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瑜伽菩萨戒要义》二、四十三轻戒(三) —— 济群法师

(2013-10-07 23:09:49)
标签:

瑜伽菩萨戒

四十三轻戒

要义讲解

济群法师

教育

分类: 网络摘菁

ZT:《瑜伽菩萨戒要义》二、四十三轻戒(三) <wbr>—— <wbr>济群法师

瑜伽菩萨戒要义

 

    第三部分是关于障忍辱度的内容,有关戒律共有四条。

  15、嗔打报复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嗔报嗔。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作为菩萨,对方骂你,你也骂他;对方打你,你也打他;对方嗔恨你,你也嗔恨他,不能经受一点侮辱,不能以柔和之心去包容对方,以忍让之心去感化对方,而是像世间法所说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那样,也就违背了菩萨的精神,属于有染违犯。

 

    16、不如法悔谢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作为菩萨,如果伤害了他人,又应如何弥补呢?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伤害了对方;一是虽未伤害对方,但对方却怀疑你伤害他。无论是出于什么情况,只要对方有这样的误解,菩萨都应去表示歉意。因为菩萨要慈悲众生,若不去澄清的话,对方的心中就始终有个阴影,于双方都没有好处,而作出坦诚的说明之后,就能使对方放下心理包袱,解除精神痛苦。如果没有慈悲怜悯之心,不去向对方有所表示,也是有染违犯。
  如果因懒惰而没有去道歉,则属于非染违犯。
  什么样的情况是无违犯呢?或者是不去道歉于对方更有好处;或者是道歉后反而让对方无地自容;或者是对方性格激烈,道歉只会增添他的怒火。也就是说,无论是道歉还是不道歉,都要以帮助对方为前提。

 

    17、不受忏谢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无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作为菩萨,和他人产生纠纷之后,对方来向你道歉,而你却依然愤愤不平,拒不接受,也是有染违犯。“瑜伽菩萨戒”所说的每一条,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非常富有人情味。
  如果对对方已无嗔恨之心,也不是故意要气恼对方,只是“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则属于非染违犯。
  还有一些情况是属于无违犯:如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对方,那么,不接受对方的道歉也不犯戒。

 

    18、怀忿不舍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作为菩萨,当对他人产生嗔恨之后,坚持不舍,耿耿于怀,始终处于烦恼状态而不能自拔,也是有染违犯。
  如果是因为烦恼深重,虽想方设法克服,但还不能有效对治自己的情绪,就不属于犯戒的范畴。
  我们心理状态的延续也是缘起的,当我们恨一个人时,如果总想着对方的坏处,嗔恨的种子就会不断增强;如果能将心念转过来,想想对方曾经有过的好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佛子应有的悲心,嗔恨的力量自然会越来越小。所以,当心念产生之时,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关键是看我们给它创造什么样的因缘。在“瑜伽菩萨戒”中,如果怀恨时乐此不疲,就是有染违犯;如果努力对治,虽一时难以克服,也不为犯,因为你所创造的条件正在使烦恼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第四部分是有关精进的戒律,共有三条。

  19、染心御众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着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作为菩萨,如果因染污心而贪著名利地位,贪着供养供侍,贪著作为住持的权力,贪著作为师傅的乐趣,以此来管理寺庙、招收徒众,也是有染违犯。
  如果不是以贪着心来做这些事,那就是不犯。
  在这儿,再次强调以贪心来判摄犯与不犯的区别。有没有贪心谁知道?自己知道。所以,菩萨戒的判罪不是由别人评判,而是由自己来评判。同样的行为,是染违犯或非染违犯,乃至不犯,关键都是在自己的心: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最清楚的就是自己,即使别人对你作出评判,你还可以进行狡辩,所以“瑜伽菩萨戒”主要是从道德而不是从法治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20、非时睡眠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
  人的欲望总有所偏重,有人食欲特别重,吃饭成了人生最大的乐趣;有人名利心特别重,为此可以付出任何代价;也有人睡欲特别重,一味贪图放逸之乐,不求精进,虚掷年华。作为菩萨,如果贪着睡眠的快乐、倚靠的快乐,不但睡眠时间没有节制,且在不该睡觉的时间依然卧床不起,就是有染违犯。其中,“非量”为睡得太久;“非时”为不该睡觉的时间,孔子在看到学生白天睡觉时曾感叹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扶也”,因为睡眠会浪费了人生大量的时间,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告诫我们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如果是因为患病,或过于辛苦劳累,需要通过睡眠加以调整,则不属于犯戒的范畴。

 

    21、虚谈弃时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作为菩萨,如果怀着爱染之心谈天说地,论长道短,还觉得津津有味,白白虚度无数光阴,也是有染违犯。在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这一嗜好,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瑜伽菩萨戒”都是针对众生的烦恼和不良习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是在某个氛围中,一时忘记了,不知不觉地跟着说了几句,就是非染违犯,因为这和热衷此道的情形不同,虽然也跟着说了,可很快就会生起警觉,并不是从内心喜欢这些无聊的话题,所以性质和前者不同。
  还有些情况是属于无违犯:如果对方兴致很高,为了不使其过于难堪;或对方很压抑,需要找你倾诉一下,就可“安住正念,须臾而听”,首先,是在听的过程中要提起正念,其次还有时间的问题,不能一听就是半天。如果对方所说的事情特别离奇,出于好奇心问一下也没有太大的妨碍;或者相反,对方就某件不同寻常的事件来询问于你,而你顺便回答一下也不为犯。

 

来源: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0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