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妙乐
依靠菩提心能获得现世的利益和证得佛的果位。换言之,菩提心能让我们拥有暂时与究竟之乐。正如《入菩萨行》里讲:“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意思是佛陀在不可思议的长时间中思维,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具利益,一切众生依此菩提心便可获得究竟安乐。
谁能真实发出菩提心,下一刹那就已成为菩萨,这意味着向解脱道迈进了一大步,除了能圆满自己的种种利益与安乐,更能令无数的有缘人获益。当行者彻底认出本来具足的悲心和智慧时,便能圆满证悟菩提心而成佛。
圆满所求
发出菩提心就像拥有了如意摩尼宝珠一样,求什么都能如愿得到,并能断除一切烦恼与痛苦。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所讲:“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意思是,世出世间的一切希求都会因生起菩提心而如愿以偿。
例如世间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家庭幸福和睦,但如果夫妻之间各自都很自私,任何事都以自我为本位,完全漠视配偶,内心却想得到对方的特别关爱,这显然不可能。如果将观念反转,减轻对自己的重视而将对方视如珍宝,从生活、健康、工作等各个方面呵护对方。如此发心如此行,对方也会这般待你。奇妙的是,最终受益的实际上却是你自己,自然就能称心如意,夫妻之间情感的困扰也消于无形。菩提心所包含的理念很多,仅仅这样一种思维、一个念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这就是菩提心在生活当中最简单的运用,除了带来最实际的受益,其他的功德则更不可思议了。所以,欲断除种种痛苦烦恼和灾难,享受种种快乐者,应当恒常不舍菩提心。
转劣为胜
自私自利的下劣心态,束缚了凡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不得自在,同时也失去了快乐,陷于种种负面情绪当中。要转变这种不健康的烦恼状态,唯有依靠菩提心。只要我们发出慈悲心、菩提心,具有空性慧,就会越来越自在、幸福,烦恼的负面力量会逐步衰减,外境所有恶劣境况都会变好,内心得以清净,转为优胜,渐次转变成无价之宝——佛陀的殊胜果位,具足三十二妙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正如《入菩萨行》这般阐述:“犹如冶金最胜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一方面,发起了菩提心即转成佛子,有资格受人天礼敬;另一方面,渐次修持菩提心,能转凡成圣,圆满成佛。
得果无尽
菩提心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从因果的关系而言,得到的利益和果报也是无可限量的。因此,若以菩提心摄持而行一切善法,所获得的果报将无穷无尽。寂天菩萨这么说道:“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余善行,是指没有菩提心摄持下的善行,如只为自己和亲友而行的十善业、烧香、拜佛、诵经、持咒等。
佛学非常有序,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对佛法及其修持次第认识不清,以至于越学越混乱,思想和行为非常迷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闻思、没有正见。学好怎样为人处事也是学佛,如果以慈悲心、菩提心作为引导,做人自然会非常圆满,处理问题也会非常得当。仅有慈悲心还不够,有善念怜悯众生固然很好,但这种慈悲通常还掺杂了分别心,而以这种分别的慈悲心,无法把轮回的根挖出来。缺乏智慧的慈悲,其实并不能真正利益自己和他人。
关于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事,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此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但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要诀就足够了,那就是佛陀所教导的舍弃自我、利益他人,这种基于菩提心的理念,其间蕴含着一个很深的道理:越是舍弃自我,降低自我意识,做人也会越成功,得到的反而越多,一切善妙的处世良方都是从这个根源衍生的。所以,智慧和慈悲一定要双修!把这两者贯穿到为人、处事、修行的点点滴滴之中,才能成就世出世间的一切所愿,其果也必定无穷无尽地增长。
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犹如包治百病的万灵丹,若不依靠菩提心,任何途径都无法获得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第三、怎样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关于如何发菩提心,是有其训练方法和次第的。鸟瞰整个大乘之道,为达到佛的境界,必须从世俗谛菩提心开始修持。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持,分座上入定修与座下出定修两种方式。座上从四无量心、七重因果窍诀开始,进而由自他相换等一系列方法来次第修持;而座下修行的方法就是通过了知因果、智慧观照、空性见地等方法将逆缘转为道用。修行人在资粮道阶段串习世俗谛菩提心,达到加行道获得暖相之后就可以实修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了。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持,也分座上入定修与座下出定修两种方式。在座上入定时通过思维抉择观修离戏无执;出定下座之后,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贪嗔之境以空性的体验断除实执。实修二谛菩提心的同时,应受持利益众生的菩萨戒,并配合六波罗蜜等菩提心的学处来圆满二谛菩提心,从而最终引发出本具的胜义谛菩提心。这就是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核心框架。
为了在心中生起世俗谛菩提心,传统上有三种修持方法:一是修四无量心;二是阿底峡尊者倡导的七重因果窍诀;三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讲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的修法。通常情况,四无量心的实修达到效果后,才开始修持自他相换等法门。或者选择噶当派特有的七重因果窍诀来修持,佛子依靠这三种修持方法,令心中生起世俗谛菩提心。
(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以此对治我们自私自利的凡夫心,放大心量,在心中生起利益他人的愿望与决心,由此能引生愿菩提心。所以,无论是显宗经论,还是密宗的续部都一再讲到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心态,只要是修持大乘佛法,无论汉传或藏传,基本上都要修四无量心。例如,在实修大圆满前行的不共内加行时,慈、悲、喜、舍是分别单独实修的,要求每一种心最少要闭关专修三天(见《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我们在此对四无量心的含义先作大略了解。
慈心是愿一切的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自己与众生现在具足快乐,同时也种下未来获得快乐的因。得到快乐的因是行持十善,要在自己心里每天思维训练,发自内心地愿一切众生都断恶行善,从而具足安乐及安乐的因。因为以我们的凡夫心,都是只关注自己快乐,不去想一切众生的快乐,很多自私的人甚至不会去替自己的父母着想,那要为一切六道众生着想岂不是件更困难的事情吗?所以,需要这样不断地训练串习、逐步强化。
悲心是愿所有的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自己与众生现在远离痛苦,同时也不造未来痛苦的因。远离痛苦的因就是避免十不善,愿所有的父母众生都能断恶行善,修学大乘佛法解脱之道,从而彻底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心是愿所有的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等一切众生,永远拥有无苦的安乐;并且,别人获得快乐时,自己要为此满怀欣喜,愿他们恒时如此,以修欢喜、随喜的心态来对治嫉妒。
舍心是愿一切众生离于爱嗔,住于平等的心态。远离嗔恨怨敌、贪爱亲友,也远离亲近与疏远的分别心,训练自己拥有平等的心态。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对众生平等地拔苦予乐,见众生安乐而心生喜悦,这就是平等广大的慈悲心,在此基础上,志求自他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为菩提心了。菩提心是一切大乘法门的基石,也是获得佛果唯一的正因。我们如果每天这样去练习四无量心,菩提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这是传统实修菩提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