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也是人,大部制改革咋整?
(2009-11-05 15:20:48)
标签:
刘海公务员政府机构精简人员顺德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顺德大部制改革,把41个党政机构大刀阔斧地调整到16个部门,其力度之大,创新之多,被外界称为“石破天惊”。 (11月5日南方日报)
在这条新闻背后,有网民的留言很耐人寻味:“机构从41个变为16个,人员从410人变为1600人?”显然,该网民用来评判政府机构改革的标准是“精兵简政”,机构怎么调整不重要,但是必须做到精简人员,高效为政。
对这个标准,顺德区委书记刘海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各级政府的机构改革之所以不断重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关键是跳不出对“精兵简政”的理解误区和定性思维,以减少多少人员和部门来衡量改革的成功与否。改革时往往把想象中较不重要的部门削减,但运行一段时间发现其实每个部门都不可或缺,慢慢又增加了回去,于是陷入了一个泥潭。
刘海书记的话自然有一定道理,任何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削减人员应该有一个限度,不能想当然地为了缩减而缩减。但是,回顾我们各地历次的机构改革,机构的膨胀真的完全归罪于误解、误行了“精兵简政”?按此逻辑,所有增加的人员都属于必须,那何来机构膨胀一说,又怎么解释很多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呢?
我们还是看看刘海书记接受采访中的另一番表白吧,“公务员也是人,改革也要兼顾公务员的利益。”这个人情味十足的表白用来解释机构膨胀或许更有说服力。既得利益者总是不愿意放弃手里的蛋糕,并且希望越攒越多。顺德大部制改革“人随事走”,只调部门不减人员或许也是对既得利益的一种妥协。“精兵简政”虽然不是评价政府机构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一定是一个比较好的标准。20个人去办10人就能办好的事,怎么调整结构,都会造成内耗和浪费。
当然,评价任何一个改革,我们只能用历史的标准,以他是否比现存状况进步为标尺,而不能以我们心中理想的图画来苛求。否则,所有的改革都失去进步的意义,因为没有一个改革可以一步达到完美。我们不能否定顺德大部制改革做出的探索意义,至少是往公共服务型政府方向迈出了实在的一步。但是,服务的人太多,主人会感到不自在的。地方政府管的事还太多,人也还太多,调整部门不能取代科学的“精兵简政”。(敬一山)