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难忍转为道用
人世间难以忍受的事,莫过于遭遇恩将仇报和羞辱。因此,上士道行者修世俗谛菩提心,在出定后将恶缘转为道用的具体修持中,也包括了恩将仇报转为道用和羞辱转为道用。
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颂词曰:
我如爱子般护他
然彼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待病儿
尤为怜爱佛子行
颂词直解:
虽然我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对方,然而他却怨恨我、视我如仇敌,面临这种恩将仇报的对境,应如慈爱的母亲对待患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更加怜爱和痛惜他,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我们无私地为自己的亲生子女付出,抚养并教育他,给予无限的爱心与呵护,最后子女却恩将仇报,反而用种种方法来伤害我们,这是人们最不愿意遭遇的人间悲剧。比如,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孩子,父母往往最偏爱其中一个,好吃、好用的都给他专享,送他上最好的学校,为他找最好的工作,花了很多钱。可是,这个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之后,却不孝敬父母,反倒让父母天天伤心难过。从常理看,受到宠爱的孩子理应更孝顺,但往往事与愿违,可见,如果不以智慧来教养子女,付出的爱心和钱财很容易变成伤害自己的毒药。在嘉绒藏语里,把钱财叫做“毒财”,我们如果没有运用好所拥有的财富,不但没有利益反倒会造成伤害,变得像毒药一般。
现实的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善良的人无私地养育或资助那些非亲非故的孤儿,疼爱程度甚至超过自己亲生子女。孤儿长大成材后,理应感恩、报答养父养母,可是他不但没有报恩之心,反而伤害养育自己的人。还有就是有些人碰到困难的时候,别人给予他帮助,让他渡过了难关。可是一段时间后,为了某些利益,此人不但对别人的恩德忘得一干二净,还反目成仇地在语言和行为上对自己的恩人造成伤害。面对诸如此类受恩不报的现象,很多人不善处理,总是耿耿于怀:“我一直对他关怀备至,尽可能地帮助他,他不应该这样对我。”越想越感觉受伤和悲哀,因为打击太大,连健康也每况愈下,连正常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又比如上师培养一个弟子,为帮助他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从引导他皈依三宝,再步步教导其修持,甚至把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倾囊相授,希望弟子能自利利他、造福社会。最后弟子却因为自身的原因恩将仇报,甚至在众人前中伤师父:“虽然我是依止这个师父,但他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分别心又重!对别的师兄仁慈,对我十分刻薄......”以种种方式不断伤害师父和师兄弟,不仅违背佛法的教理、破坏戒律,甚至连基本的人伦底线都丧失了。
生活中总是不乏恩将仇报的事例,曾给予过帮助的人却反过来陷害我们。无论是自己的家人或亲友,还是其他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他们不但没有感念恩情,却反过来恩将仇报。若遭遇这些难以忍受的伤害,佛子应当如何应对?面对这样的恶缘,过度纠结也于事无补,我们一定要有正知正念,唯有以佛陀的教导把它转化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首先,要明白这一切都是共同的烦恼和恶业所引发的,应该这样想:此人因业力现前而失去了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疯狂举动,但这是宿业和烦恼习气引发的,并不是他的真实本性,看到事情背后更深远的成因之后,就不会与之计较或针锋相对,而会给予他更多的悲悯和慈爱。就如同母亲对天生就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孩一样,必定更为疼爱,可他毕竟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被疾患折磨而癫狂,不仅不懂得感恩母亲的辛劳付出,甚至还会伤害母亲,但母亲除了更加心疼之外,决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他的。同理,我们去抚养别人,或对他人提供了诸多帮助,反而招致恩将仇报的伤害时,恰恰说明了他深重的恶业,使他的心行失去控制,所以我们更应该施以宽容,加倍爱护与慈悲对方而非报复。如果同他争斗,结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在恩将仇报的过程中,每个人受到伤害的轻重程度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若是以明争暗斗回应恩将仇报的人,借着狂乱暴躁的心去与之冲突抗衡,最后必定是两败俱伤,而自己受伤尤深。试图以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是无能的表现,只会使局面越发难以收拾。也许我们的实力足够强大,在受到伤害时,可以去对抗、攻击对方,也许暂时能以强势调伏他,但其内心不会屈服于这种粗暴方式,从长远看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积怨更深。在上座部的经典里,佛陀明确指出,以暴制暴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保持冷静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清醒地以智慧去对待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积福的方便。
我们应思维:恩将仇报者的内心实际上是很苦恼的,祸害不成,内心的嗔恨之火令他心绪难宁;祸害成了,他仍会认为自己该得到的还没有完全得到,加上内心的种种矛盾也会令他痛苦不堪,就像被恶魔紧紧控制了一样。所以,我们应像母亲加倍怜悯罹患精神疾病的子女一般,去尊重、怜悯、照顾、爱护他。佛子的所作所为不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快乐吗?面对恩将仇报,我们不应由此引发内心的嗔恨,进而报复伤害对方,而应宽宏大量不予计较地将之转为道用。不以牙还牙并不表示懦弱,而是了解真相之后自然流露的大悲心;敢于承担的大勇气,更是佛子面对恩将仇报的智慧,这会使怨敌的暴戾之气逐渐化于无形,甚至渐渐都将成为我们的眷属。如此,我们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之后再回头看,曾经面对的恩将仇报其实不算什么。
其次,如果更深层地看待恩将仇报的遭遇,这些有悖常理的事看似无法理喻,背后实则有其必然的复杂因缘:正是因为往昔我对他的伤害,才导致了他如今恩将仇报。他现在对我的伤害,使我消除了往昔的恶业,那些累积于阿赖耶识的诸多恶业得以消除的同时,宽容和安忍会令我们的福报得以增长。从此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去嗔恨或加害对方,更应发自内心地感激恩将仇报者,因为他的恶行成就了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后,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不会太纠结。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不断地帮助和教诲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他们俩个却恩将仇报。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他聪明博闻、戒行精进,但生性傲慢。因弘法中示现种种神通,受到信众崇仰而自我膨胀。野心勃勃的他便向佛陀索求统领僧众的权力,遭到佛陀拒绝后怀恨在心。他还狂妄自大地公开宣称佛陀跟他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自认为比佛陀更了不起,并屡屡加害佛陀,造下了破坏僧团、出佛身血等无间重罪。善星比丘随侍佛陀二十多年,曾诵读三藏十二部,得四禅定。因亲近恶友后生起否定因果的邪念,并且对佛陀起恶心。他宣称佛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会发一点光,其余的都跟常人无别。面对他俩的恶行,佛陀从来没有放弃、排斥过他们,仍不断地循循善诱,始终如一地慈悲教导、安忍伤害,甚至授记他们最终也能成佛。所以,有佛陀这么好的榜样,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理应向他学习。
我们想必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无私地帮助身陷困境的人,希望他渡过难关,但之后他可能不仅不感恩,还到处散布谣言百般伤害我们。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他早年离开贫穷的家乡,在深圳发展的初期就南下打工,从做电子产品的小生意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企业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因为同情家乡的贫困亲友,便专门把他们带到深圳,希望能帮助他们改善命运。其中的一个老乡,就安排在了他公司里工作,他对待这个老乡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并悉心培养,这个人也挺争气,越来越得到他的赏识与器重。但是几年后这个老乡变了,开始恩将仇报,不但自己出去开办了公司,还把原公司大部分的老客户都挖走,并以各种理由到法院起诉老板曾经违犯了法律。这时这位朋友特别痛苦,他曾就如何处理此事专门向笔者咨询。
首先要清楚,名和利是祸害之源,没有信仰、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抵御其诱惑,在名利面前很容易失去理智,越陷越深,最后变得迷失了自己,所以发生恩将仇报的事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我观察过好多人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此时他身边会有很多品行不好的人围绕着,耳边尽是挑拨离间的谗言:“你以前对老板怎么好,曾经忠心耿耿地帮他,他现在却这样对你,你也应该这样对他......”他自己也认为正确,实际上却把过去的真实情况都忘掉了。这时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若来说三道四,原本耿耿于怀的他就会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即把对方碾碎。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这种事情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说不定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若某天因为业力的牵引,真的遇到类似的状况,佛子首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我们帮不到别人没有关系,但是最起码不能伤害别人。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应该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颠倒行为,当作一面反观自心的镜子,一方面坚持无害行;另一方面当遭遇别人的伤害时,把怨敌当作是来成就我们的人,并猛厉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尽快平息这种由共同恶业引发恩将仇报的事情。此外,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前理应防患于未然,一旦不幸演变扩大时才去对治那就很困难了。
《入菩萨行》中说:“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没有怨敌的伤害就无法修行安忍,有了怨敌的伤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既然敌害是修习安忍、成就福德的机缘,怎么能说障碍了你的福德呢?所以,用智慧去观察时会发现,对我们恩将仇报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值得珍惜。不论是遇到他们,还是听说到,甚至想到他们,都要把他们看作是格外值得怜悯的对境,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受益,希望他们越来越好,就像母亲宁肯自己受苦,也由衷期盼病儿立即康复、解脱痛苦。同理,当我们遇到别人恩将仇报时,也要希望伤害我们的人,尽快从痛苦中脱离,就算没有能力从物质上让他受益,也要怀着强烈的慈悲心,默默地祈祷和许愿:愿我所有的善根和福报都给予他,使他受益,希望他早日远离痛苦与烦恼的逼迫,既能够得到暂时的人天福报,也能够获得究竟成佛的果位。与此同时,换位思考并真诚地结合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观修将之转为道用,仅仅知道方法是不够的,只有付诸行动才会有实效。
更进一步,对恩将仇报的主体与客体的一切显现,都视为梦中的爱恨情仇,都是缘起聚合、缘灭消散的肥皂剧无疑,不再认定其实存而执着不放,内心由此得以深度的释怀,佛子一如既往地施予而不希求任何形式的回报,也不担忧任何恩将仇报的语言和行为。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实修佛法的真实受益者。
总而言之,要善于运用了知因果、智慧观照、空性见地三种方法把恩将仇报转为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