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家人
06年看过“鲁豫有约”采访童话大王郑渊洁养育孩子的方法,之后又陆续在杂志上看过采访他的儿子,其实我很早就知道他的儿子没有上过学,是他自己编教材教出来的。郑渊洁和儿子的亲密关系,真的让我们为之吸引。
郑渊洁和儿子之间那种平等对话,那种朋友一般的亲密无间是很吸引人的,因为那对我们是新奇的关系,原来父与子可以在各种环境里并肩成长。这一点让我们很多人渴望,无论是做子女的,还有父母。
所以,欣赏之余,我也在反思。其实亲子关系里注入这样的联系,这种生命的关联是必需的。这是人的天性,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境界。
在我看来,郑渊洁育子的故事更多西方家庭的观念。每当我看到影视剧中父母之间的拥抱和亲吻,父亲搂着孩子的肩膀鼓励他,一家人聚餐时的幽默风趣这样的场景时,我很为那样的亲密吸引。这样的家庭用柔和的话语,在传达着一种尊重、倾听以及对对方的欣赏和赞扬。所以我想,郑渊洁当初也在做一种大胆的改革尝试吧。
在我的眼里,中国父母教子总是严厉有余的,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样子。我们很尊崇“严父出孝子”,重视棍棒的作用。我也不自觉地受这种传统影响着。父母们在小心翼翼地管教着孩子,以一贯保守的方式,让孩子按着自己的要求顺服。这样也常常出现:倘若父母是自律又谨慎的,若孩子莽撞又大胆则没有好日子过;父母变通灵活的呢,就会认为沉静乖巧的孩子不争气。亲子关系也就日渐脆弱了。
做父母的可能已经习惯对自己的孩子大呼小叫了,而孩子,也可能对打骂全当做耳旁风了。甚至我们做长子(女)的,是不是有父母不在,对弟弟妹妹俨然为父为母的姿态呢?至少我常常这样。在姐妹的感情中过多掺入权威,那种亲密和敞开中渐渐也会多了犹疑和惧怕。
但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待朋友的呢?就我的好朋友而言,我喜欢常常和她在一起谈心,再多的时间也不觉得长,倾听她讲述,谈论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我对她的优点很爱慕,缺点也可以大度地忽略不计。我们有着不寻常的默契。我也会事事替她着想。有事相求时,我用柔和的话语,需要拒绝时也会很婉转,害怕伤害她。我也真切体会到朋友的关系里有彼此扶助,也是共同成长的。
我们的很多父母可能还以为累死累活给你吃给你穿就尽了主要责任,所以他们拼命工作,给孩子挣名牌用品,聘名师给孩子辅导。也渐渐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要。
回视我们自己,我们报之父母的是什么呢?我们习得了父母的思维,并不缺感恩和回报父母的心,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也愿意用钱回报父母。我们定期给父母汇钱,然后继续辛苦工作,没时间陪他们虽然有些遗憾,但是钱可以补足这些。而父母好像也知道我们的关注,也常在人前得意地夸奖自己的孩子或是名牌大学,或是怎样怎样的有出息。
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总“报喜不报忧”?我想我们都是这样。我们担心父母挂虑,所以,或是学业上有困难,或是换工作踌躇不定,或是感情上有困惑甚至是家庭里闹得分崩离析,我们一概吞咽在肚子里,对爸爸妈妈一味地报着平安。
可是,孤独的时候,我多想把这一切都和父母分担,让他们安慰,趴在他们的怀中哭泣啊。是的,心底里,我们都好渴望。因为亲人可以扶持我们,坚固我们。我们渴望在这样重要的关头有他们陪伴,和他们有生命的联结。
联结中的亲密是一种恩赐,是一种享受,一种祝福。
我听过朋友讲到她的小表妹的故事。这个女孩很爱和不认字的奶奶谈心,把自己的各种决定拿出来请奶奶参谋,或坐在奶奶旁边,在外求学就给奶奶打电话。这位奶奶很开心,对人说:“你看我的孙女,连考大学的事都来找我商量”,一幅被重视的满足感。我被这个女孩的狡黠和体贴很深触动了。
我也悄悄地在效仿她。我开始注重给父母的电话。我甚至会列出提纲,想出很多细节,拉长和不善言辞的父母的电话,尤其是和父亲。我在努力练习,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2007,我盼望它是我的努力生出蓓蕾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