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上(11)

标签:
憨山大师圆觉经直解 |
分类: 网络摘菁 |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庆前所闻。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䖍诚。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居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习。故许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修。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已说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道耳。
若复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教安居进修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修正观。应如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修。乃正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菩萨清净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但随一类修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萨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此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萨所修。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修也。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忘平等寂灭之地。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系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身实际故。为菩萨所修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境。为自证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系徒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己名也。今诸方后进。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知安心。不必伴侣。故云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修二十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一复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修行勤苦三昧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修种种难行苦行。度诸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己身心。自历其境。内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修禅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修止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下手工功夫。即此义也。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修。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根。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修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得乃复修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名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悔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上正宗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