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舟对话摘要(一)

标签:
网海莲舟佛法交流莲舟集二麻子杂谈 |
分类: 越尘居士(二麻子)专辑 |
讨论题目:
在观待形成以前,根本无从谈起
二麻子
应成怎么悄悄变成唯识了?麻子偷笑了半天。嘻嘻,麻子绝对不是非议:在应成里论缘起,不知不觉地变成大千说得准确,正说明唯识的价值吗。
大千说:“‘安名处’、‘缘起显现处’跟‘缘起和合的地方’都是离言境界,不是观待出来的,‘相’是名言境界,是安立出来的。”
这个按唯识看很是自然,按中观看,应该不是这样说的吧。
依照应成的缘起安立,根本没有什么“安名处”“显现处”。
“和合的地方”——名前觉无吗。在观待形成以前,是根本不能说什么的,根本无从谈起,而不是有什么处。
当我们说意识将法界因缘割裂观待而形成观念上的“有”,并不是说我们在割裂前,需要有个“有的素材”。“有前的原有”是根本不需要的,要这个反成累赘。
“有”,包括素材以及我们的凡夫意识,都是在割裂观待过程里形成的,割裂观待并不需要更有个来处,也不必需作为对象的素材。相反,这些东西正是割裂观待过程的产物,是这个过程里凡夫生的自性见。当然,这个割裂观待的过程实际上如同滚雪球,割裂是反复滚大滚明显,而不是一步成功。
下一步的割裂可能用了前一步已有的割裂做基础,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需要个源头处。如同说无明无来源一样,割裂观待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粗细程度上直接说无明,不需要再追究来处。否则也就等价于问无明哪里来的。
仔细仔细……“万有引力在牛顿以前还作用不作用?”
千万别被这话唬住。隔壁那小子用这话糊涂别人,我怀疑他自己也一样糊涂了。
这样的话,牛顿以前的人能问出来吗?不能。能问的,200%是牛顿以后,明明观待了引力,偏要用个“以前”来糊涂别人。嘻嘻。不知道是不是连自己都唬了。不就是现在正在观待牛顿以前时候的引力吗。
对任何一个个体,在割裂观待出某法之前,是谈不到该法的。是根本谈不到,谈有没有都嫌太多了。
不汝还者,非“是”个东东吗
明心斋主人:
楞严经中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心性”为什么要到处“还”呢?就说因缘和合不就行了吗?古兄说:“还——为了体验缘起性空,而且是从明显的粗分缘深入到微妙的微细分缘”,“还”是有破的成分在,您说的不错。但是“还”完后,找到那个“还”不掉的东东,这个是否是中观宗不太爱做的事情啊?
二麻子:
这里有根稻草,能不能救命就不知道了……从“不汝还者”,明兄就想到不还者是个什么东东,这似乎添了点东西呢。不汝还者,非是个东东吗?这话里,麻子强调的不是“东东”一词,而是“是”字。
明心斋主人:
是不是和这段有关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二麻子:
有点关系。就“是”字用法来说,非常像。但是这里的那个不还者,根本不需要“是”任何东东。它根本就不能是个什么东西。凡是“是”的,都在因缘法里,也都能被“还”掉。还不掉就非因缘,也就根本不能“是”。
绕到这里,嘻嘻,明兄应该把“是”或“存在”或者“有”这个概念的建立条件仔细推敲一番了。嘻嘻。
我执──执无量因缘法里少分相续为我
二麻子
“人命终时往生净土,是什么在往生?”
──兄一句话,麻子挑两处毛病。
一、除了证圣位的,往生净土的与无量劫轮回的,没有什么特别不同。尽管这可以说是轮回头出头没的最后一次,等下次再来就是乘愿了。所以专问往生净土,似乎问得太偏特殊了点。
二、更要紧的,这问把“有什么东西”往生当了先决条件,问的只是“那是什么”。这个隐含先决条件是不符合佛法的。没什么东西,只是我执,执无量因缘法里少分相续为我。不过这次,相续续到净土去了。恭喜恭喜。
“超度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你到底要问的问题是什么?麻子陪你聊两句……
佛法的基本见是,一切法依因缘而显现。因缘不同,显现就不会一样,所以无常。什么是无常?任何事物没有常一不变的格式。一个人能不能被超度到净土,依赖非常广泛的因缘,上师的超度可以是其中最宝贵的。但是,无论多么宝贵,单一或少数因缘是无法绝对保证结果的。上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超度到净土,就像佛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众生都引向解脱一样。
所以,你的问题就很不清楚……若问有人被上师超度到净土过吗,回答肯定是有。若问每人都被超度到净土了吗,回答肯定是没有。具体某个人被超度到了没有的问题,则不是我们能泛泛回答的。虽然如此,这里面原则上也没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了。
无我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说无主宰
维京传说:
我想你会这么认为:佛教讲能、所,能所双亡。而别的宗教、哲学不讲这个,只知能或所,不讲能所的问题,所以佛教高明。我的评论是:绝对没这么简单的事情,别的宗教、哲学也讲能所,也明确提出了能所这个问题,只是用词不一样,解决方案不一样。
二麻子:
确实没那么简单的事……
别的宗教哲学等,确实也有往这个方向思考,甚至趋近的。
问题是没彻底。
哲学不用说了,思考本身是能所对立的,所以光思考本身不足以超越这个能所对立。只能思维模拟,而这个模拟与实行间的差别之大,远超过宗下与教下。
其他宗教也有走向能所合一的。比如印度教婆罗门。但这后面还是有细微差别。这东西真辨起来也十分复杂。要点是,婆罗门教终究没清理掉隐含的“主宰者”。而佛教说的是五蕴无我,这个无我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说无主宰。
再聊了……
来源:《莲舟集》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603/18/2873_5363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