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六课(二)加行修二谛菩提心

(2018-08-24 12:50:05)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六课(二)加行修二谛菩提心


(2)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自他相换的修行是在座上入定时思维: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按道理不应有任何困难,因为自身是聚集众多祸患之处,他人是累积广大功德之源,认清这个事实后,就应当精勤修习断弃对自身的执爱,而慈爱他人。正如《入菩萨行》所讲:“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把自己的快乐、功德等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布施给众生,转而把众生的痛苦、烦恼和不幸都置换到自己的身上,由此而生起慈悲,这是自他相换的核心。


       以自他相换的方式生起菩提心有两种具体修法:

       一种是《普贤上师言教》中所教授的呼吸法,也称为施受法。在座上修持时专注观想,吸气时将众生的所有痛苦和不幸全都吸收到自己身上,呼气时将自己身、口、意的功德以及所有美好的事物随呼气全都布施给六道众生。此法可以从一个自己特别关爱的对境开始起修,例如自己的母亲,然后再逐步扩展到一切众生。


       实修时,还可以用呼吸法代受某些特定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比如,某些名声、财富、权力具足的人,我们并不需要去嫉妒、攀比、自卑或傲慢,虽然他们表面看起来八面威风,实际上痛苦烦恼更甚于常人,因此我们更应以慈悲对待,观想他就在面前,在我们吸气的时候,把他的烦恼痛苦吸纳到自己身上,而呼气的时候则把功德、快乐随着呼气都布施给他。尤其对于地狱众生,把它们正在承受极热或极冷的痛苦都吸纳到我们自己身上。这样不断地反复串习,不但能生起无伪的慈悲心,更能断除我执带来的烦恼。


       过去很多高僧大德修自他相换时,把别人的痛苦吸收到自己身上承担,别人的痛苦真的消失了,《普贤上师言教》也描述过此类案例。但我们初学者无须担心这种情况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是证悟了空性,具备同体大悲的成就者才能真实做到的。其实,这种担心也是我执的一种表现,自他相换能伤害到的只有我执。


       另一种方法是《入菩萨行》中所讲的换位思维——将自己与卑下、同等及高于己者三种有情众生换位,再毫无疑虑地用换位后的身份,对换位前的自己生起嫉妒、竞争、傲慢,以此对治烦恼。


       作为修持对境的众生有三种层次:一种是境况比自己差的人;一种是跟自己相同的人,彼此所处的境况大致平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自己具有优势的人,各方面都比自己强。凡夫往往对那些比自己差的人心生傲慢,对那些与自己相近的人就攀比竞争,对好于自己的人就心生嫉妒。因此,位高者有傲慢之苦,相等者有竞争之苦,卑下者有嫉妒之苦,为对治我们这三种恶分别念,需要以此为对境来修自他相换。也就是与卑下者换修嫉妒;与相等者换修竞争;与位高者换修傲慢。由此深切体会这些烦恼煎熬自心的痛苦,同时对他人生起大悲菩提心。



       ·与卑下者换修嫉妒

       无法忍受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善妙境遇的嫉妒心,是凡夫最为明显的粗重烦恼之一,对于自己希求的名闻利养,却不希望别人拥有,一旦别人拥有,我们就感到极不平衡,嫉妒不仅令我们心中生起烈火般的焦灼感,更遮蔽了我们本具的慈悲与智慧。《入菩萨行》中这段颂词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卑微者的嫉妒和内心的酸楚:“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意思是,他受人尊敬而我却遭人轻视;他财产丰厚我却赤贫如洗;他备受人赞扬而我却遭受凌辱;他称心如意而我却失意落魄。我必须被迫艰苦工作,而他却能享受安逸度日;他广受世人赞誉,而我却身败名裂。


       只要是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心中肯定都有嫉妒的对境。无论是我们嫉妒别人或别人嫉妒我们,嫉妒心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不会带来任何一点快乐,只能是损害自己。因此,修行者把这个对境观想出来自他交换。这样修菩提心,是断除烦恼和业障很重要的一个法门,尤其在大圆满前行的实修中,这也是其中必修的主题之一。


       我们在座上实修时,与那些比自己卑下者相换,观想自己换在卑下者的位置,对原来的自己心生嫉妒。这样来感受卑下者内心妒火中烧的苦楚,以及需求关爱和怜悯的心理状态,这种修法关键在于放下自他分别的妄执,毫不怀疑地专注于换位观想,使自己进入对方的角色或处境,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己生起对卑下者的关爱和慈悲,同时也认清自己的嫉妒烦恼而进行对治。


       嫉妒,是失败者的烦恼。这种心态很不符合逻辑,也不健康,甚至是种病态心理。况且任凭再怎么嫉妒他人,也不能给他人带来损失,痛苦难受的还是自己,不过自寻烦恼罢了,居士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比如,某位师兄对弘扬佛法贡献较大、对善知识做了较多供养的时候,有人往往不是随喜而是嫉妒,徒增困扰。相反,我们理应从内心为他人的善行感到高兴,若真诚随喜他人,我们不仅也能得到同等的功德,而且随喜本身也是对治嫉妒的一剂良方。



       ·与相等者换修竞争

       对那些与自己各方面都相等的人,凡夫很难抑止对比竞争之心,为了使自己超越那些在财产、能力等各方面与自己持平的人,哪怕与之发生纷争也不在乎,只求超过对方。这种无谓的争强好胜不仅为凡夫带来种种痛苦,也遮障了菩提心生起。正如寂天菩萨所言:“为令自优胜,利能等我者,纵诤亦冀得,财利与恭敬。”因此,有必要以自他相换的修法,去代受与自己平等者的痛苦并对他生起慈悲,同时也调伏自己的攀比心。


       这个修法大致与前相同,都是在座上入定实修,通过观想换位,使自己变为对方,进入角色后,对换位前的自己生起竞争好胜之心,视原来的自己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压制、憎恶,极尽想超越、想打击对方之能事。这样反复观修后,我们能由衷地感受到,竞争心只能带来烦恼与痛苦,除此之外毫无意义,我执烦恼就会在醒悟中得以消减。所以不但对争强好胜者心生慈悲,更会对攀比心弃之如敝履。


       竞争心是相对隐秘的烦恼,假如没有去认识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像贪嗔痴和嫉妒心、傲慢心那般粗重,轻易就被发觉,竞争心有时细微到自己都难以觉察。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不会有竞争心的,做好自己就行了。我已经做得很好,不会去嫉妒别人,也没有去和别人竞争”。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诚实地观察一下自心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确有竞争心,人人皆然。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这样分析竞争心理:“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意思是,当两个人在财富、地位、功德处于同一水平的情况下,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扬己贬他。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令自己声名远扬、光显于世,哪怕做了微不足道的功德都要大做广告。并且想方设法打压对手,他功德再大我都尽量秘而不宣,让世人听不到他有任何优点和好名声。而且,我更要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缺陷,竭尽全力揭露对手的过失,令我在名利场如鱼得水,备受尊崇,而不让对手获得丝毫好处......这样的竞争心带来的是双方都很痛苦。所以,要进行换位思考,消除竞争所带来的烦恼,不令他人产生痛苦并代受其痛苦。



       ·与位高者换修傲慢

       世间人在稍有一定职位、财产、名誉和地位时,内心的傲慢、对他人的蔑视往往无法抑制而溢于言表。凡夫各自都有傲慢的情绪,无论是高官、商贾,还是文人、演员,甚至普通的农夫也有其骄慢,因此就在所难免会遭受痛苦。《入菩萨行》这样描述位高之人的傲慢心:“据云此狂徒,欲与吾相争,才貌与慧识、种姓宁等我?故令闻众口,齐颂吾胜德,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意思是,据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居然想要和我一争高低,这个卑微的可怜虫,无论见闻、才智、相貌、种姓、财富等哪一样能和我相提并论!我要让他见识一下世人是如何交口赞誉我的。我为此而汗毛直竖、喜不自胜,优越感十足,完全沉浸在狂喜之中。如果没有细致深刻观察傲慢心,凡人也许会肤浅地将之当作一种功德、优点,观察明晰之后会发现,傲慢实际上也是一种痛苦。因此,也有必要以他为对境修自他相换。


       我们在座上入定实修时,观想和位高的傲慢者真实换位,使自己变为对方,在进入角色之后,对换位前的自己生起目空一切的傲慢心。平时面对位高者的时候,我们很难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烦恼痛苦,而面对卑下者,我们内心居高临下的傲慢烦恼也不容易自我察觉。而在换位之后,也就不难理解其内心的希望与恐惧,诸如表面狂傲骄横却难掩内心的不安全感,一方面自恃优越、目中无人;另一方面对更强者却是苟且偷安、自惭形秽等。通过感受傲慢带来的种种烦恼情绪及其苦害,内心油然生起对傲慢者的慈悲,并断除自己的傲慢心。这样置换的深层意义在于,挖掘并斩断我们傲慢的根源——我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