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6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佛陀的圣弟子传.佛法司库阿难(七)

(2012-02-03 22:09:03)
标签:

佛陀

圣弟子

阿难尊者

传记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佛陀的圣弟子传.佛法司库阿难(七)

第七章 与佛陀的对话

  
  佛陀与阿难为指导别人而对话
  
  如果有人将佛经视为无声、和谐的讨论法的对话,那么整部经藏事实上都是由阿难与佛陀的对话所组成。佛陀开示时,阿难总是在场,只有少数不在场的情况,事后佛陀都会为他再重述一次。u
  
  佛陀经常第一次向阿难提出教法的问题,目的是为了阿难的心灵成长,或针对在场所有比丘而说。对于听者而言,当两位专家在互相讨论某个主题时,总是比独自一人说话更有激励作用。因此,许多佛陀与阿难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指导别人而说。
  
  佛陀解释阿难的提问
  
  有几次,当佛陀来到某处时,他会藉由微笑,创造开示的特殊机会。阿难知道正觉者不会无辜微笑,立刻就了解到事有蹊跷,便会询问佛陀为何微笑。于是,佛陀便详细解释过去发生在该处的一个本生故事。v
  
  对话之中,由阿难提出问题的次数,远多于佛陀。例如,阿难问那种香气不同于绽放的花朵,而会逆风传送。答案是:皈依三宝、持戒与布施者的戒香(AN 3:79)。
  
  另一次,阿难问在僧团中如何才能活得快乐。答案是:如果他自己持戒,但不责备别人不持戒;如果他注意的是自己,而非别人;如果他不担心默默无闻;如果他能轻易地达到初禅至四禅;最后,如果他能成为阿罗汉。因此,到达圣者之道的第一步,是不批评别人或注意别人,只要求自己(AN 5:106)
  
  阿难问:「什么是戒的目的与功德?」
  
  佛陀回答:「为了免于自责与罪恶感,以及拥有正知。」
  
  阿难又进一步问:「什么是正知的目的与功德?」
  
  佛陀回答:「他能在善念与善行中得到喜悦,在进步中感到快乐。并为进一步的努力铺路。」
  
  「那会导致什么结果?」
  
  「他将体会到内心的至乐,?入善与圆满的喜悦,并因此产生深定与慧。」(AN 10:1)
  
  阿难就这样问了许多佛法的观点。
  
  佛陀指正阿难的见解
  
  有时阿难会向佛陀报告自己的一些见解让世尊指正,世尊会接受或指正它们。
  
  例如有次他去找佛陀,说:「依我之见,世尊!善知识占了梵行的一半」。没想到竟遭到佛陀反对:「别这么说,阿难!清净的善知识不只占了梵行的一半,而是梵行的全部!」因为如果他们不是以佛陀为最佳的善知识,为他们指出正道,那么那些梵行会是什么模样呢?(SN45:2)
  
  阿难最著名的言论,应该是他在《大缘经》(Mabanidana Suttanta,DN 15)中的开场白:「世尊,缘起甚深,但对我来说,它却显得再清楚不过。」再次遭到佛陀反对:「不是这样,阿难,不是这样!这个缘起的本质与外表都甚深,它真的难以洞见。由于众生不了解与洞见这个原则,因此才被困在生死轮回中,找不到解脱的方法。」然后佛陀以各种角度为阿难解释缘起。
  
  佛陀以譬喻为阿难解说佛法
  
  有一次,阿难看见一个弓箭手表演特殊的技法。他告诉佛陀这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由于阿难来自武士阶级,原本就偏好这类武艺表演。佛陀便以譬喻因势利导,而说了解、洞见四圣谛,比用一支箭射穿头发七次更难(SN 56:45)。
  
  另一次记载说,阿难有次看见佛陀的一个弟子——着名的婆罗门生闻(Janussoni),独自驾驶他闪亮的白马车。他听到人们大声赞叹,说那马车是所有马车里最漂亮的。阿难向佛陀报告此事,并问他根据佛法,人们如何描述最佳的马车。佛陀使用许多譬喻,详细解释通往涅槃的车乘:
  
  信与慧是拉车的动物,惭愧是煞车,智是缰绳,正念是车夫,戒是璎珞,禅定是车轴,精进是车轮,平等心是车辕,出离是底座;慈爱、不害与独处是武器,忍辱则是它的盔甲。(SN 45:4)
  
  原注:  
  u但佛陀有很多开示显然并未被记录下来,例如,他详细地解说了许多次的次第论:在他最后那段日子,也有许多次只有标题被提到。
  
  v有关于此的例子,出现在MN 81,MN83,AN5:180,以及jat.4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