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随意”的院士评选贻害无穷
(2014-01-08 09:43: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正敏被举报论文抄袭。中科院表示,相关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但当初推荐王增选为院士的7名院士推荐人中,有4名推荐人向中科院写联名信,要求对其予以除名。
虽然中科院的调查还未有结论,但当初的推荐者,如今过半要求“将功补过”,可见王正敏被举报的问题,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就学术抄袭这一点来说,鉴定起来并不复杂。论文的学术价值大小,可能会存在争议,但王正敏当初所为,就是将自己的书拆成十几篇文章凑数、将非研究型文章冒充论文,这些赤裸裸的“造假”,普通人也会看出疑点,当初为何就能一路通关?
四位要求给其除名的院士,披露了评选时的一些内幕。中科院院士刘新垣提及两点:一是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附件材料;二是复旦大学向他们推荐,他们也就“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本应无比严肃的院士评选,推荐者竟然如此随意,连推荐对象的学术材料都不细看,真让人匪夷所思。
犹记得“海归”科学家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同时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之后,中科院负责人回应,说院士评选程序严格,“任何个人和工作机构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增选过程和结果”。可从刘新垣院士的说法来看,复旦大学对几位推荐者的影响,似乎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仅是个案,还是存在普遍性?如果说推荐还只是第一步,之后的评审等程序,为何也层层失守?
和学术造假被逐步印证相伴随的,王正敏被举报的高比例仿制国外人工耳蜗,也有新进展。王在当初的否认之后,又把人工耳蜗的研发主角指向另一家民营公司。事情显得愈发扑朔迷离,如果人工耳蜗根本就不是王的团队所研发,那当初申领的巨额项目资金又是被谁花了?在中科院自身的调查之外,教育部等第三方机构,有必要尽快介入调查,搞清真相。
虽然“学术造假”和“仿制人工耳蜗”之间,未必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众所周知,学士头衔在申领项目、获取利益的机会上,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让一个学术品德不佳、研究能力不强的人,戴上院士的头衔,无疑是埋下极大隐患。以“仿制人工耳蜗”项目来说,不仅巨额资金使用存疑,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对使用者也会造成伤害。
王正敏所涉的几个疑点,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查清。这一事件也是反思院士制度的最好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终结院士终身制,此前已久被呼吁,除此之外,弥补当前遴选和管理过于随意的漏洞,尤为迫切。
虽然中科院的调查还未有结论,但当初的推荐者,如今过半要求“将功补过”,可见王正敏被举报的问题,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就学术抄袭这一点来说,鉴定起来并不复杂。论文的学术价值大小,可能会存在争议,但王正敏当初所为,就是将自己的书拆成十几篇文章凑数、将非研究型文章冒充论文,这些赤裸裸的“造假”,普通人也会看出疑点,当初为何就能一路通关?
四位要求给其除名的院士,披露了评选时的一些内幕。中科院院士刘新垣提及两点:一是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附件材料;二是复旦大学向他们推荐,他们也就“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本应无比严肃的院士评选,推荐者竟然如此随意,连推荐对象的学术材料都不细看,真让人匪夷所思。
犹记得“海归”科学家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同时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之后,中科院负责人回应,说院士评选程序严格,“任何个人和工作机构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增选过程和结果”。可从刘新垣院士的说法来看,复旦大学对几位推荐者的影响,似乎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仅是个案,还是存在普遍性?如果说推荐还只是第一步,之后的评审等程序,为何也层层失守?
和学术造假被逐步印证相伴随的,王正敏被举报的高比例仿制国外人工耳蜗,也有新进展。王在当初的否认之后,又把人工耳蜗的研发主角指向另一家民营公司。事情显得愈发扑朔迷离,如果人工耳蜗根本就不是王的团队所研发,那当初申领的巨额项目资金又是被谁花了?在中科院自身的调查之外,教育部等第三方机构,有必要尽快介入调查,搞清真相。
虽然“学术造假”和“仿制人工耳蜗”之间,未必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众所周知,学士头衔在申领项目、获取利益的机会上,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让一个学术品德不佳、研究能力不强的人,戴上院士的头衔,无疑是埋下极大隐患。以“仿制人工耳蜗”项目来说,不仅巨额资金使用存疑,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对使用者也会造成伤害。
王正敏所涉的几个疑点,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查清。这一事件也是反思院士制度的最好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终结院士终身制,此前已久被呼吁,除此之外,弥补当前遴选和管理过于随意的漏洞,尤为迫切。
前一篇:时间会验证“地铁偶遇书记”的真假
后一篇:党校副校长给官员上了“暧昧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