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上(3)

标签:
憨山大师圆觉经直解 |
分类: 网络摘菁 |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此普眼。请开渐次之行。以释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顿悟一心。当下顿证。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众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则长在生死。若修行无正方便。则无门可入。若无渐次。亦难顿悟故。问思惟乃初心止观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则。总是开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此重请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门。然后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为急故结请方便也。假说者。于无方便中。设方便故。为假说耳。按后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观双运。乃正思惟。非幻不灭。乃安住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乃开悟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䖍诚。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此总答问意也。普眼虽问修行渐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单问离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则诸妄自灭。故云远离诸幻。以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须离念乃得相应。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此以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此示离念之方便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为首者。以众生向认妄想攀缘之心。念念生灭。无暂停时。今欲一但离念。岂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为最初工夫。为入禅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谓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以此三止。为前导。然后可入空假中之三观。今经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诸想歇灭。内外一空。即此空处。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则念自离也。故以止为正念。若正念现前。则诸妄顿灭。故云远离诸幻。此为入禅之切要。学者应知。坚持禁戒者。此正楞严三渐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坚持。宴坐静室者。以行人向在动乱境中。非宴坐。不能摄心。以此证之。既不动作。则单修体真止耳。然必安处徒众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见同行。为依止。决择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观之方。以答渐次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也。今普眼渐次方便思惟之问。盖因文殊章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乃顿悟顿证。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故有此请。世尊先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之方。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此示渐次之方也。然观亦有三。谓空假中。今依楞严。如幻三摩提。乃示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假入中。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落谢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今观此心。离尘无体。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故为假观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示假观之成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此身四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俱已消灭。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故云幻灭亦灭。以前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此则能所两忘。对待斯绝。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乃空之异名。故云空观。镜喻可知。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从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旧注云喻五道。此指太宽。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而随类之言。意该五道。然正义的指五道众生。总一五蕴身心耳。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现五色。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蔽真体。故为幻垢。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犹是无明故。真体未显。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此正显圆照之相也。谓此妙圆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名为真空。初因一念无明。障蔽妙明。遂变真空之体。而为十方顽空。今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故观十方虚空。从觉心显发。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故云显心清净。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即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从此已下至平等不动。总示空观义也。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显妙觉心体圆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见尘。特指无明妄见。乃八识之见分。圆映六门。此见即是尘。非色尘也。谓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见而有。今无明一破。妙觉圆明。心境双亡。能所斯绝。此见亦泯。故十法界荡然清净。由清净故。则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圆照法界。故下文。一一历言。六凡四圣心境。一一清净周遍也。据理。即一心圆照。圣凡影绝。但问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历言。以显圆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正言六尘清净也。以此言六尘。故知前见尘。非是六尘。盖指妄见即是尘耳。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言四大清净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净也。根尘识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为众生依报之地。总而言之。则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净。此正与法华所言六根清净义同。彼经但言持经法师。乃观行位人。即得六根清净。此言顿悟唯心。则凡圣俱泯故。历出世四圣一切清净耳。上言六凡。下言四圣。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此历言出世四圣境界悉皆清净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将显根身世界圆满清净。此先举正报一身以及多身。凡是众生。无不清净。然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则众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褁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例观依报世界清净。如是则众生界空。圣凡齐泯。唯一清净圆明宝觉矣。楞严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而一切法皆如来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以虚空世界众生因迷觉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圆觉。则平等平等。寂灭无二。故云不动。此但显泯一切法。当空观义也。由摄事归理。理遍则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随理遍。当法界理事无碍门。示假观义也。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观。当一心中道义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无杂各不坏相故。成圆觉普照义也。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示寂灭一心平等不二。正显清净觉相也。以缚脱憎爱等皆二相也。由无明妄见故有二相。今以圆照。则一切皆觉。故无二也。眼光乃八识现量。圆照诸根。在眼最显故。取喻圆觉普照无二之体。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重释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相。以显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以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之相。然生死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昨梦耳。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此重示寂灭一心究竟无二之体也。前云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波罗蜜。谓迷清净真如。而为五蕴之众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证之果。诸波罗蜜。为能证之行。以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梦。既如昨梦。则岂有修证得失取舍之事耶。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坏。此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极。则通释首章。皆以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此结酬请辞。指归正行。故皆云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颂义如文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