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人送书记”,“民意盆景”而已

(2011-08-30 00:00: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所谓时事

最近风靡网络的河北张北“万人送书记”事件,逐渐显露精心策划的本来面目。现场的锣鼓秧歌队,是接到街道办的要求赶去现场的;一些欢送横幅是一早赶制出来的。

要说参加欢送的全是“群众演员”,显然也不确实。既然有策划的阵势在先,总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会出于从众心态加入进去。这些路人甲乙丙丁的加入,于是增添了“万人送书记”的“真实性”。

这位原张北书记,看过把自己比作红太阳的MV,如今又面对“常回家看看”的呼唤,现场似乎也是真情流露、涕泪横流。我好奇的只是,习惯了老百姓感激涕零的官员们,视线是否只是局限于此。他们知不知道,就在锣鼓喧天的欢送场面不远处,还有更多的冷眼旁观的群众。痛哭留恋的群众可以和他们握手,那些质疑“底层的老百姓是否都感受到了阳光的普照”的群众,有没有机会对着官员倾诉衷肠呢?

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送别会,张北县委宣传部的回应声明是很耐人寻味的。一强调是百姓自发聚集围观,无单位组织;二辩称现场仅有几百名群众;三突出是平级调动。这样的解释逻辑其实是很“官场”的。宣传部的意思,大概是想表达这只是一个“平级调动”,没有故意策划欢送的必要。其实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从县里到市里,就是“高升”了,有多少人分得清官场里的门道?但这样“功利”的逻辑,其实是道出了一个真相——在官员眼里,欢送原来不是表达百姓感受的方式,而是为官员锦上添花的道具。

事实就是如此。用功利的眼光看,“万人送书记”很难说有什么实际价值。现实中,民意的褒贬,对官员仕途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但,民意虽没有一票否决的功效,对官员却是“锦上添花”的彩头,很多场合,官员仍旧习惯找点民意,来“点缀”一下。于是,把原本多姿多彩、枝叶横斜的民意,修剪成投官员所好、可供官员观赏的“盆景”,就成了一门学问。有人专事打造“民意盆景”,比如某些宣传部门;有人心甘情愿成为盆中一景,以谋得更高身价。

张北这次万人欢送的场面,无论真假,也只是一个“民意盆景”而已,徒供当事官员欣赏陶醉。讨论这盆景是否符合现实民意,其实已经离题太远,真正的问题是,如今很多的官员,只能、只愿意看到“盆景”里的民意,并陶醉其间,不去听闻街道上、田野里,那些更多的不同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