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六)

(2010-09-08 20:37:40)
标签:

憨山大师

圆觉经直解

教育

分类: 网络摘菁

ZT: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六)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讚謝。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証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圣,修証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机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体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捨,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淨界,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淨。耽著淨境,故云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還照寂滅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云,圓明照生,所以圓明体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体,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与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