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入佛法及道次第的有关问答
【wpsnt】顶礼大恩上师!
我认为参加过一次归依仪式,即为归依一切上师、佛、法、僧,可为什么有的人归依了这位上师,又要归依那位上师,归依的本本有一摞。不明白这种行为?
【辅导员A】
非常随喜您的正见!
因为没有依止具德善知识,没有次第闻思佛法,很多佛教徒并不了解诸圣道之基石——皈依、皈依之基础、皈依之分类、皈依之方法、皈依之学处、皈依之功德。
他们对所遇的大德说:我皈依您。末学即曾遇到一位手中有二十二本皈依证的居士!无论有多少皈依证,都不能代表相续中对三宝生起的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皈依之心。
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我们遭遇人生浩劫,要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即使我们不舍弃生命,这个生命也不会维持很久,而如果我们舍弃了三宝,则生生世世不能值遇佛法,百千万劫堕入无边的黑暗中。
因为福德因缘的关系,很多渴望解脱之人会趋入邪途。大恩上师在讲《中观庄严论释》中外道的观点时,说:
“法王如意宝当年访问印度,曾在恒河的桥上,为在恒河中沐浴的外教徒念经,念了很久,非常伤心。不信宗教的相当多,信宗教误入歧途的人不计其数,我们是不幸中的万幸,遇到佛法如意宝,是我们千百万劫中积累的资粮的果报,并不是依靠运气,不是依靠偶然的因素。即使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佛法,这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我们最关键是要建立前生后世的世间正见,没有世间正见,密法灌顶,至高无上的窍诀给他们宣讲有什么意义!”
【wpsnt】顶礼大恩上师!
面对佛法如入宝山,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惶恐迷茫,迫切需要非常具体的闻修课程表,包括闻思的论典及先后次第,早课、晚课的内容。
【辅导员A】
众生根基意乐不同,每个人所需要的闻思修课程表也许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上师曾说:喇荣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很自由。
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或者用佛教术语:对实相的认识。在尚未达到这样的认识之前,如果没有纪律,我们会空耗此暇满人生。
末学观点:如果您参加第一阶段的学习,正在学习的论典是您的主攻,与其相关的论典作为帮助您理解的参考读物。比如,现在正学《入行论》,如果您能够,应该背诵《入行论》,或者其中的某一品《智慧品》,您需要再再研究它的科判,科判和科判之间的联系,科判和内容的联系,对极为甚深的内容再再思维,与道友商讨难点,直到对整品了然于胸。此间,您可参考《入行论广释》及一些中观论典。如果您四处猎涉,对所学浮光掠影,一生都难以通达一部论典。
对学院道友,除了上师和法师讲法前所需念诵的《喇荣课诵集》中的内容外,其余早晚课都是道友个人制订的。
【wpsnt】顶礼大恩上师!
据说学密宗以显为基,到达堪布、格西的水平才可入密,且要长期的依止,特别是经年至心承奉上师才能最终圆满所学。从显入手,修习前行倒不值一提,无有难处,前行、加行到达高层次的水平也可以实现。关键是许多大德传记中所载的长年待在上师身边这点,上师弟子众多,都去?都能去?
【辅导员A】
您此问中的说法,末学曾在介绍某一印度藏传佛教佛学院的文中读到过,此文提及在经过十五年严格的闻思毕业后,才传修密法。读之,令人深深向往、赞叹,首肯。因为,在这之前,即使获得甚深密法的传承,灌顶,除了上根利智,对多数中下根基的众生,可能,仅仅是种一个善根。
当年,法王如意宝传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后来者深深羡慕。一位获得此灌顶和传承的道友一言道破:没有根基,没有闻思,得到也看不懂。
资粮不具足,得到也无法修。
至于您所说的大德传记中所载的长年待在上师身边,这只是一个方面。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依止善知识”一品中,讲到三种承侍:“
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等者财物供养,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我们如果不能以身语承侍,还可长期以最上等的法承侍和下等的财承侍圆满修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