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据报道,青岛工学院新开发了一项自习室座位出租的“业务”。该校将考研自习室772个座位“有偿提供”,5元起售。该校教务处长证实,这是对该校自习室管理模式的一种“试验”,旨在解决上自习难题。
大学毕业已近10年,至今也还记得,考前经常想找个自习的位置都不可得。其实也不是教室绝对不够,只是很多教室晚上不开放,学校何以竟为了一点管理便利,就让学生提着书本“求学无门”?至今想来,只怕也属一种“公地悲剧”,管理者缺乏直接激励,也就懒得去满足学生需求。
近十年过去,想不到一些大学状况非但没有好转,还每况愈下,而有学校竟能想出把有限的资源再压榨一回,不患寡而患不均,学校此举既能创收,又“维持”了秩序,真是一举两得!此举的荒谬,已是不值辩驳。但这荒谬背后,反映的问题只怕很普遍——哪怕仅仅是以卖家身份,很多高校提供的产品都是缺斤短两、甚至重复收费,更遑论什么“优质教育”了!自习室的座位都能拿出来拍卖,学校的道德底线得低到什么程度?
无渔利,不管理。看来,这病不光是在很多政府部门横行,病毒已然入侵校园。无论面对怎样严重的问题,只要管理者不能从中谋取点利益,就往往缺乏管理的动力。而这自习费,其实更像是“保护费”,学校只对上供者负责,却完全忘记,教育本该是普渡众“生”的。
把自习室也拿来拍卖的学校,只要不引起大的舆论风波,在上级主管部门眼里,也可能是“优秀学校”,因为其至少稳定了校园秩序。稳定,一定是监管部门不得不考量的因素。在这监管也可能“患病”的现实面前,要解决问题,说穿了办法只有一个——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估学校好坏。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地悲剧”频频上演,正是因为学生、病人等真正的主角失去了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