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带来的伤害
前段时间,我完整看了CCTV8播出的连续剧《爱有多深》,从第一集就被深深抓住了,因为那样一个四口之家饭桌间的对话,妈妈的极度偏心大女儿,她对丈夫流露的冷嘲热讽,那些台词真的是撷取了日常生活的精华,处处体现着挖苦,有时还是很刻毒的。
整个剧情集中在姐妹俩的冲突上。聪明勤奋的妹妹因为被妈妈强迫帮着姐姐作弊,丧失了3年高考资格,并且由于妈妈偏袒,姐姐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妹妹的工作、爱情等等都抢了过去。在这个妈妈当家的家里,妈妈时刻护着自己的大女儿,不让她受一点委屈。这是一部我看到的真实得甚至很极端的电影,常常让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慨。
这部电视剧引发了我很多的思索。倘若淡化本片的终极主题(报恩催生的故事),我想,到剧末,主人公的父母应该反省他们教育的严重失误了。
父母可以这么偏向某个孩子么?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真会受到极深的伤害么?
难道我们身边不是常常有这样的例子么?奶奶把点心偷偷塞给孙子而不给孙女,妈妈单单给某个孩子的口袋里塞零花钱……回想一下自己身上,在我们有几个兄弟姐妹的家庭里,难道这样的例子不是时常发生吗?这种偏心真的很值得我们反省。可能,我们中的一些人也在曾受到父母和亲属很多偏心的伤害。而且,这些创伤需要我们去正视,揭开,然后它才能得到医治,不会透过我们遗传下去。
想想小的时候,我身边的家长一贯是(现在也还是)偏向男孩子的,另外就是偏向学习好和听话的孩子,再或者就是妈妈偏这个孩子,爸爸偏那个孩子。我们能体会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的内心吗?在不被重视、不被正确看待的失落之下,我们的自我形象不是完整的,甚至是很差的,这样,我们的内心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谁说一个因不被父母关注而一心上进的孩子内心是满足的?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填补这份缺失]的爱。
我这个大女儿是被父母优待着长大的。初中时,晚自习回家后妈妈会偷偷给我开小灶;高中住校回家那两天也会受到爸爸妈妈的隆重待遇,总之,父母把多数财力精力都花在我这个爱学习又听话的女儿身上了。我也是这两年才意识到父母偏向我给妹妹的负面影响的。我这两年从照顾外出打工的妹妹身上看到了。我常听妹妹对工作的抱怨和诉苦,还有她对父母对她失望的无所谓。她现在还害怕亲近父母,害怕被父亲针对她的戏谑伤害。我发现她的自我形象很差,她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屡屡换工作又经常半途而废,因而更加认为自己不中用。久而久之,她也就害怕承担责任,常常抱怨现实的不公平。
难道她不会在无形中作很多比较吗?妹妹会有形无形中说出父母的不公平。还好,因为我的照顾,以及和她亲密的关系,没有造成姐妹间的隔阂和敌对情绪。如果没有弥补的话,我想她以后在孝顺父母上,我想她也会透出怨恨和伤痕的。
这样,难道父母不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用“功利”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孩子?
最开始我是从麦道卫的书里学到这一点的。他非常强调对子女不偏废的爱。他对自己的四个孩子同样看重,给予每一个孩子同等的爱,他是怎样实行的呢?他这样表达对每个孩子深切和独特的爱:他直视他的大儿子,说“你是我最棒的大儿子”,对大女儿说“你是我最棒的大女儿”,如此也对小儿子和小女儿这么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这极简单的话让他的孩子们很受用。我相信他是表里如一的。而他的四个孩子后来对他敞开的言谈证明他们都拥有合宜的自我形象。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