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6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佛陀的圣弟子传.佛法司库阿难(五)

(2012-02-03 21:37:53)
标签:

佛陀

圣弟子

阿难尊者

传记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佛陀的圣弟子传.佛法司库阿难(五)

第五章 阿难对女性的态度

  
  因为他自然的仁爱与慈悲胸怀,阿难对于四众弟子的福利特别关心,不只对比丘与近事男(upasaka),同时也对比丘尼与近事女(upasika)。
  
  促成建立比丘尼僧团
  
  事实上,如果没有阿难,可能只会有三种弟子根据律藏记载,他是促成建立比丘尼僧团的人(Vin.2:253;AN 8:51)
  
  佛陀三度拒绝姨母的请求
  
  当许多释迦贵族陆续在他们杰出同族的座下舍俗出家时,他们的妻子、姐妹与女儿,也纷纷表达要在佛陀座下出家的想法。
  
  许多释迦族的女子,在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苟答弥(Mahapajapati Gotami)的带领下,去找佛陀,请他成立比丘尼僧团。摩诃波闍波提三次提出请求,但佛陀三次都回答:「别急,苟答弥!女人不应于如来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①
  
  佛陀结束在咖毕喇瓦土城的停留后,于比丘众的陪同下,前往数百里外的吠舍离(Vesali)。摩诃波闍波提和几位释迦族女跟随在后。抵达目的地后,她站在精舍外,「双足肿大,四肢蒙尘,满脸泪水,并不断哭泣」。阿难看见她这个样子,便询问她悲伤的理由,她回答是因为佛陀三度拒绝她建立比丘尼僧团的请求。u

  
  阿难请求佛陀允许女人出家
  
  阿难出于同情,决定为摩诃波闍波提求情。他去找大师,并三度重复她的请求,但每次都被佛陀挡下:「别急,阿难!女人不应于如来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于是阿难决定使用间接的方式。他问佛陀:「女人如果于如来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是否能得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或阿罗汉果呢?」
  
  佛陀证实这点。于是阿难换个方式提出请求:「如果女人可以办到这点,更何况摩诃波闍波提•苟答弥曾给予世尊很大的帮助:她是他的姨母、家庭老师与保姆,在他的母亲死后以自己的奶水喂养他,因此,如果世尊能允许女人与如来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就太好了。」
  
  阿难在此提出两个论点。他的诉求是:
  
  第一、女人在僧团中也能达到最高圣果,成为阿罗汉,这目标在世俗生活中很难达到。
  
  第二、他提出非常个人的因素,摩诃波闍波提在佛陀幼年时曾给他很大的恩惠,如今那是他帮助姨母获得究竟解脱的一个好理由。为了回应这些论点,佛陀同意建立比丘尼僧团,并随之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与规定。
  
  佛陀制定「八敬法」
  
  从这件事有人可能会认为,需要有阿难的聪明论点与热心坚持,才能改变佛陀的心意。但正觉者的心意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因为他一直都活在究竟实相中。
  
  在此发生的事,一切诸佛都曾遇到过,因为他们都建立过比丘尼僧团。这整件事并非为了阻止女性建立分支僧团,而是为了籍由这样的迟疑,强调蕴藏于其中的危险讯息。
  
  为了这个缘故,佛陀制定了「八敬法」②,那是非常挑剔的,只有最适合的女人才会同意遵守它们。他们也尽可能在最审慎的态度下,要求僧团中的两性要分开。尽管如此,世尊还是宣布,因为建立比丘尼僧团,正法只能维持五百年,而非原来的一千年。v
  
  为比丘尼之师的资格
  
  在佛陀宣布比丘尼的戒规后,阿难问比丘作为比丘尼老师的资格。佛陀并未回答他必须是阿罗汉,而是指出八个实际而具体的条件,如阿难等人虽然并非阿罗汉,也可能拥有这些条件。这八个条件是:
  
  第一、比丘尼的老师必须是正直的;
  第二、他必须拥有佛法的广博知识;
  第三、他必须熟悉戒律,尤其是比丘尼戒;

  第四、他必须是个善演说者,具备和蔼可亲与流利的表达能力,发音正确并能清楚地传达法义;
  第五、他应该能以启发、激励以及鼓舞的方式,教导比丘尼佛法;
  第六、他必须一直都受比丘尼欢迎,并受她们喜爱。也就是她们必须是尊敬、敬重他的,不只是当他称赞她们时,甚至是在她们受责备的情况下,犹能如此;
  第七、他和比丘尼永远不可有淫行;
  第八、他必须是受具足戒至少二十年的佛教比丘(AN 8:52)。
  
  阿难帮助女中所遭遇的麻烦
  
  由于阿难曾帮助女众建立比丘尼僧团,他当然也想帮助她们在圣道上更进一步,这也为他带来一些麻烦。
  
  对心生贪爱的比丘尼说法
  
  在两个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有比丘尼为他挺身而出,向大迦叶尊者抗议。w这两位比丘尼后来都舍戒还俗,由此显示出,他们已不再能和老师阿难,继续维持必要的客观与纯净的心灵关系。
  
  更极端的是,在高赏比(Kosambi)某位不知名比丘尼的例子。她因为生病而派人传话找阿难,请他来探病。事实上,她是爱上阿难,想要诱惑他,但阿难泰然自若地完全掌握情况。
  
  在对她的开示中,他解释这个身体是由滋养,渴爱与我慢而生,但人们能以这三者为净化的方法。
  
  被滋养所支援,人们可以超越滋养;被渴爱所支援,人们可以超越渴爱;被我慢所支援,人们可以超越我慢。比丘舍弃这些滋养,将能帮助他过清净的生活;藉由希求清净的支持,他能升华渴爱;而我慢则激励他往前到达别人已达到的境界——灭除一切烦恼。以如此的方式,他就能在适当的时候,超越滋养、渴爱与我慢。
  
  但是,还有第四个身体出生的因——性交,那是完全不同的事,佛陀称它是破坏通往涅槃之桥的原因,它绝对不可能被升华为成圣之道。
  
  这位比丘尼听完开示之后,便从床上起身,顶礼阿难,忏悔自己的罪过,并请求原谅。阿难接受她的忏悔,并说在僧团中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从此之后自我克制是有益的(AN4:159)。这件事是个绝佳的例子,我们看到阿难契理契机说法的精湛技巧。
  
  协助皇宫恢复平静
  
  另一件发生的事和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妻妾有关。虽然她们很想学习佛法,但却无法去寺院听佛陀开示。身为国王的女人,她们犹如笼中之鸟般被限制在后宫,对她们来说者实在很不幸。
  
  于是她们便去找国王,请他要求佛陀派遣一位比丘来宫中教导她们佛法。国王同意了,便问妻妾们比较喜欢那位比丘。她们互相交换意见后,一致要求国王去请佛法司库——阿难,来教导她们。世尊答应国王提出的要求,从那时起,阿难便定期去教导这些女人佛法(Vin. 4:157-58)。
  
  在这段期间里的某一天,皇冠上的一颗珠宝被偷了。搜遍了每个地方,女人们为了此事感到非常烦心,因此不像从前一样专心与积极地学习。阿难问明原因后,出于慈悲,他便去找国王,建议他召集所有的嫌疑者,给他们机会悄悄地还回珠宝。
  
  他请人在宫中的庭院搭起一个帐篷,在里面放一大壶水,并让每个人单独进去。结果,珠宝窃贼单独在帐篷里,将珠宝丢入壶中。因此,国王取回财产,窃贼也免受惩罚,宫中又重新恢复平静。这件事提升了阿难的声望。比丘们称赞阿难,因为他透过温和的方法,让事情恢复平静(Jat. 92)。
  
  请佛陀给予的最后教戒
  
  在佛陀入灭前不久,阿难问了他一个关于女人的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和女人相处,世尊?」
  「不要看她们」
  「但如果我们看到了呢,世尊?」
  「不要对她说话。」
  「但如果她和我们说话呢?」
  「保持正念与自制。」(DN 16)
  
  这个问题是阿难看到佛陀即将入灭时提出的,就在准备葬礼之前。因此对他来说,这问题一定很重要。他自己并无须练习自制,因为他已克服性欲二十五年了。但他一次次看见两性关系的问题如何激起狂乱的情绪,并在和年轻比丘的讨论中,他一定从旁得知,他们要超越欲爱,过完全清净无暇的梵行生活,是多么困难。
  
  他或许也谨记佛陀曾对建立比丘尼僧团,将危害正法延续所作的警告,因此可能希望将佛陀对于这议提的最后教戒,给予当时的人与后续者。
  
  原注:  
  u佛陀似乎并未完全拒绝摩诃波闍波提•苟答弥,他也许只是想测试她的决心。因为在那个时代,对贵族女人来说,出家住在树林里过着艰苦的生活,并以乞食维生,是很困难的。
  
  v注释书与其他后来的佛教着作,都尝试解释佛陀的这项声明,这样它才不会和五百年后佛教继续存在的事实相抵触。
  
  w参见本书第一部•第七章〈与同修比丘的关系〉,页96-99。
  
  译注:  
  ①见《佛说苟答弥记果经》,《大正藏》卷一,页856a。
  
  ②八敬法:这是佛陀规定比丘尼应恭敬、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包括:
  
  (一)百岁比丘尼应礼初夏比丘足。  
  (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  
  (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  
  (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  
  (五)比丘尼犯桑喀地谢沙(sanghadisesa)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  
  (六)每半个月求比丘教戒。  
  (七)不与比丘同住一处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夏安居。  
  (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