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奥运冠军不能成了稳赚的“生意”
(2012-08-27 00:24: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伦敦奥运会结束十多天来,中国的所有奥运金牌选手都在经历着梦幻般的庆功之旅。来自政府、企业的各类奖励名目繁多、数目巨大,除奖金之外,好友各色豪车豪宅。业内人士表示,保守估计,奥运冠军获得的奖励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大约相当于中国城市工薪基层年收入的200倍。
在竞技体育的行当里厮杀成名,其中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奥运冠军适当获得奖励无可厚非。而拿其所获奖金和工薪阶层年收入相比较,也不太公允,毕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短暂,尤其考虑到很多职业运动员除所习项目外,很难有过人的谋生之道,从情理上看,多得一点奖励也属正常。
不过,如果考虑到,他们都是举国体制所培养出的运动员,衡量的标准就必须“苛刻”一点。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除了有他们自身的汗水之外,还有无数纳税人付出的钱财。媒体曾有报道,孙杨团队出国训练几次,就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培养这么多奥运冠军,背后的消耗必然也是“天价”的。遵循“谁付出谁得利”的原则,奥运冠军收获各色奖励,纳税人又收获了什么呢?
如报道所言,“奥运冠军在接受奖励之后,该如何回馈社会?这几乎成为空白。”更不正常的是,各地政府还在争抢着奖励运动员。先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不计成本地培养奥运冠军,现在继续拿纳税人的钱,通过奖励运动员来显示自己的成绩。表面看起来,培养奥运冠军还真是成了稳赚的一单“生意”——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如果没能培养出奥运冠军,也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如果侥幸培养出来了,却可以弹冠相庆。因为这些冠军的商业得利,运动员可不能自己全揣进衣兜,还要给相关部门分成的。
很多国家的运动员不是国家出资培养,获得奥运冠军以后,也鲜见政府这样疯狂奖励。我们这国家自己花钱培养出来的,却仍然不惜砸重金以示政绩。这背后的逻辑,真是不可理喻。在这“收获”的季节,是有必要好好给奥运冠军们算算帐了。每一个冠军、每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路上,各级政府为之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那些“亏损”严重的,还有没有必须继续这样“烧钱”;那些“获利”丰厚的,是否也该放手让市场去做,李娜等运动员已经证实,离开举国体制,一些运动员可能飞得更高、赚得更多。
民众不怕运动员赚钱多,怕得只是运动员成了某些官员和部门的赚钱机器,成了为不合理的体制正名的工具。
在竞技体育的行当里厮杀成名,其中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奥运冠军适当获得奖励无可厚非。而拿其所获奖金和工薪阶层年收入相比较,也不太公允,毕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短暂,尤其考虑到很多职业运动员除所习项目外,很难有过人的谋生之道,从情理上看,多得一点奖励也属正常。
不过,如果考虑到,他们都是举国体制所培养出的运动员,衡量的标准就必须“苛刻”一点。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除了有他们自身的汗水之外,还有无数纳税人付出的钱财。媒体曾有报道,孙杨团队出国训练几次,就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培养这么多奥运冠军,背后的消耗必然也是“天价”的。遵循“谁付出谁得利”的原则,奥运冠军收获各色奖励,纳税人又收获了什么呢?
如报道所言,“奥运冠军在接受奖励之后,该如何回馈社会?这几乎成为空白。”更不正常的是,各地政府还在争抢着奖励运动员。先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不计成本地培养奥运冠军,现在继续拿纳税人的钱,通过奖励运动员来显示自己的成绩。表面看起来,培养奥运冠军还真是成了稳赚的一单“生意”——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如果没能培养出奥运冠军,也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如果侥幸培养出来了,却可以弹冠相庆。因为这些冠军的商业得利,运动员可不能自己全揣进衣兜,还要给相关部门分成的。
很多国家的运动员不是国家出资培养,获得奥运冠军以后,也鲜见政府这样疯狂奖励。我们这国家自己花钱培养出来的,却仍然不惜砸重金以示政绩。这背后的逻辑,真是不可理喻。在这“收获”的季节,是有必要好好给奥运冠军们算算帐了。每一个冠军、每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路上,各级政府为之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那些“亏损”严重的,还有没有必须继续这样“烧钱”;那些“获利”丰厚的,是否也该放手让市场去做,李娜等运动员已经证实,离开举国体制,一些运动员可能飞得更高、赚得更多。
民众不怕运动员赚钱多,怕得只是运动员成了某些官员和部门的赚钱机器,成了为不合理的体制正名的工具。
后一篇:公务员需要啥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