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二)

(2013-01-03 22:42:08)
标签:

禅法

修证

永嘉

证道歌

达照法师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二)

    所以,你要明白这个绝学无为证的这个体呢,先要观察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察我们的物质世界,然后再观察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做主的东西。物质和精神,这个释迦佛在阿含经典里面,讲了十二年,十二年啦!归纳在佛法里面就是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那是他说错了。佛教不是唯心的。那佛教是不是唯物的?佛教也不是唯物的。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的第一蕴是色蕴,色蕴就是物质世界。首先一照,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是错觉,那就不是真实的存在。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质能互变。看得见的东西和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互变。所以,第一个是照见色蕴皆空,物质就是空的。

    第二个,受想行识,这是精神世界。受想行识也是空的。这样一来,物质空掉了、精神也空掉了。注意哦!这个时候是最关键的,你现在不要讲话,全神贯注地观察外面的世界,身体能看得见的这个物质的,你先把它空掉。没有物质世界的存在,没有我们身体的存在,然后你进一步观察,还有个思想存在。还有思想的觉受存在,受想行识呀,还有一种认识的存在。哦,第二步,受想行识也把它空掉。就这一句话啊,你就能够证体了!只要你色心二法当下空掉,当下能够看见如如不动的本体,所以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体它是没有色相,没有心念,勉强地叫它是真心,实际上它也没有心的名字、没有心的概念。一般人讲五蕴讲得太粗了,听不懂。所以,佛又方便地说,那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哎,这样一分哪,你要是学了几年佛,要是有些基础之后,你就听懂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根尘相对产生的那个分别心,六种。这十八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大家生活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如果在轮回当中,我们如果在三界以内,你所生活的,就是这个色心二法,也就是这十八界。你把它抓起来也就是一把。

    所以,要了生死,了这个分段生死,你说难吗?也不是很难,因为你把这十八界看清楚了,知道这个色法物质世界,和内心这个世界啊,全部都是我们的幻觉,全部是不可靠的,我们的痛苦也在这里,我们的快乐也在这里,无常也在这里,毕竟空也在这里。所以呀,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解脱轮回,你把这个色心二法,把这个五蕴,把这个十八界看清楚,抓起来一把往那儿一扔,就解决问题了。这里就没有生死可言了。所以绝学,不以世间为学;无为,不以世间所为。世间有为有造作,就有动,动就是色相,所以五蕴皆空那个空就是体,就是真如的本体。

    当你真正的去体会,比如说诸位今天下午坐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地观想一下,你可以把你听课的几分钟时间,当你布施出去了,你就把你的这个身体,这个物质世界扔掉不要!把你的想法、过去无量劫的想法、包括你学佛的想法、发菩提心的想法、做好事的想法,全部不要了!因为那些全部是妄想分别。你想想,你现在扔掉的这一下,就这一刹那,你所能够体会到的,就是我们真正自在的本体,它无拘无束,没有人能够欺负它,也没有人能够让它烦恼。在这个时候,如果说地球是一个铁丸子,有人把这个地球拿起来,往你脑袋上砸下来,怎么样啊?地球粉碎了,你这个身体也被它砸粉碎了,但是,你好好的,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了。

    所以证体起用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证得这个体,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明心这一层。明心和见性有不同的内容,明心就明白我们心的本体,看到我们的真心,就是远离你一切虚妄分别,远离你一切意识心态,证得这个真心。它从来没有动,它也没有作用,它本身没有动摇,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拥有的任何痛苦、烦恼和快乐,都没有,但是它如如不动。所以,小乘人一到这里他高兴哪。他说,哎呀,我终于解脱了,住在那里不出来了。所以小乘是证体不起用。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证体还要起用。那么这个证体,可以说,除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顿悟禅以外,其他的所有法门都是从证体起用这条路走过来的,包括禅宗后来的参话头。

    那么诸位,要是你今生想修行,想得大利益呀,有一个问题必须闹清楚的,就是,你怎么去用心,你这个心放在什么地方去用、去修!早上有个同学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心不可得,你发什么心?这是个最重要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个心在哪里用!在哪里用呢?刚才说这个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是我们轮回的所有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是个凡夫,我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面,你脱不开你的想法,你脱不开你的物质的身体,就像蜘蛛网把这个蜻蜓、虫子牢牢地捆起来一样。你就被它抓得死死的,这个时候,你说,我三心不可得。你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自己真的三心不可得,你是个大妄语。为什么?因为你就像被房间关住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然后你说,你已经跑到外面的空中去了,有可能吗?你最多是在房间里面的空中。就像鸟关在鸟笼里面,然后这个鸟笼放在房间里面,然后你从鸟笼里面跑出来,其实还是在房间里面,你这个鸟还是不自由的鸟。然后,你一下子觉得比原来自由多了,快乐多了,然后你就以为自己解脱了,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三心不可得之前,一定要有个用功下手处,也就是说,你一定要知道从鸟笼里面飞出来这个鸟,一定要知道这个房间还有个窗户你能够闯出去!那么这个窗户在哪里?明白吗?这个用心在什么地方?在佛法里面,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呢,就比较容易下手的,是从我们的意识下手,意识啊,就是十八界里面,六识的最后一个,这个比较容易,念佛,这个意识实际上我们就叫妄想,对吧?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个比较容易懂,所以,有人说念佛法门很了不得,他直接从你妄想下手,把你妄想一层一层消除掉了,也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以一念抵万念,一定把妄想顶住不让它起来!顶住之后,它自然在进步的过程中会证得三昧,证得正定。念佛、持咒、观想、觉照、禅定的力量,早期传入中国的各种禅观,全部都是从意识上下手。这个法门要是讲起来很多,诸位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用这个方法,比如说大家有学念佛的,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让自己打妄想。这个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还是小孩子,你听到这个法,你就会用。但是这个也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意识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乱了,就是说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么做?下一个跟禅宗的参禅会入同一个层次。参禅的起步比较高,所以参禅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难参禅。下根的人呢,妄想纷飞,要想把妄想停下来,太难太难,对世间的执著又特别重。这是一个方面,从意识上。

    另外一个呢,是从意根上下手。这个意根啊,不容易,讲妄想我们大家知道,脑袋那个老东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么呢?意根啊,诸位注意听,意根就是妄想从之生起来的地方,意识的根本啊。这个意识呢就像树长起来那个树叶、花果、树杈、树枝,这个根就是树根。那么意根又是怎么一回事呀?它又没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这里。意根是没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从意根出来的。诸位有没有观察过,妄想从哪里来的?你闭上眼睛,自己没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辆车,这车马上就会从脑袋里面冒出来了。这个车怎么会从我们脑袋里冒出来的?是从外面的车拉过来的吗?又不是。你现在想一下飞云江大桥,大桥马上就出来了。妄想就这么多。所以这个意根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诸位把意识妄想停下来之后,没有妄想了,然后这个意根呢,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却很清楚。他脑袋里面很清楚,他会感觉到:我现在很清楚了,我现在没有烦恼了。

    所以在《楞严经正脉疏》交光大师的著作里面,特别强调要“用根不用识”,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看到这个意根,所以参禅有一个参话头,参话头诸位知道啊,有没人用参话头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参话头,这个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们说,参“念佛是谁”,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不是参话头,这个是在念话头。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诸位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的那个啊。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念出来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参,参的是:话的前头。诸位现在你试试看,能不能参得起来?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看看!想念,你脑袋里“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那就是话尾巴了,能不能做到?这个你要是能做到啊,这就是参话头。而且这个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禅宗告诉我们参话头是这样的,用功的方法,这个话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句话,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还要盯着这个话的前面。这挺难哪,参话头参的着急的时候,就像吞那个热汤圆,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出来又舍不得,它味道太好了,舍不得吐,就卡在这个喉咙里。

    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抓老鼠,看到这个猫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里面去了。然后这个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然后就全神贯注盯住这个洞口,干吗?这老鼠别让它出来,一出来就要扑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这句话啊,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看着它。这猫呢,一方面不让老鼠出来,一方面又想老鼠出来,出来可以抓住它。它一出来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让它出来。它不出来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来。这如猫捕鼠,这参禅的人,参话头的人就要这样。就是要这样,想要自己念佛,却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就盯着,看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实实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后,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后,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你就会慢慢看见这个意根。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诸位,你妄想没有出来的时候,脑袋里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意根。

    意根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在哪里呢?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说,诸位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烦恼的事情了,你就问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说:我知道。那么,那个知道的东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并不苦。比如说,有人打你一巴掌,“啪”一下,这时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个“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们凡夫就执著在意识妄想上。人家说你一句呢,你就在这一句话上,在这个概念上,在赞叹或者诽谤上,甚至在这个身体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这个意根上呢,一点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么?我们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体已经很痛了。身体很痛之后呢,你心里面还要跟着这个箭痛。心里还要着急、难过,还要恨那个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着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诉弟子们说: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别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这一下痛,这个比如说皮肤被打坏掉了,这个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确确实实的,去对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哦,本来是这样,你不受它负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平时,随时会关照着意根,生活当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麻烦,你问你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些痛苦、麻烦,然后你马上回答说,我知道;那么,知道的这个“知”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掉。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人烦恼来了,打电话给我,我就是这么简单告诉他,你烦恼吗?他说我现在正烦得不得了。哎,谁知道你烦恼啊?你知不知道你烦恼啊?我当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烦恼了。好,那个知道烦恼的,烦不烦恼啊?他很听话,他马上会回观自己啊,观照自己那个知道烦恼的“知道”,他一看,没有烦恼。所以知道烦恼的那个知,并不烦恼。这个就是禅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诀窍。

    诸位要是细听,有基础的同修呢,在禅宗有修行的,在这一块特别重要。前面一个层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这里容易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啊,这个误区是在哪里呢?这个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净,你感觉它,它没有烦恼。所以,当你有一天用功用到这里了,你说,哎呀,很清净,这个世界上好象和我没关系了。好象没关系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饭、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尘不染,因为这个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尘上。法尘就是妄想、分别的概念,它不缘法尘、不起妄想分别的时候,就是感觉本来如此的这样一种境界。有很多人,以为在这里就明心见性了,实际上还是个生灭法,所以我说,这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见性之前的八种错误的境界里面,其中就有这一种。那么这种境界的特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他脑袋里面有个很坚固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解脱了,我现在很清楚。那个我执,这个意根就是整个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本在这里!意根就是我执的根本!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好坏是非,完全以意根、以这个我为中心的,以我的感觉为中心,所以你觉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里不受到侵扰了,实际上是最大的干扰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烦,我们说句不好听的,它会装摸做样的,它在我们自己心中,会树立起来一个清净的概念,没有烦恼干扰了,这多好啊。所以在三界里面,四禅八定当中,四无色定的第一个空无边处,第三个无所有处,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这三层天,都相当于意根的境界。

    中国的道家、庄子,西方的哲学家,很多人都能到达这个境界。他对世间也无所求、无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实际上呢,他总有一个东西。有个什么东西呢?你看他的书,你看他的话,你就明白了,有个东西在那儿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这个“我执”就在这里。

    如果诸位想要了生死呢,禅宗的方法比较好。禅宗的方法让你参禅啊,就把这个意根滚得很熟悉,就像母鸡孵鸡蛋一样,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壳一破掉,小鸡就出来了。那么,时时刻刻把我们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没有烦恼的那个根本,你抓住在这里,吃饭、穿衣在这里,所以参禅的人要绵绵密密,到最后,桶底脱落,那也就是把这个意根砸破掉了。这样子我执一破,就证入了本体。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个根和本体相差没有太远,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面,因为我们这个语言文字,一落在我们心中就成为法尘,我们听来的法,不管你讲得多好,你说那个法师讲得多好,那本书讲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释迦佛跟你说的话,一落入我们凡夫的心中怎么样呢?全部都是法尘,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一层通过。要在这一层意根上通过之后,就能证体了。

    诸位要是现在想试试看呢,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层次、四个步骤试一试看:

    第一步,我们把物质世界扔掉,在你心里面,把所有的物质世界,不管是光明,还是空,这个身体,这个世界,你全部扔掉不要了。你可以观想一下确定如此。

    第二步,把你的心念全扔掉,心里面的念头,也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想的好还是不好,想的是听法呢,还是做好事、做善法的,一切善恶是非的想法全扔掉!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第三步最关键,现在不是外在的扔掉了,内在的妄想分别也扔掉了,那剩下的明明白白的那个,也把它扔掉!你看看能不能扔掉?这个明明白白再扔掉一下,那你证得的就是本体了!这个体从来没有动摇,它也不明白。你说不明白呢?它没有我们那种妄想、意根那种明白,实际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经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明白。所以这个第二步到第三步啊,机缘成熟的人在三言两语之下,马上就透过去了。确实能够把这个明明白白的扔掉,干干净净的,那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根基的人,可能因此在意识当中又给他创造一个见解出来。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国禅宗就直接让你把这个东西扔掉,很简单。那么扔掉之后,这就是证体了。

    第四步,证体起用,所以到这个份上,永嘉大师说的:“绝学无为闲道人”,实在是悠闲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一直追求啊,几十年忙忙碌碌,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追求的,无非是财色名食睡,无非是色声香味触,所以,生生世世在这里,这颗心总是不得安宁啊。那你就觉得很奇怪,当你把这个物质的世界扔掉,当你把内心的精神世界扔掉,当你把这个明明白白的心也扔掉之后,你才发现,原来生命怎么会有这么安的地方呢?不曾动摇啊!无量劫来没有动摇,现在明白了它也没有动摇,将来也不可能会有动摇!生命的本体就是这样如如不动。闲哪,所以“绝学无为闲道人”这个“闲”,是确实内外世界断绝无尘,一种平怀,泯然自绝。全部了断了。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还想得到一个,哎呀,我终于得到一个绝学无为的东西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落入了这个法尘当中,所以,下一句永嘉大师再逼着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哦,不除妄想不求真!这是什么?前面我通过一种方便的法门引导大家,让大家先把这个物质世界扔掉,然后再把妄想扔掉,然后再把明明白白这颗心扔掉,那么当你证得这个体之后,下一步要怎么呢?起用了。起什么用?不除妄想,反过来说,我们可以妄想了这个时候,为什么可以妄想了?因为你看到生命的本体原来就是这么不动的,所以现在我口渴了,好,我打一个妄想,那我就喝茶,诸位看,当你前面这个物质世界、妄想全部了断了的时候,喝茶有什么关系?喝茶难道不是生命最庄严的显现吗?妄想有什么关系?是非人我,人世间的种种千差万别,我们不是有大智慧吗?所以呀,这个起用就是不除妄想,不除妄想是从这里呀。因为你了生死,是从这个我执的意根开始,从这个地方突破,所以你起用,还是从妄想这个地方回来。

    那么刚才讲到了“绝学无为闲道人”,这个就是我们要证体的最重要的部分,证得的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地方,就是真如的本体,佛佛唯传本体,传的就是这个体。

    那么证体之后呢要起用,起用在哪里用?刚才说了,我们要证体,要先看到自己的妄想,然后在妄想背后那个,你很清楚自己有妄想的这个东西看清楚了,然后把它再拿掉,我执就破掉了。我执一破,见到的就是真如的本体。那么起用呢,还是要从意根这个地方开始,也就是说,从我们的妄想开始,这条路从这里过来,把外在的环境断掉,然后把妄想再断掉,然后呢了知的明明白白的心也断掉,然后经过来,这时候见到的真心,这是顺序的过程。当你见到真心之后,又从这里返过来,所以,返过来的这一部分,就是妙用。我们还是这么多事情,还是这么多的人生,我们坐在这里,还是这么多人,我们一天还是吃三餐饭,但是,那个吃饭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了?(因为)你从这里已经找到了你的真心,在真心的基础上,证体的过程当中呢,要起妙用了。所以证体起用,这是整个佛法的一个重要的道路。凡是一切从修行的法门入手的,都是要从这条路走过来,看了真心之后,回过头来的,特别是不除妄想,你看,它直接从这里下手,那么每个妄想生起来呢,就是你佛性的妙用。所以,诸位看这个图表(黑板上所画图表),这个真心如果包含了这个过来的部分,这就是佛性啊,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佛性。所以真心跟佛性是不一不异,真心只是如如不动而已,真心起用了,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你要证得真心呢,必须把你的妄想分别全部一刀了断,断在那边。然后你再过来,让自己想,这是手表、这是人、这是花,你在生活当中种种分别。

    其实,永嘉大师说的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个妄想,按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是意识,对吧?在佛门里面教下啊,一般不说它是妄想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也是这个意识,在我们凡夫的时候,你一切的想法全部是错误的,这才叫妄想。那么如果你回过头不除妄想起妙用的时候呢,证体起用的时候呢,这个叫做妙观察智,它叫妙观察智,它是智慧了。所以一个真学佛的人,他不是越学越傻,越学学得跟木头一样,什么都想不起来,而是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观察力。转识成智,转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条路过来,再这样一条路回去。所以人生没有哪一样不好,这是站在你明白真心的人来说的;说人生实在是太痛苦了,是站在我们凡夫的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的。这条路你要是摸清楚了,你再来看佛法,太好了!原来有是非人我的这个了知心、第七识,到这里呢就成为平等性了,平等、完全平等,也是智慧。一个人能做到平等,真平等的时候,他是智慧。能够做到妙观察也是智慧。所以呀,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你在这里要除妄想要求真,那么永远都在这里起不了妙用。所以阿罗汉哪,他就住在真里面,叫偏真涅槃,他偏真了,就求真,就住在真里面,住在真里面就叫做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他就住在涅槃里面。那释迦佛就要骂他是什么,骂他是焦芽败种,没出息的。你要是安住在这个真心里面不出来了,你也是没出息。

    所以大乘佛法的整个过程,从我们现在开始下手,一直到证得真心然后起妙用,永嘉大师就用这一句话:“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这一不求真哪,你无边妙用全部显现了。那你才能看出我们生命当中丰富多彩的内容。那禅宗祖师的那些洒脱的情怀,你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么这整个过程呢,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证体起用。《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师一听这句话就开悟了,你知道“应无所住”,无所住在哪里呀?无所住于物,无所住于妄想,无所住于你了知的那颗心。你看,证体了没有?证体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生了知心、生妄想心、生分别心。两条路,证体、起用,一切佛法都是从这里入手。

    所以,你看看这个修行法门,叫你念佛好不好?好,念佛是叫我断妄想的,再进一步是干什么?很清楚。那么这一条路要是弄清楚了,释迦佛讲法的五十年当中,前面四十二年说的法你全部明白了。四十二年讲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啊。诸位呀,在前面的十二年中,就讲的是这一条路,还没有回去。因为前面十二年里阿含经里面讲的就是证得小乘的涅槃,讲解脱,所以到这里呢,从这个路上我们走过来,到这里,我们解脱了。佛法,小乘叫做解脱道,自了汉,走的就是这条路,那么再回过头来到这里呢,这叫做菩提道,也叫做菩萨道。哎,菩萨是回来了,就是小乘和大乘。所以前面这十二年讲的是过去这条路,后面的方等、般若,讲的是回来这条路。四十二年,就讲这两句话,就是永嘉大师说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诸位要是想细听这句话,那我们还得再听50年,你才能完全听懂。当然了,如果有根基很利的,可能三言两语就听懂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很好,这是第一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93a301014zs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