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305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4)

(2011-03-07 18:02:28)
标签:

成唯识论

八识

三能变

转依

唯识学

教育

分类: 大乘瑜伽行派(唯识)

3、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

    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为它的行相。能缘的识,必定有它所缘的境。《唯识三十论颂》卷一当中,将第八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二者并举,颂文说:

 

    不可知执、受、处、了[53]

 

    执、受、处三是阿赖耶识所缘的“境”;了,是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第八阿赖耶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此识的“见分”。执、受、处,是见分所缘的境,也就是“相分”。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心王是必须有所缘始能产生作用的。那么,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又是如何呢?第八阿赖耶识所缘的境,有“两类三法”。[54]两类是指“执、受”和“处”,三法是种子、根身和器界。两类如前,三法如下:

    a、种子: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是所藏(所持),阿赖耶识是能藏。能藏,也就是“执持”万法种子。

  b、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阿赖耶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赖耶识所“摄持”,持令不坏,感生觉受。阿赖耶识离开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从此告终了。

  c、器界:器界即“处”,也就是物质世界。这也是为第八阿赖耶识色法种子所变现。第八阿赖耶识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呢?原来第八识所执持的种子,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潜在的能量),此潜在的能量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地),流润的功能(水),炎热的功能(火),飘动的功能(风)。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的形体存在。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质碍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后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实质。

    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若详细说,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其关系如下:

 

     共    业(增上缘)            共 受 用(如山河大地)

                            共 变

     共相种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如田宅衣服)

种子

     不共业  (增上缘)            共 受 用(如扶尘根)

                            不共变

     不共相种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如胜义根)

                            

    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共业的意义。此业是各人各人所做的业,所以虽说共变,并不等于:由大家的合作,共变一法受用的意思。要知道,其所变现的果法是各人各别,只不过是在同一处变现,互相不障碍罢了,这恰如:在同一室内点了许多灯光,而其光辉皆能遍满一室,且互相映辉毫不障碍。所以甲只变甲的世界,自己受用,乙亦只变乙的世界,自己受用,各不相干。只因为其所变的世界类同相似,且现于同一场所,故叫做共变。不共业和不共变的意义,亦可由此类推。

4、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及五受

    在八识三能变中,与初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最少,只有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与思量能变—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与了别境能变—前六识相应的心所最多,共有五十一个。谈到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55]

 

    遍行心所,是六位心所中的第一位,共有五个。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于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所以有遍行的名称。

    (1)、触(sparsa),触即接触,就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所以又称为三和。《成唯识论》卷三说: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

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56]

 

    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的所伏,境为识的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继续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2)、作意(manasi-kara),作意即是注意,指有所警觉而将心意投注某处的精神作用。《成唯识论》卷二说:

 

    作意,为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57]

 

    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令缘其境,这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警心有二义:一是令心未起而起;二是心已起时,令引趣境。《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意,任

持攀缘心为业[58]

 

    (3)、受,(vedana):就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卷三说:

 

    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59]

 

    由于受到顺境(可爱境),违境(不可爱境),非顺非违的中庸境(非可爱亦非不可爱),产生乐,苦,非乐非苦舍受,由于顺境产生起乐的感受,由此引起追求(合)的欲望。由于对违境生起苦的感受,由此引起脱离的欲望。由于对非顺非违的庸境产生非乐非苦的舍受,由此引起非合非离的欲望。

    (4)、想(sam!jna),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成唯识论》卷三说:

 

    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安立自境分其故,方能

随起种种名言[60]

 

    所谓取相,是于所缘种种境上形成印象,安立构画种种名言概念。对于所取境相界限分明,才能安立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缘树时,计较此非花非草,而是树;缘马时,计较此非牛非羊,而是马。这种于树于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没有取相作用,就没有出口的名言了。

    (5)、思(cetana):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识论》卷三说:

 

    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61]

 

    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于种种善恶的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心识的产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思之后,则善恶念已经形成,而付之于行动,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有必须造作的心了。《大乘广五蕴论》问: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与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62]

 

    “思”也就是对功德,过失,非功德过失的思考,于是引起意向,产生善,恶,无记性的行为。

    受有三受(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五受(三受再加上忧受和喜受称为五受的分别)。在苦、乐、忧、喜、舍的五受中,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只有舍受。《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相应唯舍受”。[63]第八识为何不与余受相应?一是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且是微细的一类相续而转,因此与对立的忧、喜、苦、乐等受法不相应,所以唯与舍受相应;二是第八识是由善恶业引生的真异熟果,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是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的对境境了。

5、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三性分别

    在善(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顺益者曰善)、不善(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达损者谓不善)、无记(既无顺益、亦无违损,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三性中第八阿赖耶识与无覆无记[64]相应。《唯识三十论要释》卷一称:

 

    于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65]

 

    又《俱舍论疏》卷二说:

 

    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66]

 

  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识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而第八识则是无覆无记,没有烦恼心所覆盖。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冰炭不同炉、熏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兼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能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以心王的体性,援心王之例,来推知与其相应心所的体性,得知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五遍行心所也是无覆无记。[67]阿赖耶识,具有心王十义,而触等五心所,以与此心王相应,例同心王,所以在十义中与此心王相同的有六点,即:这六点是:

    (1)、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

    (2)、触等五心所,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

    (3)、此五心所,其所缘境,亦为种子、根身、器界三种。

    (4)、此五心所,它所相应的法也各有五种。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无覆无记。

    (6)、此五心所,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五个心所虽然与心王的十义中六义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a、五心所没有执藏(自相)义;b、五心所也没有持种义;c、五心所没有”了别行相” 的心王功能;d、五心所和受不相应。

6、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及伏断位次

    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是什么?第八阿赖耶识又在什么位次伏断呢?在谈到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以及第八阿赖耶识的伏断位次时,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68]

 

    恒是相续而断,转是生灭变异。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阿赖耶识为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之法。恒转二字,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第八阿赖耶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则体性坚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熏习了。此识是前灭后生,念念相续,前后转变,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这是转的意思。但此识虽非常住,有生灭转变,但也不能断灭,倘若断灭,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所以此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恒时一类相续,没有间断,而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体,能摄持万法种子使令不失不坏,这是恒的意思。“如瀑流”比喻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断常。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刹那刹那,因减果生,果生因灭。因灭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断,这样前因后果,非常非断,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长流,前水始去,后水已至,前后相续,没有间断。[69]

  伏断位次门,是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舍掉第八识体。因为第八阿赖耶识的识体,尽未来际,没有断舍的时候,故所谓断舍,只是舍去染污种子,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而已。《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阿罗汉位舍”,[70]就是这个意思。阿罗汉含有三义:

    a、杀贼:谓杀尽三界间一切烦恼贼,故曰杀贼。

    b、应供:所有烦恼既断,则功德圆满,应受人天之供养。

    c、不生:谓永入涅盘,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实上,不仅是二乘无学果的阿罗汉位舍,大乘八地菩萨,也舍了阿赖耶识的名称。

7、第八阿赖耶识的异名

    在唯识思想的形成和传译中,第八阿赖耶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典里有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在《成唯识论》卷三指出第八识的七个异名: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有诸色根令不失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71]

 

    在这里将《成唯识论》卷三举出的七名略说如下:

    (1)、心,第八识中含藏各种各样的种子,此种子可以熏习形成现行,现行又可以熏习形成种子,聚集在第八识之中,这就是第八识的心义;

    (2)、阿陀那识,阿陀那是梵文(ADANA)的音译,意译执持,意谓执持种子及眼、耳、鼻、舌、身五根,使之不坏。

    (3)、所知依,第八识是所知染(烦恼),净(无烦恼)诸法所依止的对象,故称第八识为“所知依”。

    (4)、种子识,因为第八识能够普遍执持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诸法的种子,故称第八识为种子识。

    (5)、阿赖耶识,摄藏各类种子,被第七识妄执为“我”。[72]

    (6)、异熟识,第八识的摄藏种子,能够产生善业和恶业的异熟果报,故称第八识为异熟识。此名只应用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大乘佛教的的菩萨位,至佛位已无异熟无记果法,所以异熟识不应用在佛地。

    (7)、无垢识,只应用在最极清净的如来地,成为各种无漏(无烦恼)所依止的对象。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和大乘佛教的菩萨位,仍然执持有漏种子,仍可受熏,故不可应用此名。

    窥基大师著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三指出第八识的十八个异名[73],即:一无没识、二本识、三宅识、四藏识[74]、五种子识、六无垢识、七执持识、八缘识、九显识、十现识、十一转识、十二心、十三依识、十四异识、十五分别事识、十六根识、十七生识、十八有识。慧诏在《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对十八名逐一进行解释[75]为:

    释曰:初无没识者,《无相论》[76]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二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第三宅者,亦《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四藏识者,谓执藏识,即阿赖耶;五名种者,谓种子识;六无垢识者,如下引经;七名执持识,谓阿陀那识;八名缘者,《辨中边论》[77]云:能缘事识故,九名显者,《无相论》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显也;十名现识者,《楞伽经》[78]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十一转者,《无相论》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十二名心者,谓集起义故;十三名依者,谓所知依故;十四名异者,谓异熟识也;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十七名生者,谓化地部立名穷生死蕴;十八名有者,谓上坐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8、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的依据

    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作用还是地位是其它识都无法替代的。那么,唯识学成立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依据是什么呢?下面的内容会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1)、第八识可以储藏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七转识在行灭尽定时可以间断,不能持种,也不能受熏。阿赖识永无间断,只有它才能执持各种可以受熏的种子,有了这些种子,才能使佛教和主张自然而生的外道相区别是。

    (2)、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心,善业,恶业得无记果报,全靠阿赖耶识,眼,耳鼻等识因有间断,不可能异世感果。

    (3)、依靠阿赖耶识,有情众生在三界九地,四生当中轮回不息。三界九地包括欲界五趣地(亦称五趣杂居地: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色界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色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4)、阿赖耶识能执受根身,世亲着《摄大乘论》称:“何缘此识亦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身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根身”根五色根:眼、耳、鼻、舌、身。“尽寿随转”意谓一生以来,五色根都依阿赖耶识而转,人所以有生命,全靠阿赖耶识。

    (5)、阿赖耶识能执持寿命和温暖,寿、暖、识三互相依持,七转识有间断,不可能执持寿命和温暖,只有阿赖耶识才具有此项功能。

    (6)、有情众生生死之时,阿赖耶识仍存,此称生死心。《成唯识论》卷三称:“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7)、名色与识互相依存,此中之“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名色中的“名”包括受、想、行、识四蕴,“识蕴”是七转识。

    (8)、因有阿赖耶识才有长养支持生命的四食,即:

    a、段食,以齿、舌分分段段而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

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无色用故[79]

 

    变坏意谓食物消化后滋养身体。舌咽食物时,令心欢悦,此时不称段食,只称触食。

    b、触食,变称乐食,因为接触喜乐之事而滋养身体,如看戏忘掉饥饿。《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

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

养胜故。[80]

 

    c、思食,亦称念食,第六意识所生的希望之念。《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受境,能为食事。

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81]

 

    d、识食,小乘佛教认为是六识,唯识学派认为是八识,八识之中阿赖耶识是根本,能支持有情众生的生命。《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增长,能为食

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82]

 

    (9)、在修学灭尽定时,身、语、心行皆灭,而寿命仍存,身体仍然温暖,全靠阿赖耶识。在修灭尽定时,七转识皆灭,只存在阿赖耶识。

    (10)、“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有情众生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心”有烦恼。有情众生所以无烦恼,是因为“心”无烦恼。此“心”即阿赖耶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