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fa2334bta09cd199706b&690
艾琳和阿尼有许多共同之处,只是他们的表现有所不同:阿尼的表现是抑郁和“我有祸了”的感受,而艾琳的表现则是暴怒。艾琳35岁,但看起来却像45岁一样。她形容憔悴、疲劳沮丧,很少笑也很少放松自己。她多年来一直认为她得舍弃自己的愿望,为别人而活,不过她对此厌倦透了。她说自己一直是家人和朋友的擦鞋垫,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把她指挥得团团转。她愤愤不平地说:“《圣经》说要我给予,我就给予。”因为她对自己的愤怒产生罪疚感,所以她感到极度不安。她的言辞中闪烁着苦毒与仇恨。
她说:“没有人为我做过任何事情。不论我做什么,他们都对我没有丝毫敬意。我只是被人们利用的工具,仅此而已。我知道我不该生气。我想这是因为我的自私,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可能是个差劲的基督徒,但我控制不了自己。”
我们应该彼此交往契合,彼此相爱,相互给予、分享并饶恕,心地善良柔和,慷慨大度,上帝也要我们彼此担当;不是以贬低自我的方式,不是以自责的心态,不是成为他人皮鞭下的奴隶,也不是出于讨好他人的动机,这些都是仇恨自我的指示器。艾琳的“擦鞋垫”实际上是变相的自私。
“是什么让你觉得你是一个差劲的基督徒呢?”我们问艾琳。
“基督徒不该生气,我想这是首要因素。我本应该不断给予给予再给予,而不求任何回报。我知道我应该舍己。”
她用手掌重重拍了一下椅子。“我为朋友、孩子和丈夫竭尽全力。就连我的母亲也经常对我提出过分的要求。她不会开车,所以她要我带着她开车满城转。我有6个孩子,而她老是在吃饭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要我为她放下手头的一切,为她奔波效劳。”
“你做了吗?”
“当然!如果我不做的话,她可能会心脏病发作的。她要我这么做。这就是每个人对待我的方式。我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你以前这么说过。‘被利用的工具’是什么意思?”
“我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
“是谁这么说?”
“大家都这么说!瞧瞧他们怎样对待我!”
“别人怎么待你很重要吗?”
“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那么,你为什么觉得其他人对你的态度如此重要?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出了什么问题?”
“我认为自己糟透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糟透了,你怎么能期待他人对你充满尊重和善意?”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全世界都在和我对着干。”
你可以从艾琳的话中听出苦毒来。她一生都想赢得他人的赞许和爱,但除了空虚之外她一无所获。她为了讨他人喜悦,赢得他们的赞许与关爱,变成了他人皮鞭下的牺牲品。如果别人告诉她,她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人,她可能会拥有片刻的价值感,虽然她内心可能并不认同。当她不能从言语上得到接纳和肯定时,她就会感到绝望无助。她真的认为自己除了是被利用的工具外,什么都不是。
艾琳给予最多的人,回报她的关爱与接纳却是最少的——例如她的妈妈。她认为无论什么时候给艾琳打电话要她开车送自己都不过分。艾琳认为,自己得赢得自己的价值和被爱的权利,结果却是她越努力,就越痛苦。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艾琳的许多误区。
如果我不能给予给予再给予,我就不是一个好人。(艾琳并没有在真正给予,她做事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
因为我的付出,我应该得到他人的感激。(真正的给予并不需要他人的承认。)
我的自我价值感需要靠他人的好评来维持。
他人的关爱是你挣到的,也是努力得来的。
他人的尊重是你挣到的,也是努力得来的。
如果我不按照他人对我的期待行事,他们就不会喜欢我。
如果我不做别人想让我做的事,我就不配他们的赞许和友谊。
其他人有权利对我提任何要求,我不应该拒绝别人。
如果别人不说我是个好人,那么我也最好什么也别说。
如果别人不喜欢我,那问题一定出在我身上。
如果别人对我生气,这肯定是我的错。
我的责任是让别人快乐舒适。
我的责任是要为家人鞠躬尽瘁。如果我做不到,他们就会讨厌我。
艾琳认为她的问题出在不能给予上。她告诉自己的谎言还有:
被拒绝和不被人喜欢简直太可怕了。
尽管我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许,可还是有人不喜欢我,拒绝与我相处,因此我糟透了。
生气糟透了。
我生气了,所以我糟透了。
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糟透了。
我是别人利用的工具,所以我糟透了。
我不能克服自己的负面情感,所以我糟透了。
首先,艾琳必须明白,她重要而又宝贵——因为上帝这样认为。其次,人们不会对一个厌弃自己的人表示友好。艾琳想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尊重,但她却不尊重自己。她需要明白自己在潜意识中是自私的。她依靠别人去证明她是否重要,虽然她一直想为自己赢得这一切,但他人却没有给予她尊重。
自尊和自私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真心尊重自己的人才能真心尊重别人,他能够坦然地信任他人。尽管有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对他人说“不”。但是,一个自私的人却贪婪、恐惧,控制欲很强。艾琳很多行为方式都体现出这些特征,并且她因为它们而痛苦不堪。通常,一个人内心贪婪与自私的动机常常驱使他去赢得他人的认同,为的是满足自己心中饥渴的需要。
艾琳和阿尼都要明白一点,我们之所以重要、特殊,被爱、被尊重是本应如此,而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别人的自我价值、你们的自我价值以及我们的自我价值都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而是在于上帝的宣告。因为上帝的爱,你所要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尊重并关爱自己。
艾琳惊叹道:“关爱自己怎么还能是美好的事?我以为这是一种自私。”为了爱你自己,你必须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自私不会与满足和平安同在。你可以从你心中的满足与平安来识别你的动机是否正确。如果你的动机是正确的,你就不会生活在混乱中。
动机与满足
当你按照上帝的心意行事时,不论任务有多艰巨,日子有多艰难,你都能经历真正的满足。如果只想一味取悦他人就会缺少满足。如果目的难以实现,他就会挑剔、抱怨。最后,如果一切如故,他就会暴怒。
艾琳在怒气中大喊道:“全世界都在和我对着干!”艾琳在家中乱发脾气,为了孩子一点点的小错误冲他们大喊大叫。
关爱自己是对自己感到满足,无论他人是否对你表示赞许。有了上帝的赞许,你就不再需要去赢得关爱与接纳。你可以自由地成为你自己——无论是好是坏。
关爱自己并不是自私。你并不是要让自己成为一头好斗的公牛,横行直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是!
关爱自己可以从你的自尊、你的智慧以及你的正直上看出来。你能看到谦卑中的高贵。你关爱并尊重自己,因为你属于主耶稣。你的生活是他的,他的圣灵住在你的心中。你的受造奇妙可畏,因为他将这一切赐给你。你只有关爱自己,才能去关爱他人。
当我们要阿尼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时,阿尼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如果你总是能让别人开心,并获得他人的赞许,这对你有多重要?”
他惊讶地发现,他的人生中有那么大一部分完全是为了取悦别人或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活。艾琳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她按照我们列出的步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误区,她发现只要她真实地活出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尊重。
当你停止凭借努力获得他人的赞许时,你实际上在不经意间会获得这一切。当你喜爱自己的时候,别人也会喜欢你;当你接纳自己时,别人也会接纳你。如果他们不能赞许、接纳或喜欢你,那又能怎么样?
你会发现这并不可怕,完全承受得了!
告诉自己真相,而不是让误区在自己的头脑中肆虐,你就能平安喜乐。每个人都不喜欢我也没关系!
真相
没有必要被每个人喜欢。
我没有必要去赢得每个人的赞许和接纳。
我是上帝的孩子。我被他深爱着,我被他饶恕;因此我被接纳,我也可以接纳自己。
我的需要和别人的一样重要。
拒绝并不可怕。它可能有点让人不愉快,但却不可怕。
不被赞许接纳并不可怕。它可能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但却不可怕。
如果别人不爱我,我也可以忍受。我没有必要格外努力去赢得他人的关爱。
我可以区分真理与误区,来克服我的负面情绪。
我必须取悦别人才能被他人接纳,这就是一个误区。
耶稣为我死在十字架上,使我能够脱离误区,不再让别人决定我的价值。
默想以下内容:
1. 取悦他人可能与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大相径庭。我们的准则应该是讨上帝喜悦而不是别人。
2.
很多时候,上帝对你的旨意是要你先考虑自己的需要,把别人的想法放在一边。耶稣有时会把你自己对休息和食物的要求放在服侍他人之前。如果你忽略自己和自己的需要(除非你得到上帝亲自的指示),你会遇到心灵上和生活上的问题。对自己很残酷并不见得真正无私。你现在就可以活在爱中,接受他人的关心,也给予他人关心。
3.
在做决定时,“讨他人喜欢准没错”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当然,你需要把他人的重要需求放在自己的计划和不太重要的需求之前;有时候,甚至要放在你的重要需求之前。当你在离开家门前往教会的时候,在门口的台阶上遇到一个垂死的人,你就应该放弃教会敬拜去帮助那个人。但是,注意一点,我们要问的问题并不是:他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是:上帝引导我这样做吗?
4.
如果你的人生目的只是为了取悦他人,那么任何他人的消极的反馈、批评或不喜悦都可能会毁灭你。当你想到别人和你在一起并不真正快乐时,你就会受到干扰。你必须学会能够接纳批评,把它当成“小事一桩”,像使徒保罗一样,因为他知道上帝才是真正的评判者。
5.
即使别人不喜欢你,不认同你,你也仍然能继续走下去。耶稣就是这样的,还有许多人也经历了许多批评与不认同。如果你相信上帝的话,上帝也会信守他的约“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这样,当他人不认同你的时候,你就没有理由认为你会变得一无所有;当然,对我们来说,忍受他人的不认同并不容易,甚至可能会很困难——特别是当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不认同我们的时候。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得不忍受的话,我们也还能忍受得住。通常,他人的不认同只是暂时的、有限的。我们很少会遇到每个人都不喜欢或不认同我们的情况。
6.
我们的社会习惯教我们去控制,通过玩弄技巧,来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赞许。如果你邀请琼斯一家吃饭,他们也会回请你。如果你帮助琼斯家粉刷房子,他们也会帮助你。这就是“如果你替我挠痒痒,我也替你挠痒痒”的人生哲学。
充满爱心的动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处。人们这样说:“我关心你,我也希望你能关心我。然而,我不会命令或要求你关心我,我也不会努力去赢得你的认同、关爱和友谊。因为上帝关心我们,所以我关心你,也关心我自己。”
充满爱心的动机也这样说:“你很重要,我也一样。耶稣爱我们,他给我们每个人的爱是一样多的。”
当你自由地、完全地明白上帝的赞许要比人的赞许宝贵得多时,你就可以避免让自怨自艾吞噬你的内心了。
——摘自威廉巴克斯《告诉自己真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