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四课(一)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2018-07-26 13:49:08)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四课(一)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第一章  前行的趋入方法


      这部分被称为“前行”的内容,即正式开始修持佛子行之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只有将之逐一完善,才有了步入三士道的基础。这些基础事项总共有七个主题:

        一、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二、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五、远离违缘之恶友     

        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

        七、佛教入门——皈依 


第一节   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颂词曰:

已获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  闻思修持佛子行


颂词直解:

      现已获得十分珍贵难得、如同渡轮般能穿越轮回苦海的暇满人身,如此就应当珍惜地用于为自他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事业。为达此涅槃安乐的彼岸而日日夜夜毫不懈怠,努力闻思修持就是佛子的修行。


      得到暇满的人身,就像得到如意摩尼宝一样的难。过去人类福报最大的时候,如意摩尼宝是世上出现的一种罕见宝物,能满足人们的种种愿望和需求。我们现在得到的暇满人身,就像如意摩尼宝一样,求什么都能如愿以偿。如果想了脱生死、究竟成佛,依靠暇满人身可以求到;如果想得到人天福报,暇满人身也可以让你得到;即使想堕入地狱、饿鬼、旁生道,暇满人身同样可以让你如愿。


      暇满人身并不是普通的人身,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这一颂词就是让我们认识其珍稀性,并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个机遇。颂词中所说的“大舟”比喻满人身,“轮回海”比喻六道轮回中众生所承受的烦恼和痛苦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尽头。我们今天虽然已经在遭受痛苦和烦恼了,但同时又在不停地播下种种苦因,未来肯定还要去感受新的痛苦,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如果想要穿越轮回苦海,必须依靠在大海里航行的大船,就像我们从中国靠坐船到日本或者美国一样,这艘船就如我们的暇满人身;如果没有这艘暇满之船,肯定无法穿越轮回大海,无法从轮回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因此要了脱生死必须依靠暇满人身。


      暇满人身如此之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并让它起作用呢?暇满人身并不是每一次转世投生都能得到的。《入菩萨行》中说,如果此世得到了暇满人身,而没有好好去把握,来世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机遇了。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难得的暇满人身,为了将自己和所有的众生都能从轮回苦海中救度到涅槃的彼岸,我们要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用正知正念来提醒自己,不能放弃这个崇高的目标,为此远离懈怠和懒惰,精进地闻思修持佛法。


      我们从四个角度来理解颂词的内涵:第一、什么是暇满人身?第二、暇满人身如何难得?第三、具有暇满人身的意义是什么?第四、怎样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


什么是暇满人身


      要修学佛法,必须拥有具备十八种条件的人身,即暇满人身:远离八无暇,拥有十圆满。从六道众生的比例来看,投生为人类极其困难,即便能投生为人类也并不意味着就得到了暇满人身,而要得到暇满人身则更加困难!《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教证:“得人身困难,得清净圆满的暇身更为困难。”


      我们已经投生为人类,并且已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具备了八有暇。那么,八无暇是什么状态呢?


      第一种无暇是地狱道。如果因业力牵引投生到地狱,在地狱里承受的只有极其巨大的痛苦,如极冷或极热等,因此地狱众生根本没有办法闻思修持佛法。哪怕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地狱众生的面前,为他们传讲佛法,地狱众生都会因为承受的痛苦太过强烈,因而根本无法受持。且不说承受地狱之苦,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平时身体四大不调生病的时候,稍微严重一点就只能躺在病榻上,这时根本就不会有心思念佛、做功课、阅读经书等。仅仅生病就已至此,更何况是投生到地狱的众生,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听闻、修学佛法,只能片刻不停地承受极苦,就连听闻佛号的机会也没有。因此,获得暇满人身的首要条件就是远离地狱。


      第二种无暇是饿鬼道。饿鬼道的主要痛苦是长年累月地忍受饥渴之苦,被饥渴驱使四处奔波寻找饮食,片刻也不得休息,同样没有机会修学佛法,甚至连佛菩萨的名号也听不到。


      第三种无暇是旁生道。如果投生为动物,由于愚痴的业障深重,假使佛陀当面教导,只要它念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心咒,马上就能解脱,即便如此简单的事情,动物也做不到。因此投生到旁生道,同样没有机会闻思修佛法。


      第四种无暇是边地。虽然投生为人类,但却出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这种地方就叫边地。世界上有很多地区、国家都没有佛法僧三宝的足迹,更没有善知识宣讲佛法,在这些地方投生为人,也没有机会获得解脱。


      第五种无暇是邪见。既没有投生在三恶道,也没有投生在边地,而是投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比如中国、尼泊尔、泰国等地,可是因为不信佛法或持有邪见,就算具备人类的身体也无法获得解脱。


      第六种无暇是投生于长寿天。有的修行人以错误的见地来修持寂止,出现偏差之后,就会投生到长寿天。他们刚投生到长寿天的时候,有思维、有念头,但进入到所有思维都消失的一种寂止状态后,就会一直延续这种状态,直到把曾经修行所获得的功德耗尽,才会脱离这种无念状态。整个过程他们都是没有任何思维的,所以他们也无法听闻佛法,丧失了解脱的机会。


      第七种无暇是不值佛世。处于没有佛陀来到娑婆世界的阶段,这种时段被称为暗劫。若在此阶段投生为人,即使拥有再完美的人身也没有意义。


      第八种无暇是喑哑。佛已经出世,你也投生为人,而且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不幸的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不全,特别是有发声的障碍,而且喑哑之人几乎会同时伴随着程度不一的智力缺陷。所以,没有办法了解和领会佛法,这样的人身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喑哑的人,有一件事笔者深有感触。笔者的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到一座寺院传破瓦法,那时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去接受上师的加持。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有语言障碍的人,上师当时传了七八天法,大众都非常受益,虽然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这个喑哑的人肯定也能得到一定的加持,可是他因为喑哑而缺乏听闻思索的条件,所以跟其他人相比,他得到的利益就微乎其微了,这让笔者和师兄们都特别为他感到痛惜。堪钦如意宝曲吉扎巴这么伟大的上师,如同佛陀降临人间来度化有缘,而这个喑哑之人尽管也亲自到场了,可是上师讲了什么,他完全不能领会。所以,只有远离喑哑才是有暇之身,才能成为解脱的所依。


      暇满人身不仅仅具有八有暇就足够,还应具足修持佛法的优势或顺缘,即“十圆满”。


      ·从自身内在的条件而言,需具足五种优势,即“五自圆满”:

      1.获得人身:投生为人是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失去人身,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2.生于中土:投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

      3.诸根具足:五根完好无缺,尤其意根无障,能依言解义;

      4.业际无倒:即没有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颠倒的行径为职业;

      5.对正法生起信心。


      ·从外在的条件而言,还要具备的五种优势,即“五他圆满”:

      1.值佛出世:如果佛陀没有出生于世间,又怎么会有无上的导师呢?

      2.佛宣正法:仅有佛陀出世还不够,佛还必须转法轮——宣说正法,并不是每尊佛来到世间都会传法。非常幸运的是,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时,于四十九年中三转法轮广宣妙法。

      3.佛法住世:仅仅宣讲佛法也还不够,教法还必须完好保存于世间。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所宣讲的佛法会住世五千年,五千年后因为众生没有了这方面的福报因缘,佛法就会消失。那时,即使投生为人也没有遇到佛法的机会了。

      4.随法而转:佛陀已经出世并且三转法轮,在值遇佛法住世之时,自己必须皈依三宝,成为佛陀的追随者。

      5.正士摄受:值遇善知识,必须要获得具德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才有机会闻思修持正确的佛法。


      暇满人身,严格来说就是指完全具足以上十八种条件的人。


      对照自身,现在我们基本都具备了这十八种条件,但还必须懂得珍惜和运用暇满人身。轮回大海渺无边际,暇满人身就像轮船,而舵手就是我们的意识。仅有这艘大船还不够,关键还必须有舵手把握方向,船才会朝着目标行进。如果左边是轮回,右边是涅槃,是让这艘船一直漂泊在轮回苦海中,还是驶向智慧的彼岸,向左或向右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因此,我们是想成佛还是留在轮回中,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具足十八种暇满的人身,表示所有修学佛法的条件都齐备了。如果想成佛,接下来就看你如何闻思修了。过去很多大成就者对此专门做过开示,闻思修三者并非独立分开,而是同时进行的。正确的步骤是:在听闻佛法的同时就进行思维,思维之后得到正见,再日夜精进地去行持,并由此生起真实的智慧。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四课(一)使难得的暇满人身具实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