境况之中。如此以恶报恶,只会加重双方的嗔恨心,加深纠缠不清的恶因缘,削弱我们的善心福德,最终两败俱伤。


       我执是造业的根源,所有的恶业也都来自我执。当遭到羞辱伤害时不能智慧地平息,正是因为我执太重,太在意自我了。阿底峡尊者曾说:“我执是恶业的根,因此,要像抛弃尸体一样地抛弃对自我的执着;而他人是菩提心的源泉,对于伤害我们的人,要像得到如意宝一样地爱惜。”


       与普通凡夫不同,作为修持大乘道的佛子,既已明确令众生获得解脱的目的,又怎能再伤害众生呢?如果对羞辱者心生怨恨甚至以牙还牙,而不是去转变自己的心态,那就等于抛弃了众生,也违背了菩萨戒的誓言,同时表明在轮回中我们又再一次地屈服于自我。所以,为了守护自己的誓愿和自他的利乐,若遭到他人的羞辱、诬蔑和谩骂等恶劣对境时,我们就要立即想到平息内心的烦恼,避免心随境转,方法则是运用智慧把羞辱转为道用。


       首先要建立起安忍羞辱的正面态度。无论是从世间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出世间修持的角度,都不应与之对抗。因此必须先安忍羞辱,做到不仅不生气,反而把他看作是恩德无比的上师一样恭敬。这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再难也得克服自我的习气,情况才会发生转机。否则,随着负面情绪的增长,自己的心就会随着外境而转,并因此陷入混乱,失去了淡定平和,也就失去了在逆境中掌控自心的可能。其实,当修行人驾驭不了自己的心,此时对他而言便是逆境。所以,种种恶缘实际上是自心的产物。因此,转化恶缘永远应该从自心下手,行者应在了知修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随时串习,从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真心尊重、恭敬制造羞辱的人。


       有了平和、安忍的基础,再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一切有情都是平等的正念。自他平等的观念自然会把我们带入极为谦卑的状态,这时就不会以藐视的态度对待对方。进而运用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的修持,行为上也就自然能够恭敬顶戴羞辱我们的人,以此化解羞辱和怨仇。通过这一系列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持,将羞辱转为道用,既平息了别人的负面情绪,又抚平了自心的羞辱感;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他人,使他免于再造恶业,所以说菩提心是最好的护身符。


       龙树菩萨指出:众生是菩提心的要素,因此要想获得菩提果位就得把众生视为上师。大乘佛法就是要修慈悲心与空性慧,其中转为道用的窍诀,实际上都是设法使我们生起菩提心,这就是窍诀的核心。再多的闻思修,若离开了这个核心思想就不会有任何助益。


       当行者有了相似的菩提心之后,会更加慈悲羞辱我们的人:他现在就缺乏福报,还这样制造伤害,将来岂不是更可怜吗?其实,遭到其他众生的羞辱或伤害,从净除业障的角度而言是件好事,遭受羞辱将清除我们过去世伤害他人的恶业,同时也是修持安忍、体悟空性的机会。所以,别人的羞辱有成就我们的作用,最起码,别人的羞辱警示了我们福报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具足福报,就不会遭遇羞辱。因此,对条件等同或不如自己的众生谦卑恭敬本身就是在积福。


       佛陀鼓励弟子勤于积福,如果缺乏福报却又停止累积资粮,当前有限的福报享尽之后,且勿论闻思修佛法和明心见性、成佛,就连我们的轮回生活都会变得异常凄惨,世间的美满幸福将遥不可及,由此可见积福之重要。要累积福报就要学会舍去,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应尽量去做,通过布施、帮助别人为自己点点滴滴地累积福报,就像给自己充电、加油一样。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福报,就是过去这样累积的资粮在因缘和合成熟的显现。


       在众多累积福报的方法中,供曼扎和水供这两种都是极好的方法。用大量的财富供养来累积福报,对凡人而言确实有一定困难,但用净水作为供养所依物就解决了。我的上师,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仁波切,尤为重视水供,他每年夏天都为大家举办水供法会,因此,我们现在和将来仍应遵循这个传统,继续以此方式积福。具足福报与德能之后,我们甚至想受别人的羞辱都没有人来这么做!有福德的大成就者,就算有人试图羞辱甚至加害他,可到他身边就莫名地被感化摄受了,这看似神秘的力量都是福报带来的,而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福报。


       以上的转化窍诀是从世俗谛的有相层面进行的修持,对于那些研究并修持空性见地甚至对空性已经有所体验的佛子,转羞辱为道用更应从胜义谛的无相角度来进行。《入菩萨行》中有这样的教诫:“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所谓的羞辱这件事只是虚幻不实的相对概念,被羞辱的身、心本来就并非固有实存,我们认为被羞辱的“我”也是不存在的,连执着于我的心都是不存在的,哪里来一个身体呢?所以,别人制造的所谓羞辱伤害,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受到伤害的主体,就像天空没有物体,只是虚空;同时,也没有实存的客体制造伤害。确实如此,虚空怎么能够与虚空碰撞呢?那是不可能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空性,制造羞辱的人不存在,虚幻的自我又怎么会受伤害呢?


       寂天菩萨还讲道:“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众生和佛的本体是相同的,所有的众生,不管是我们或敌人,本体都是别无二致的佛性,为什么不像尊重佛一样去尊重众生呢?在随后阐述的胜义谛菩提心部分,会更为详细深入地阐述空性的见地。


       总而言之,将难忍转为道用可以根据各人根器,选择两种层面的方法任何一种:以世俗谛的有相之法来对治烦恼,或者是以胜义谛的无相之法来对治烦恼。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九课(二)羞辱转为道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