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舟对话摘要(五)

标签:
莲舟集网海莲舟佛法交流二麻子杂谈 |
分类: 越尘居士(二麻子)专辑 |
讨论题目:
——————————————————————————————
阿罗汉入涅槃后,与他相关的因缘相续怎么说?
大千:
经中:“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已经消失,无以命名,牟尼摆脱了名和身,已经消失,无以命名……这样的人消失后,形量不存在,人们谈论他的依据不存在;当一切现象消失时,一切谈论方式也消失。”
这都是指的有漏五蕴,必须对有疑惑的人说得很绝对才能彻底打消他的疑问。佛对小乘是不讲佛地境界的,这是对大乘弟子才说的。但是不对小乘讲,不等于不讲。
二麻子:
千兄,你这个回答里面,如果我们只在有漏五蕴里说话的话,是不是就默认什么也没剩下?老M说就是没剩这叫涅槃,当然我们不同意。但您这个答法至少有默认的嫌疑吧。
佛说,阿罗汉涅槃非断灭。佛不会说错。就是在有漏五蕴上说话,也不是断灭。这是能说明白的。
这问题不属于唯识专门,大千兄觉得需要不需要讨论下去一点?需要麻子就说两句一管之见。不需要就停下了。
大千:
我的基本意思是,有漏五蕴是断了,佛的报化身是无漏五蕴,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有相续关系的,是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地转染成净的。
二麻子:
不好意思……其实连有漏五蕴也没断,而且也不需要断。阿罗汉首先是断了我执,然后无余涅槃时,断的是补特伽罗我相续。但这个相续,只是与此原补特伽罗相关的相续中很小一部分。
如烛火灭时,问“火哪里去了”当然是有问题。但说这火的影响(相续)就全没了,也是人对佛经的误解。请看,这烛火烤坏的油漆,会因为烛火灭而恢复原状吗?油漆坏了导致钢材锈蚀,最后塌了房子砸死人……这些后果,会因为烛火灭而消失吗?根本没这事的吧。嘻嘻。
再如,假设你我跟一位阿罗汉学了解脱之法,后来,这位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如烛火灭了。是不是你我所学的解脱法,从此就无效了?笑话嘛。你我还说不定常常要讨论这位阿罗汉师父的教法,怎么会谈不到?说不定将来还要把这些法教给别人。如此下去,相续不绝呢。
嘻嘻,所以,就是在有漏五蕴里,阿罗汉入涅槃后,与他相关的因缘相续也没断的什么也不剩。不剩是不可能的,就如千兄所说,断灭那东西根本没有,证不到的。嘻嘻。
至于涉及阿罗汉“涅槃后的”,这是非量了。“个体”不管假设净或不净的五蕴,都是生灭法。补特伽罗可灭。这点上南传说的并没错,具所有格的五蕴断了。麻子上面说的不涉及佛。
因缘法涉及无量因缘
二麻子:
因缘难测,但是毕竟善有善果,因果不爽。因缘法涉及无量因缘……而我们能主动干预的,在有限制的时间里是有限的,显然不可能绝对地确定结果。无量因缘的变化里包含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因缘法在任何一个果/事件现起前,都不能绝对保证一切细节都固定。所以说不定。
任何一事物都与无量因缘相关,而无量因缘都在变化ing!也是因缘法的特点。必然则成定法。
“如幻”与“是幻无或是实有”
iamfishers:
给玄兹老兄,“如幻”与“是幻无或是实有”。
我从这一阵子,玄兹兄的帖子中,得出一个推断:
“玄兹老兄是这么理解‘如幻’的:如幻就是龟毛兔角。”
不幸的是,大千兄的“……根本就没有”的说法,几乎就等于说是“一切世俗都是龟毛兔角”。有时候,我几乎认定:大千兄认为如幻就是龟毛兔角。
按照我的理解,大千兄讲法中最主要的不足,就在于没有认真地在言语上安立世俗和世俗谛两者。
我是从一个藏地修行者的传记中,对“如幻”有与原来不同的理解的。
以前,我总认为,如幻就是一切都是幻觉。
换一句话说,眼前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一切真实的,都【是】与我凡人现在所见毫无关系。
这里面,我以前的理解中包含两个【是】。
再换一种:凡俗一切【是】幻无,圣者一切【是】实有。
这些个,是【我】以前的想法。
然而,在传记中,我读到圣者不是这样表述的。
首先,如幻就是无常、无我。
其次,如幻不是凡俗幻无也不是圣者实有。
再次,如幻就是实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如幻同样可以表述有无,那么对如幻的有无的表述作用何在?
其作用,不是确立凡夫没有而圣者实有。
其作用,是修行路上一路到底的遮诠,换句话说,如幻,对六道凡夫和四圣道,平等成立。
对于你我凡夫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世俗】当中,一切都成住坏空、刹那生灭,这就是三法印中诸行无常的体现。这个无常,如果圣者生活在世俗当中,同样体会到,与凡夫平等无差。而大千兄通常回避这个问题,似乎释尊成道后从来没有到过世俗中间一样。我的意思是,圣者对世俗的体验,和凡夫对世俗的体验一样,都是无常、如幻。如果,大千要说圣者对世俗体验的是一颗颗心,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安立圣者境界,如幻、无常就是这一颗颗心的真相,而且凡夫和圣者可以依据这个圣名言量来有效沟通,观如幻。
因为大千兄没有意识到需要立一个世俗(而且这个无常的世俗本身已经直接体现了如幻),所以通常上来就把凡夫赖以支撑的经验世界,否定掉(归为龟毛兔角),而直接立起一个超验的圣者境界。这样,就掉入了凡夫不可知论。
赵叔引圣教量说:如来开示,凡夫各各所知仅如大海之一滴。麻叔说:那不就是说凡夫可知嘛。
或许有人没注意麻叔的意思:凡夫所知的真相也许很少,可是这大海之一滴,不是也有一点不可忽视的量吗?
而这不可忽视的【量】确实由圣教量安立。凡夫并不是一无所知,比如可以感受到世俗的无常。
正确地安立世俗,同样有助于三士道的学修次第的开展。凡夫是有具足的基础的。
那么,世俗谛是什么?
世俗谛就是基于凡夫对无常真相的那一点感受而契入圣教的教授。
比如:有人[实执灵魂独立],则告知生死轮回并没有死后安息不变的灵魂只有随业受报,有人[实执世界永久]则告知世界成住坏空并没有独立的外在世界永存只因众生法界各各业感如是。
这种告诉,就是灵活地告诉什么是遍计执。
并不是唯识学上那几句话才是遍计性的教授。
凡夫也可以作[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这种世事无常的感慨,引申起来,就是俺们凡夫实修无常的出离心修法。下士道的出离心,当然是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观无常这种观法本身就是世俗中的凡夫相应于真相的表现。
世俗谛,就是告诉凡夫你的某某想法、态度,是错的。
按照[如幻]这个立场,世俗谛就是对于观世俗无常的一个引导,也就是对于凡夫开始试图寻求解脱道的一个引导。再明确的说,对于你我凡夫来说,在初步寻求解脱道的时候,挖空心思揣测圣者的境界,并不是初学者应做的;告诉无知凡夫圣者甚深境界如何如何,也并不是一个教授者应该做的,即便你是圣者。按照严谨的教授次第,应该从给予求学者有关世俗和世俗谛的知识,开始做教授和学习。上来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实际上毫无实际的引导意义,除非特殊情况。对于你我初学者本身来说,探究字面上的句义,尤其是圣者究竟境界如何如何的字眼上作揣测,没有实际助益。
如幻,作为一种实修方法,对于我等凡夫从世俗入道,是甚深的方便。
般若经上讲,“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乎。我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诸天子语须菩提。乃至佛道亦复呼如幻。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复如幻。诸天子问须菩提。乃至泥洹泥洹及泥洹亦复如幻。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因此说,如幻是甚深的教授,直至成佛,亦复如幻。如幻者,深矣,具足矣。
我来把看似走题的帖子的线索,总结一下:
麻叔静风那帖子,我问了麻叔,确实要安立世俗和世俗谛两者。所谓的安立,就是让前后讲法,不自语相违。也可以说,让世俗(凡夫)可以平滑进入(唯识的)世俗谛。
为了表述这个平滑,我就把“[如幻]在世俗和世俗谛中都平等包容,且一直包含到成佛……”这样的情况,说清楚。
很突兀地告诉你:[绝对别业]不是什么胜义谛的表述,而是在世俗(注意不是世俗谛)上取得凡夫共许的基础上,然后依据这种(世俗与世俗谛之间)内在的平滑,导入唯识无境的世俗谛。
分析如下:
“于是,唯识学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起始点‘绝对别业’,就是对具体一个凡夫学人来说自己能追寻到的最基本的有情活动。”
够凡夫吧。
“所谓凡夫‘及识而还’,就是说到了这种地方就不再能深入了。由于未被否定的那些里面很大部分是指有情具备的分别能力,所以,说有能(力)无(推断出的)所(境),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属于如幻有范畴的表述。”
对于凡夫说的:有能无所=唯识无境=自心取自心。
因此也可以看出,唯识无境,总是被拿作向凡夫做教授的。而且“带执着是凡夫的特征,凡夫在上述的推断过程里无一不加入大量的自性见执实有,所以一般也称为遍计执。但对于圣人,他们确实可以为了交流方便而做同样的推断却完全不落入执着。所以有时说遍计不说执也有其合理性。”圣人也可以用世俗方法,是吧。那么,从世俗到世俗谛,不是那么玄虚,是吧。完全基于凡人的经验,为什么要玄兹兄推出自相否定呢?原因估计:玄兹老兄把麻叔的帖子,当作一种[特殊的、对真实境界的揭示]来看了。
二麻子:
相当准确……渔夫说的唯一一点不同处,他是用中观的习惯用语说话的。俗、俗谛、圣谛的划分,在唯识里不像中观里那么界限清晰。原因是中观用的共许是凡夫的共,而这个共是不可能容纳圣人证量的。所以,圣者的证量要别立。唯识虽然有相似处,但唯识学人从完全凡夫开始修,在别业条件下说话,是渐渐趋向圣位的。这里没有截然界限。所以,这些谛界限就不那么明显了。
虽然不那么明显了,必要的理清还是需要的。否则话就都说混了。
细心防护自己别在不知中偷换立场
二麻子:
给常青兄,不是回答的回答。你贴子我跟不上,只好回在这里。
常兄问题一堆,其实是一个。根本来讲,你问的就是无明从哪里来的,不过换了个形式。嘻嘻。麻子没时间详细回答你。下面是个略答。
你问题中有个重要现象:有些话是圣者说的,或说,站在圣者立场上说的;另一些话则典型是我们凡夫说的。你说的矛盾就出在你不知不觉中,在两个立场上转换。
比如显现是无过的,这是站在圣人角度说。对圣人来说,凡夫们执法,也没什么是非可得。但对凡夫执着的人来说,这个执着是大问题。
所以,你若细心防护自己别在不知中偷换立场,这些问题大多不存在。
鸟巢:
请问,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落在什么处?
二麻子:
嘿嘿……这是什么话!
禅宗有句老话“菩萨子,警醒着,莫被别人瞒”,麻子这里还续个貂“也莫被自己瞒”。
“落处”是三界内,“内外”都是三界内,问这话的哪跳出过?
用密宗的习惯语,这叫自语相违。用圆觉经的话,这就是“彼圆觉性亦同轮转”。用禅家的话,那就都不好听了,就算了吧。
鸟巢:
境则心不显。涅槃是境吗?
二麻子:
不是!
鸟巢:
那是什么呢?不生不灭到底还是有个生灭在流动啊,解脱的实意在哪里呢?
二麻子:
想听难听话吗?
鸟巢:
可以。
二麻子:
切勿……以一己一时之推断,强解圣意。
你完全不解无生。要知道这个得花些基础功夫。
南传的不受后有,是理解无生的一个方面,方法,学之有益。大乘的当体无生更高明,但也更难懂。
画饼怎么了?从对饼一无所知开始,由画饼,看配方,造饼,到吃饼。你能跳过哪步去?切勿用六祖做比,六祖对没见过的经是一读就通的,你我大概差太远。
你我跳过的结果,就可能是用沙子去做饼了……
鸟巢:
释迦佛今何在?念佛往生西方,不念佛往生什么处呢?
二麻子:
不在什么地方……你实在是离不了边见。在思维上都离不了。不念佛的人多了,受生无定处。
鸟巢:
那还解脱什么呢?解脱到什么地方去?心不能脱离境而有啊。
二麻子:
解脱执着,解脱自欺。
鸟巢:
我就试着说一句口头禅:“无用心处”。
二麻子:
嘻嘻……若说究竟,确无用心处。不过对我们来讲,现在说这个可真是画饼了,只是说说而已。不如把基础建牢点,将来学会如何不用心。
这个吗……麻子也不是什么好听话……佛经里讲的见精,你肯定说,就是你闭眼时的能见?
嘻嘻,那么熟睡无梦时,你的见精还有吗?没了?生灭法了?还是经里说的那个不是了?所以劝你别以自己一时推论去……顺道提句,你这个想法下去,很容易落在常见上的。
“原来不是解决得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问题。”
嘿嘿,这话可唬人了。没问题佛陀出世干什么来了,闲腻了?
看仔细:根本是没问题,但那是佛陀证的,不是我们。
我们凡夫就是有一大堆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不信就看你今天这顿折腾,怎么说没问题?你今日之折腾,不正说明你前面这帖子,不过又是“一时的推论”?
鸟巢:
“不用心”还用学吗?嘻嘻
二麻子:
哈哈……真正外行话……让你学也不是你三年学得会的。除非你把街上行人的杂乱执着心,定义成不用心。哈哈。
鸟巢:
解脱又解脱到哪里去呢?……我家附近的街道有个屠宰厂,我有时常常从那里过,这几日就突然的想到“生死”两字,就被生死闷住了,佛是了脱生死的,不知这生死怎么了脱?涅槃,涅槃到什么地方去?如果说涅槃是无,那么就是子虚乌有还说什么解脱呢?如果说涅槃是有,那么释迦现在在哪里呢?解脱又解脱到哪里呢?我翻遍了书籍,也无法找到答案,已经几天了。请哪位师兄帮帮我?
二麻子:
好问好问……这一问比较实在。问题有两类答案,一类在南传教法里,一类在大乘教法。具体对你现在,麻子的建议却是先看南传教法里,阿罗汉不受后有是个什么意思。也省得继续为涅槃圣人找三找四。
鸟巢:
什么是阿罗汉不受后有?哪一类大乘教法?
二麻子:
请去读阿含经。
鸟巢:
此事还属修吗?
二麻子:
读经属于修的一种。
鸟巢:
读经属于修的一种。密意是什么?
二麻子:
麻子没密意……你的问题经里有现成答案。基础不做好,就会首鼠两端!嘻嘻,麻子歪用成语。不过,兄弟你实在是在两端跳来跳去。
妙文:
依鸟巢的缘起!和麻叔探讨个问题!我体会是真心恒在生死涅槃中,是十方诸佛真身,我们所见释尊是此真心慈悲愿力所现化身,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报化二身皆非真,接引众生妙用身。我们在依生死身修时,思想念头一断,明明朗朗是何者,他无能也无所,生死关头,识得此,常寂光中无所惧,他无生也无死也无涅槃之所得!此中当记唯一事,父母虽幻在苦中,恒现幻身孝父母,生死现身无尽期!
二麻子:
嘻嘻,探讨可以,只是麻子还没看明白……能先说明一下你熟睡无梦时,那个明朗在哪里?这里麻子只想说明,你说的那个明朗,还远没到。既有生灭,当然不度生死。若说是浪花当然也是,却与其他浪花同,没什么可特别的。禅宗有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后又有话“知之一字众惑之门”,为什么?就是这地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行人于此犯错的极多。
其次,能不能告诉我,这个真身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嘻嘻。说是有一就很容易落入细微常见。佛法不二,不说“有一”,为什么?有一就容易隐藏了二。妙文兄似乎应该把这个地方给自己清理得更明白些。
来源:《莲舟集》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603/18/2873_5363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